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2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5篇
安全科学   35篇
废物处理   8篇
环保管理   60篇
综合类   76篇
基础理论   19篇
污染及防治   17篇
评价与监测   5篇
社会与环境   39篇
灾害及防治   16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01.
生态环境资源的日益稀缺,凸显了物质效用理论的局限。循环经济理念的产生体现了人类效用选择的理性回归。以生态效用理论为基础,揭示了人类效用选择的理性,从而构建了循环经济的微观理论基础,进一步分析了人口增长以及技术进步对循环经济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2.
技术异质下中国大气污染排放效率的区域差异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中国雾霾天气的频繁发生给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身体健康构成巨大威胁。提高大气污染排放效率,深入挖掘大气污染减排潜力是改善中国大气环境质量,减少和消除雾霾天气发生的重要途径。本文根据生态效率理论,充分考虑到不同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因素与技术异质性特征,在共同前沿方法框架下科学测算2006—2014年间中国30个省份的大气污染排放效率,在此基础上分析效率的区域差异,利用"技术差距比(TGR)"这一指标衡量东部、中部与西部三大区域之间大气污染排放技术的差距,并从"技术"与"管理"两个维度进一步将各省份大气污染排放无效率分解为"技术差距无效率(TGI)"与"管理无效率(GMI)",以此定位各省份大气污染防治的薄弱环节,进而构建策略矩阵,将全国各省份归入四个不同排放效率特征的方阵,并给出相应的优化路径与措施;深入揭示大气污染排放效率与排放强度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大气污染排放强度效率"这一全新概念并考察其演化趋势;利用面板Tobit回归模型检验影响我国省际大气污染排放效率与排放技术的外部环境因素。实证结果表明:1中国大气污染排放效率整体水平偏低,年均仅为0.493,污染减排潜力巨大;2中国大气污染排放效率与排放技术的地区差异显著,无论是大气污染排放效率还是排放技术水平,东部地区都是明显高于中部与西部地区;3中国大气污染的实际排放强度明显高于潜在排放强度,这表明大气污染排放强度还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4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与科技创新对大气污染排放效率与排放技术的提升均有显著促进作用,煤炭消费比重上升与人口密度过大则对其有显著抑制作用;5本文的研究结论支持"波特假说"与"污染避难所"假说。  相似文献   
203.
为解决造纸高钙废水极易造成膜污染 、化学沉淀法除钙药剂投加量大的问题,开发了晶种介导强化化学沉淀法除钙技术.从临界过饱和度、表观活化能以及沉淀产物形态结构3个方面探讨了晶种介导的机理.结果表明:晶种投加相比于无晶种投加,沉淀产物临界过饱和度由928.14降至446.42,晶核生长表观活化能从49.67 kJ/mol降至...  相似文献   
204.
通过对云南省“两烟”产业发展经验的总结,提出了依靠科技创新,走资源优势与科技创新相结合的路子,加快发展花卉产业的思路。同时,分析了云南花卉科技创新基础条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5.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工业化进程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在以资源能源消耗与要素投入增加为特征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下,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在带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国内的资源环境形势。基于此,本文以中国为研究对象,探究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环境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对于“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国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推动经济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从经济规模扩张、产业结构转型以及技术水平增进等三个视角,构建起对外直接投资影响母国环境的理论框架,并提出相应研究假说。随后,基于中介效应法,构建动态面板模型,在核算各省综合污染指数基础上,结合省级面板数据与系统GMM估计方法,实证探究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环境的基本影响,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检验、识别与分析。多个角度开展的稳健性检验依然表明实证结果是稳健的。研究结论如下:一是对外直接投资通过推动母国经济规模扩张,导致其污染物排放增加;二是对外直接投资通过促进母国产业结构朝向服务化转型,有利于减少其污染物排放;三是对外直接投资通过引致反向技术溢出效应,有利于母国污染物排放减少;四是综合来看,当前中国推动对外直接投资,有利于减少母国污染物排放。最后,本文从优化国际投资结构、强化技术领域国际合作等方面提出促进中国环境治理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6.
为了探究低碳经济情境下潜在技术创新采纳企业的微观决策互动机制涌现的企业集群宏观扩散现象,利用复杂网络演化博弈方法,将无标度网络视为扩散载体,通过建立市场机制和政府规制下潜在采纳企业的低碳技术创新采纳决策及扩散模型,运用Matlab软件仿真研究微观层面因素对宏观扩散的影响。研究表明:市场机制下只有当企业采纳低碳技术创新增加的收益大于投入时,网络才能演化至扩散深度为100%的稳定状态,实现企业集群内低碳技术创新的完全扩散;网络规模对扩散速度有显著影响,规模越大扩散速度越慢;实施碳税、投入补贴和惩罚措施三种规制手段均能有效提高低碳技术创新扩散深度;网络规模越大碳税的推动作用越显著,相反,规模越小的网络对补贴力度的敏感性越强,而不同规模的网络对罚款力度的敏感性无明显差异。研究对推进企业集群低碳技术创新扩散及政府部门的环境规制有一定的启示作用:第一,企业间的策略学习对企业集群低碳技术创新扩散有重要影响,在企业集群中应培养核心企业的低碳技术创新观念,使其作为"意见领袖"影响其它企业的低碳技术创新采纳策略;第二,政府作为低碳技术创新扩散的推动者及环境监管的权利部门应为采纳低碳技术创新的企业提供补贴、依据碳排放量收缴碳税及惩罚不实施低碳生产企业等规制措施;第三,政府部门应根据发展阶段把握规制方式和力度,初期以补贴措施为主,随着低碳技术创新扩散深度逐渐增大降低补贴力度,同时提高碳税税率,另惩罚措施应在推进低碳技术创新扩散全过程中广泛实施。  相似文献   
207.
中国工业水污染排放的空间格局及结构演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的空间格局正在发生变化。现有的统计数据不能提供区分区域和行业层面的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数据,无法刻画地市尺度上各个工业部门污染排放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变。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的空间认知是制定环境污染控制和区域产业发展规划的科学基础。本文聚焦于工业水污染,构建了新的工业企业水污染排放的空间估算方法,估算分行业分区域的工业水污染排放量,来分析地市尺度上中国工业水污染排放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变。本文构建的空间估算方法首先将全国分行业污染排放量依据产值分解到省级和地市层面,再依据企业规模校正系数、生产工艺校正系数和环境管制能力校正系数对未考虑区域差异的排放强度进行校正,最后采用适时修正法对污染物排放量的估算结果进行部门和区域的平衡调整。以基于空间估算方法估算的工业COD为例,剔除个别异常值后,2010年省级尺度重点行业工业COD排放量估算结果的平均误差为12.7%,数据质量优良,显示本估算方法较强的适用性。根据本文的结果,发现2005年至2010年间我国工业COD的减排主要由造纸及纸制品业的技术效应贡献,其中又以西部地区造纸及纸制品业贡献突出,其次是东部地区,中部地区略有贡献,东北部地区贡献为负值。其他对工业COD减排作出较大贡献的行业包括食品加工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但不同产业的区域差异显著。基于可持续性发展的视角,技术效应与规模效应同样显著的产业应当作为区域的主导产业予以重点发展。  相似文献   
208.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工业污染排放量仍在持续增加,环境质量并没有得到显著的改善,但由于环境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贡献,污染排放的增长幅度已出现明显减缓的势头.为了定量评价这两种作用的影响,本文引入环境效应分解模型,对1998-2008年中国工业S02减排的动态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998-2008年中国工业减排的环境净效应中,环境技术效应贡献了环境净效应的-97.76%,而结构调整效应对环境的改善并不大,仅为-6.33%.从各年度环境净效应的分解结果看,环境技术进步效应在各年度仍发挥了主要的作用,年均占到-90.03%.但值得肯定的是,从2005年开始的"十一五"时期,结构效应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尤其是2008年,结构效应更是贡献了-15.98个百分点.本文认为,由于企业边际排污成本可能在增加,技术效应总是有限的,尽管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相对比较缓慢,但在当前两型社会建设的进程中,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更加注重结构效应的改善.  相似文献   
209.
可再生能源发展情景设计及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当前主要的情景设计及评价方法的研究,认为目前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迅速,但初期的部分基本工作尚未完成.尤其是可再生能源的供给潜力及其经济可开发性评价.基于此,提出一种基于动态成本曲线的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情景仿真模型.动态成本曲线生成的基本原理是在静态成本曲线基础上,考虑技术进步、可再生能源外部价值对静态成本曲线的影响,从而生成不同时期的可再生能源成本曲线,进而构成可再生能源动态成本曲线.考虑不同种类可再生能源技术进步水平、外部环境价值的变化,设计不同的可再生能源发展情景.基于可再生能源动态成本曲线,并对不同的可再生能源发展情景下的投资成本、能源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了综合评价.最后通过一个案例,分四种情景,即不考虑技术进步,低环境方案情景;不考虑技术进步,高环境方案情景;考虑技术进步,低环境方案情景;考虑技术进步,高环境方案情景;分别给出了四种情景下的装机总量、投资总额、创造就业、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减排量.  相似文献   
210.
技术减排措施协同控制效应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我国污染减排形势的日益严峻,采用协同控制措施实现多种污染物控制目标逐渐成为一种趋势,而合理评价减排措施的协同效应是正确选择协同控制措施和制定协同控制规划方案的基础.本研究首次从环境-经济-技术角度系统地提出了技术减排措施的协同控制效应评价方法,并以火电行业为案例进行分析.采用协同控制效应坐标系、污染物减排量交叉弹性(Elsa/b)分析和单位污染物减排成本等方法评价技术减排措施对SO2 、NO,和CO2的协同控制效应,三种评价方法相互配合,可以帮助我们从多角度检验不同减排措施的协同效果.对火电行业技术减排措施进行协同控制效应坐标系和污染物减排量交叉弹性分析的结果表明,末端治理措施不具有协同性,而前端控制措施和过程控制措施具有较好的协同性.单位污染物减排成本评价的结果表明,末端治理措施优先度排序靠后,而前端控制措施和过程控制措施排序靠前,且针对不同污染物的排序结果有所不同.在进行协同减排方案设计和规划时,应根据决策需要选择适宜的评价方法,参考评价结果选择最为成本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