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79篇
  免费   382篇
  国内免费   780篇
安全科学   601篇
废物处理   38篇
环保管理   606篇
综合类   2401篇
基础理论   720篇
污染及防治   182篇
评价与监测   375篇
社会与环境   403篇
灾害及防治   215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83篇
  2022年   126篇
  2021年   166篇
  2020年   134篇
  2019年   141篇
  2018年   130篇
  2017年   189篇
  2016年   225篇
  2015年   237篇
  2014年   235篇
  2013年   322篇
  2012年   410篇
  2011年   412篇
  2010年   315篇
  2009年   280篇
  2008年   231篇
  2007年   283篇
  2006年   287篇
  2005年   227篇
  2004年   153篇
  2003年   143篇
  2002年   118篇
  2001年   98篇
  2000年   108篇
  1999年   86篇
  1998年   54篇
  1997年   50篇
  1996年   44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45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4篇
  1974年   2篇
  1972年   3篇
  197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87 毫秒
451.
利用SPOT VEGETATION数据获取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分析三江源地区植被覆盖度(FVC)的空间异质性,围绕自然和人类活动因素,基于因子回归与交互作用联合探索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三江源地区植被覆盖的影响.结果表明:(1)三江源地区植被覆盖度整体呈现明显的空间异质性;(2)总体上FVC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表现为自然环境因素>人类活动因素;(3)降水是影响三江源地区FVC的主要驱动因子,解释力达0.777;(4)因子交互发现:驱动解释系统呈现双因子增强,说明从系统的角度来看不存在独立起作用的因子,年降水量与其他因子的交互作用最强;(5)降水梯度影响了三江源地区FVC空间异质性的解释程度.随着降水增加,因子解释力趋稳,在降水量较多的三江源东部地区,FVC趋向于更易受高程和气温的影响;(6)数据结果亦验证了因子独立的全局最优筛选仅仅是模拟因变量特征的最优函数,其解释效果与因变量的驱动解释不能完全等同.  相似文献   
452.
针对海上油气设施工况复杂、自然环境恶劣、应急救援难度大等特点,通过构建海上采油平台、海底管道和钻修井平台风险评估指数模型,辨识出水深增大、服役期长、腐蚀、疲劳、浅层地质条件变化等是风险等级升高的主要因素,识别出部分采油平台主结构疲劳损伤,海底管道内壁腐蚀及缺陷无法准确掌握、作业平台插桩不到位等问题,并提出检验检测、更换设施、强制退出等风险管控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453.
首先介绍了士兵系统在环境适应性、信息安全、作战适应性、使用寿命等方面的需求,提出了一种可靠性设计方法,可有效解决单兵多模块信息系统可靠性评估问题,大幅提升士兵信息系统的设计效率。同时以典型士兵信息系统为例,进行了士兵结构可靠性、电气可靠性设计。  相似文献   
454.
在遥感图像基础上,利用GIS技术从景观指数方面定量分析了唐家河自然保护区主要植被类型在东西、南北和西北至东南3个方向上的梯度变化。结果表明:次生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叶混交林与针叶林的梯度变化明显,并且在各方向上具有不同的变化特征。其中,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从西北至东南方向的梯度变化最为复杂, 斑块数量与面积分别呈“升—降—升—降”与“升—降—升”的波动变化趋势,而边界密度与平均最近距离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两端破碎度高但连接性好,中部相反。针叶林从北至南的梯度变化最为简单,斑块面积减少,破碎度与复杂度降低,南北两端分布较多,中部较少。唐家河自然保护区植被景观格局在不同方向上的梯度变化研究为地震后该地区的植被保护与管理提供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55.
基于超效率DEA模型和ML指数法,考察长江经济带1999~2013年全要素能源效率。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研究期内,环境约束下的长江经济带全要素能源效率年均下降2.9%,而不考虑环境因素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年均下降幅度仅为0.4%,污染是导致能源效率损失的重要因素;长江经济带整体层面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发展演变基本呈"双峰一谷"的"M"形分布,表现为两个"上升—下降"周期,而省际和上中下游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演变特征迥异;从空间差异看,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差异远远大于上中下游差异,但近年来这种差异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未来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践行生态文明发展战略,保证发展的可持续性,同时加强能源、环保等领域的合作,促进长江经济带全要素能源效率发展的协同进步。  相似文献   
456.
基于空间尺度效应的西南地区植被NPP影响因子探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是评价陆地生态系统质量的重要参数,研究植被NPP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力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基于MODIS NPP数据、气象数据、 DEM数据、人口密度数据、 GDP数据和土地利用类型数据,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R/S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西南地区及其六大地貌单元植被NPP时空演变特征及未来变化趋势,探究植被NPP空间分异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2000~2020年西南地区植被NPP整体呈极显著上升趋势.地貌单元中,除青藏高原南部外,其余地貌单元植被NPP均表现为改善态势,其中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表现为极显著改善.西南地区的植被NPP变化斜率整体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西南地区及各地貌单元植被NPP呈上升趋势的区域面积均大于呈下降趋势的区域面积,但未来植被NPP变化趋势均以下降为主.地理探测器结果表明,除云贵高原植被NPP空间分异主要受气温影响外,海拔是西南地区及各地貌单元植被NPP空间分异的主导因子.交互探测结果表明,影响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均表现为双因子增强或非线性增强,其中,海拔∩温度对西南地区植被NPP空间分异的解释力最大.地...  相似文献   
457.
热解是实现重金属污染生物质无害化资源化的重要手段之一.以重金属污染稻草为原料,研究了控氧热解生物炭的组分特性及其重金属的累积特征.结果表明,低氧热解可有效利用污染稻草制备生物炭,提高重金属在生物炭中的稳定性.氮气氛条件下,稻草生物炭产率为29.4%~34.9%;可溶性有机质(DOM)以类腐殖酸物质为主,其芳香化指数(SUVA254)随热解温度升高呈先升后降趋势;生物炭中Ca主要以CaCO3形式存在.与氮气氛相比,10%和20%(体积分数,下同)氧气氛条件下生物炭(热解残渣)的产率分别降低5.6%~13.5%和14.9%~15.7%,但pH值提高0.5个单位以上;有氧气氛加速了热解过程中木质素组分的降解,生物炭中DOM的SUVA254值随热解温度升高逐渐降低.随热解气氛中氧体积分数提高,DOM中类腐殖酸物质向类富里酸物质转化;生物炭中Ca以CaO形式存在,这可能是导致生物炭pH值升高的原因之一.与氮气氛相比,10%氧气氛和400℃条件下,生物炭中Cu、 Cd、 Pb、 Ni和As的可交换形态占比降低了5.2%、 3.7%、...  相似文献   
458.
构建了针对秦皇岛市的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对2011年秦皇岛市城市生态化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秦皇岛市城市生态化综合指数为0.687,生态化程度为2级水平,经济持续发展子系统和资源能源节约子系统较为薄弱。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水污染治理、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加大生态建设力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459.
随着近几年滩涂围垦工程的进行,为了协调围垦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生态型围垦的理念应运而生。本文对"生态型围垦"的内涵进行了深入辨析,提出了沿海滩涂生态型围垦概念模型,针对围垦工程规划前期、工程实施和运行管理3个阶段的特点,从管理、环境和生态3个方面提出相应指标,初步构架了生态型围垦指标体系,为沿海滩涂围垦的可持续及匡围区域生态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60.
This paper clarifies household income, living and working conditions of dumpsite waste pickers at Bantar Gebang final disposal site for municipal solid waste generated in Jakarta, and investigates the feasibility of integrating the informal sector into formal waste management in Indonesia. The first author did fieldwork for totally 16 months at the site and quantitative field surveys were conducted twice during the period. All respondents in the first round quantitative survey (n = 1390) were categorized as follows: waste pickers, family workers, wage labors, bosses, family of the bosses, housewives, pupils/students, preschoolers, the unemployed, and others.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second round quantitative survey (n = 69 households), their average household income was estimated to be approximately US 216 dollars per month (n = 59 households), which was virtually equivalent to the minimum wage in Jakarta in 2013. Living conditions of scavengers at the site were horrible, and their working conditions were dangerous due to medical waste and other sharp waste. Polluted groundwater was one of the seri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t the site. Despite the social, health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they were attracted to the freedom of entering the informal recycling system in Bantar Gebang and withdrawing from the system, in which a lot of opportunities were provided for the people having few marketable skills to obtain cash earnings. The freedom of their choice should be guaranteed as a prerequisite before integrating the informal sector into formal waste management. Furthermore, special attentions are required when incomes of scavengers are the same level as minimum wages and the national economy is rapidly growing, because scavengers cannot easily change their jobs due to few marketable skills. Indonesian national waste laws and regulations should be properly applied to facilitate a socialization process at final disposal sites. Measures need to be taken to prevent children from working as informal recycling actors, especially for waste pickers aged 15 or young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