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42篇
  免费   1365篇
  国内免费   2694篇
安全科学   2695篇
废物处理   241篇
环保管理   3752篇
综合类   10889篇
基础理论   2125篇
环境理论   19篇
污染及防治   1025篇
评价与监测   1037篇
社会与环境   2493篇
灾害及防治   1125篇
  2024年   49篇
  2023年   215篇
  2022年   442篇
  2021年   575篇
  2020年   558篇
  2019年   501篇
  2018年   455篇
  2017年   665篇
  2016年   806篇
  2015年   851篇
  2014年   828篇
  2013年   1123篇
  2012年   1445篇
  2011年   1584篇
  2010年   1129篇
  2009年   1106篇
  2008年   915篇
  2007年   1405篇
  2006年   1421篇
  2005年   1206篇
  2004年   1011篇
  2003年   1099篇
  2002年   894篇
  2001年   724篇
  2000年   701篇
  1999年   684篇
  1998年   478篇
  1997年   416篇
  1996年   321篇
  1995年   302篇
  1994年   298篇
  1993年   262篇
  1992年   215篇
  1991年   153篇
  1990年   107篇
  1989年   54篇
  1988年   52篇
  1987年   27篇
  1986年   28篇
  1985年   39篇
  1984年   23篇
  1983年   24篇
  1982年   20篇
  1981年   21篇
  1980年   21篇
  1979年   22篇
  1978年   16篇
  1977年   21篇
  1973年   19篇
  1971年   2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人口流动规律及其政策含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口流动是人力资源配轩优化的根本创新路径,人口流动的一般规律是:如果流动人口为理性行为选择者,在社会制度安排许可的发展环境下,当不同区域和不同产业间形成比较收益差异,存在着流动收益大于流动成本的潜在和现实的各种获利机会时,就必定驱使人们由低收益领域向高必益领域流动,而且比较收益差异量与流动人口的流速、流量正相关,并必然导致产生收益率及人口分布走向平均化的趋势,社会发展也将获得最优化的人力资源配置结果.其相关政策含义:一是人口流动是流动人口的理性选择;二是切实保障公民的自由流动权利;三是利用比较利益差别促进人口流动;四是降低各种不必要的流动成本和流动风险;五是建构人口流动的有效率社会发展框架.  相似文献   
62.
关中地区飑线天气的预测及灾害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廷标  张汝鹤 《灾害学》1996,11(2):57-61
对1961~1990年发生在陕西省关中地区的飑线天气及其灾害进行了统计分析,并从天气形势背景方面对飑线的发生发展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同时就飑线的预测和防灾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3.
中国经济的“阿基米德支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源是经济发展的“阿基米德支点”:世界十大经济国每年能源的生产占全球的62.1%,消费为71.0%。重要矿产资源的生产多排在世界前10名生产国之,外面是消费则多排在10名之内,且对这些矿产资源的消费量多在95%以上。  相似文献   
64.
论土地持续利用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在世界上有两种可持续发展思路,一种是西方发达国家的重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思路;一种是以发展为前提,保护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思路。土地持续利用的思想是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发展的。我国要保证土地持续利用,满足未来对食粮和建设的需求,应建立起同土地持续利用相适应的土地持续利用制度和土地持续利用机制  相似文献   
65.
我国矿产资源总量大,居世界第3位人均拥有量小,居世界第80位。我国要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矿产资源供需存在着矛盾。为了解决供需矛盾,必须从地质找矿、矿山、一次资源回收、二次资源回收、节能和节材等方面挖掘潜力。改革资源耗费型经济发展旧模式,确立资源节约型经济发展新模式,废止“有水快流”的方针,确立开发与节约并重的方针,是缓解矿产资源供需矛盾的根本途径。具体对策有:(1)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开发节约(2)搞好资源进出口贸易取长补短(3)健全法制管理体系依法治矿(4)用好计划机制管好资源和矿山(5)用好市场机制搞活矿业经济。  相似文献   
66.
黄河三角洲土地质量模糊综合评价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针对土地复杂性、模糊性的特征,本文采用模糊数学中“多级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进行了黄河三角洲土地质量评价,并对其科学性和可行性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67.
The evolution of sustainability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ix separate but related strains of thought have emerged prominently since 1950 in discussions of such phenomena as the interrelationships among rates of population growth, resource use, and pressure on the environment. They are the ecological/carrying capacity root, the resources/environment root, the biosphere root, the critique of technology root, the no growth/slow growth root, and the ecodevelopment root.Each of these strains of thought was fully developed before the word sustainable itself was used. Many of the roots are based on fundamentally opposing assessments of the future of mankind. Many of the roots, such as the ecology/carrying capacity root, are based on physical concepts, and they exclude normative values. Others, such as the ecodevelopment root, include such values as equity, broad participation in governance, and decentralized government.When the word sustainability was first used in 1972 in the context of man's future, in a British book,Blueprint for Survival, normative concepts were prominent. This continued to be the case when the word was first used in 1974 in the United States to justify a no growth economy.Sustainability was first used in a United Nations document in 1978. Normative concepts, encapsulated in the term ecodevelopment, were prominent in the United Nations publications.After about 1978, the term sustainability began to be used not only in technological articles and reports but also in policy documents culminating in the use of the term in the report of the summit meeting of the Group of Seven in 1989.The roots of the term sustainability are so deeply embedded in fundamentally different concepts, each of which has valid claims to validity, that a search for a single definition seems futile. The existence of multiple meaning is tolerable if each analyst describes clearly what he means by sustainability.  相似文献   
68.
大气二次污染物是新疆独山子区大气污染物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大气中二次组分的转化过程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有着重要意义.对新疆独山子区2015年9月至2016年7月采集到的样品进行水溶性组分分析.结果表明,水溶性无机离子(TWSIs)表现出与PM_(2.5)一致的季节变化,为冬季(67.86μg·m~(-3))秋季(13.77μg·m~(-3))春季(10.09μg·m~(-3))夏季(4.85μg·m~(-3));冬季二次无机离子(NH~+_4、SO~(2-)_4和NO~-_3)占TWSIs的98%;结合气溶胶热力学模型(E-AIM)探讨独山子区大气颗粒污染物中颗粒相含水量以及颗粒酸碱性;表明独山子区颗粒物呈酸性,年均原位pH为0.81,其中冬季样品的pH(2.93)值最高;颗粒含水季节变化为冬季(331.32μg·m~(-3))秋季(5.91μg·m~(-3))春季(5.46μg·m~(-3))夏季(1.62μg·m~(-3));年均氮氧化率(NOR)和硫氧化率(SOR)分别为0.13和0.47,表明区域污染物存在二次转化;进一步分析表明颗粒相中的硫酸盐质量浓度受到颗粒含水量和颗粒酸碱度的影响较为明显;高的颗粒相含水条件下区域硝酸盐的形成主要以非均相反应为主.  相似文献   
69.
全程自养颗粒污泥快速启动及混合营养型脱氮性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连续流条件下,基于颗粒污泥全程自养脱氮(CANON)工艺的快速启动和混合营养条件下高效脱氮,是CANON工程应用的重要环节.本研究在气提内循环反应器(AIR)中,以老化的CANON颗粒污泥经机械破碎至0.3 mm作为种泥,实现混合营养型单级颗粒污泥同步脱氮除碳.启动26 d,通过控制DO,系统出现稳定的部分硝化,再缩短HRT提升氨氮负荷至5.65 kg ·(m3 ·d)-1,促进颗粒化和厌氧氨氧化;第68 d,总氮去除率达到58%之后,进水加入有机物,C/N从0提升到0.25和0.5,促进AOB、AMX和异养微生物的协同,氨氮去除率达95%,总氮去除率达85%,COD去除率达80%左右.COD浓度增加,能较好地抑制Nitrospira菌属等NOB的活性,q(NH4+-N)和q(TN)稳定在0.4 g ·(g ·h)-1和0.34 g ·(g ·h)-1,q(NO3--N)约为0.02 g ·(g ·h)-1.采用MiSeq高通量测序对微生物多样性分析,表明有机物对污泥中NitrosomomasCandidutus_Kuenenia丰度未产生显著影响,增加了Candidutus_Brocadia菌属以及具有反硝化功能Denitratisoma等菌属的丰度.这对于快速启动连续流CANON颗粒污泥工艺处理低C/N比废水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70.
基于OMI数据的东南沿海大气臭氧浓度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臭氧监测仪(OMI)卫星反演数据,对2005—2018年东南沿海5省区域大气臭氧柱浓度数据进行提取及分析,探讨其时空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在时间变化上,14年间,该区域大气臭氧柱浓度整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005—2013年臭氧柱浓度持续升高,最高值为324.52 DU,高值区不断向南部区域扩大;2013—2018年臭氧柱浓度呈下降趋势,最低值为228.27 DU,但在2017、2018年略有上升.②在空间分布上,臭氧柱浓度自北向南逐渐降低,高值区集中分布在江苏及浙江省北部;低值区集中于福建省南部及广东省大部分地区.③在季节变化上,大体呈现出春夏季高于秋冬季,高值区在春夏季交替出现,秋季略高于冬季,但差异不明显.④稳定性分析表明:研究区臭氧柱浓度整体呈现中部分散、南北部集聚、差异较显著的分布格局.⑤自然因素中,风向、气温均呈现显著正相关,江淮地区的梅雨季节(降水)及华南地区的台风和暴雨也起到显著作用.⑥人文因素中,臭氧柱浓度与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生产总值及机动车保有量均表现出正相关,其中,臭氧柱浓度与第二产业的相关度最高.另外,臭氧柱浓度与NO_x排放量表现出显著相关性.VOC_s对臭氧柱浓度的影响中,工业源是主控因素,交通源和居民源次之,电厂源对臭氧柱浓度的影响最弱.这进一步说明臭氧浓度的变化受到了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但气温、NO_x及VOC_s的排放是臭氧浓度变化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