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07篇 |
免费 | 171篇 |
国内免费 | 370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362篇 |
废物处理 | 31篇 |
环保管理 | 233篇 |
综合类 | 681篇 |
基础理论 | 175篇 |
污染及防治 | 207篇 |
评价与监测 | 91篇 |
社会与环境 | 68篇 |
灾害及防治 | 10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篇 |
2023年 | 25篇 |
2022年 | 52篇 |
2021年 | 69篇 |
2020年 | 65篇 |
2019年 | 76篇 |
2018年 | 46篇 |
2017年 | 65篇 |
2016年 | 86篇 |
2015年 | 72篇 |
2014年 | 97篇 |
2013年 | 106篇 |
2012年 | 121篇 |
2011年 | 132篇 |
2010年 | 87篇 |
2009年 | 86篇 |
2008年 | 76篇 |
2007年 | 132篇 |
2006年 | 95篇 |
2005年 | 57篇 |
2004年 | 52篇 |
2003年 | 42篇 |
2002年 | 33篇 |
2001年 | 29篇 |
2000年 | 40篇 |
1999年 | 26篇 |
1998年 | 24篇 |
1997年 | 30篇 |
1996年 | 20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15篇 |
1993年 | 16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5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3篇 |
1984年 | 3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4篇 |
1978年 | 2篇 |
1976年 | 2篇 |
1973年 | 1篇 |
1972年 | 2篇 |
1971年 | 1篇 |
196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SRT对MBR污泥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浸没式膜-生物反应器(SMBR)处理模拟赖氨酸废水为研究体系,考察SRT在10、20和40 d条件下,SMBR中的胞外聚合物(EPS)组分和含量、污泥沉降性能和污泥相对疏水性等污泥性质的变化及其对膜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SRT的延长,混合液中EPS总量呈递减趋势,TBEPS中蛋白质与多糖的比值呈上升趋势,污泥的沉降性能变差,相对疏水性增强;膜通量下降速率变大,膜污染加重。污泥性质与膜污染的相关性表明,膜污染与蛋白质和多糖的比值、污泥沉降性能和相对疏水性呈正相关关系,而与EPS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2.
33.
目的研究航空用继电器的失效机理。方法通过对电磁继电器进行振动与工作载荷单独施加以及二者综合加载情况下的试验方法及性能退化行为研究,实时监测继电器内部触点间接触电阻等性能参数的变化趋势,并对不同条件下触点表面的微观形貌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相比较工作载荷单独施加而言,振动应力的加入使得继电器的寿命大幅度降低,并使得触点表面呈现"雪花"一般的形貌。结论振动环境导致了触点之间电弧的变化,以及触点表面接触压力、接触面积和接触超程等,并通过燃弧时间和超程时间的变化趋势对其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34.
为实现有效通风以降低隧道火灾带来的损失和伤亡,依托青岛市地铁8号线大洋站至青岛北站区间隧道,建立线性比尺为1∶15的隧道通风排烟模型实验系统,针对通风机串联单抽,围绕3种通风机频率匹配组合,测定单机的变频频率值、电功消耗、排烟道与行车道的断面平均风速以及右侧行车道静压。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功率消耗下,不同频率匹配的串联通风机排烟效果存在差异;针对此差异,利用气体挡烟墙性能及其计算欧拉数值比较发现,风井近端的通风机频率较大时,下游对污染气流的抵抗力更强,拥有更好的排烟效果。研究结果可为隧道火灾提供更有效率的防灾救灾数据支持,并从欧拉数方面为研究隧道临界风速提供新角度。 相似文献
35.
潜流人工湿地系统停留时间分布与N、P浓度空间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人工湿地小试装置,研究了风车草和香蒲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处理富营养化养殖水体过程中水力停留时间分布(RTD)特征和系统内N、P浓度空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供试的香蒲潜流湿地和风车草潜流湿地系统RTD曲线特征值σ2分别为0.324 6和0.410 8,表明水流流态介于推流与混合流之间,风车草潜流湿地系统RTD曲线较香蒲潜流湿地平滑,水流混合流动程度较弱. 2种植物类型湿地床体总氮(TN)和氨氮(NH+4-N)浓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明显,尤其在湿地床体前端;TN浓度随着取样点深度增加而上升,而NH+4-N浓度则以中层取样点为最低;对于总磷(TP)和正磷酸盐(PO3-4-P)浓度, 2种植物类型湿地系统内均表现为随取样点深度增加而上升,但这种差异随沿程而降低. 与香蒲湿地相比较,风车草潜流湿地系统N、P浓度分层现象更为明显.风车草湿地系统后端各层取样点TN和TP平均浓度较香蒲湿地系统分别下降了19.8%和12.3%,说明风车草潜流湿地系统对富营养化养殖水体中氮、磷的去除效果优于香蒲湿地. 相似文献
36.
张慧杰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20,16(5):51-56
针对时间因素对钻屑瓦斯解吸指标K1测定结果的影响,采用恒温瓦斯放散试验深入分析钻屑瓦斯解吸指标K1测定理论的准确性,总结因时间因素导致K1值测定误差所带来的现场问题。研究结果表明:K1值的测定误差与时间关系密切,测定启动时间越晚,误差越大;测定启动时间由第1 min延后至第2 min,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最大值分别增加0.081 cm3/(g·min1/2)和2.20%;高瓦斯压力条件矿井或煤层的局部高瓦斯压力区域、构造煤发育区的钻屑瓦斯解吸指标K1值测定结果偏低,测定误差偏大。研究结果可为煤与瓦斯突出预测水平的提升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7.
低强度超声波改善污泥活性 总被引:34,自引:11,他引:34
采用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好氧活性污泥为试验材料,以好氧呼吸速率(OxygenUptakeRate,OUR)为指标,研究活性污泥在超声波强度0~1.2W/cm2、辐照时间0~40min处理后活性的变化.发现当采用超声波强度0.3W/cm2,辐照时间10min,对提高污泥活性的效果最为显著,不适当的处理时间与处理强度则不利于污泥活性的提高.因此,利用超声波激励污泥活性存在最佳的超声波强度和辐照持续时间.另外,研究了强度0.3W/cm2,辐照时间10min超声波辐射处理后0~48h中污泥活性的变化规律,发现超声辐照8h后污泥活性达到最大值,为辐射处理后初始活性的2倍,24h后超声波的强化作用基本消失.因此,可采用强度0.3W/cm2超声波每隔8h取反应器中的部分活性污泥辐照10min后再返回反应器,来提高生物反应器的处理效率.本文还对低强度的超声波改善污泥活性的可能机制进行了假说性解释. 相似文献
38.
依据2000~2011年每月一次的调查资料,简要描述和讨论了深圳湾及邻近水域中颗粒有机物(POM)质量浓度的时空分布,并结合盐度和叶绿素a (Chl a)实测数据探讨POM的来源和滞留时间.结果表明深圳湾的POM质量浓度和陆源质量分数分别约为4.2mg/L,79%,而伶仃洋东部沿岸的分别约为1.9mg/L,42%.深圳湾和伶仃洋东部沿岸中现存浮游植物颗粒有机物(PPOM):Chl a比率分别约为92,54g/g,由此估算的PPOM质量浓度分别为0.8,0.2mg/L左右.依据浮游植物生产力和累计海源POM估算的POM滞留时间在深圳湾中为1~5d,而在伶仃洋东部沿岸中约为10d.研究期间伶仃洋东部沿岸POM质量浓度的年际变化略呈上升趋势,从1.7mg/L上升至2.0mg/L;深圳湾POM质量浓度在2000~2005年呈上升趋势,从3.0mg/L上升至5.5mg/L,在2006~2011年则呈下降趋势,从5.4mg/L下降至3.0mg/L. 相似文献
39.
KEN LONGENECKER YVONNE L. CHAN ROBERT J. TOONEN DAVID B. CARLON TERRY L. HUNT ALAN M. FRIEDLANDER EDWARD E. DEMARTINI 《Conservation biology》2014,28(5):1322-1330
Reef‐fish management and conservation is hindered by a lack of information on fish populations prior to large‐scale contemporary human impacts. As a result, relatively pristine sites are often used as conservation baselines for populations near sites affected by humans. This space‐for‐time approach can only be validated by sampling assemblages through time. We used archaeological remains to evaluate whether the remote, uninhabited Northwestern Hawaiian Islands (NWHI) might provide a reasonable proxy for a lightly exploited baseline in the Main Hawaiian Islands (MHI). We used molecular and morphological techniques to describe the taxonomic and size composition of the scarine parrotfish catches present in 2 archaeological assemblages from the MHI, compared metrics of these catches with modern estimates of reproductive parameters to evaluate whether catches represented by the archaeological material were consistent with sustainable fishing, and evaluated overlap between size structures represented by the archaeological material and modern survey data from the MHI and the NWHI to assess whether a space‐for‐time substitution is reasonable. The parrotfish catches represented by archaeological remains were consistent with sustainable fishing because they were dominated by large, mature individuals whose average size remained stable from prehistoric (AD approximately 1400–1700) through historic (AD 1700–1960) periods. The ancient catches were unlike populations in the MHI today. Overlap between the size structure of ancient MHI catches and modern survey data from the NWHI or the MHI was an order of magnitude greater for the NWHI comparison, a result that supports the validity of using the NWHI parrotfish data as a proxy for the MHI before accelerated, heavy human impacts in modern times. Evidencia Arqueológica de la Validez de Poblaciones de Peces en Arrecifes Sin Explotar como Objetivos de Apoderamiento para Poblaciones Actuales 相似文献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