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79篇
  免费   382篇
  国内免费   780篇
安全科学   601篇
废物处理   38篇
环保管理   606篇
综合类   2401篇
基础理论   720篇
污染及防治   182篇
评价与监测   375篇
社会与环境   403篇
灾害及防治   215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83篇
  2022年   126篇
  2021年   166篇
  2020年   134篇
  2019年   141篇
  2018年   130篇
  2017年   189篇
  2016年   225篇
  2015年   237篇
  2014年   235篇
  2013年   322篇
  2012年   410篇
  2011年   412篇
  2010年   315篇
  2009年   280篇
  2008年   231篇
  2007年   283篇
  2006年   287篇
  2005年   227篇
  2004年   153篇
  2003年   143篇
  2002年   118篇
  2001年   98篇
  2000年   108篇
  1999年   86篇
  1998年   54篇
  1997年   50篇
  1996年   44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45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4篇
  1974年   2篇
  1972年   3篇
  197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31.
Objective: We assessed obesity trends in U.S. drivers involved in fatal crashes since 1999 and distinguished whether crash risk factors were different between obese and nonobese drivers.

Methods: We included only drivers of passenger cars involved in fatal traffic crashes between January 1, 1999, and December 31, 2012. Obesity was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uidelines and profiled between 1999 and 2012 using the adjusted prevalence ratio (aPR) from log-binomial regression models. Differences in crash risks (e.g., driver's fatality, drunk driving, seat belt nonuse) between obese and nonobese drivers were estimated as adjusted odds ratios (aORs) using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s.

Results: A total of 753,024 U.S. drivers were involved in fatal crashes, for which obesity information was available for 534,887. About 56% (n = 299,078) were driving passenger cars. The prevalence of class I obesity increased from 10% in 1999 to 14% in 2012 (aPR = 1.50,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1.42–1.58), class II obesity from 3 to 5% (aPR = 2.22, 95% CI, 2.05–3.01), and class III obesity from 1 to 2% (aPR = 2.65; 95% CI, 2.27–3.10). Compared to nonobese controls, obese drivers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risks for fatality (1.10 ≤ aOR ≤ 1.47), seat belt nonuse (1.00 ≤ aOR ≤ 1.21), need for extrication (1.01 ≤ aOR ≤ 1.23), and ambulance transport time ≥30 min (1.01 ≤ aOR ≤ 1.28). Compared to nonobese controls, obese drivers were less likely to drink drive (0.41 ≤ aOR ≤ 0.72) or speed >65 mph (0.78 ≤ aOR ≤ 0.93).

Conclusion: The rising national prevalence of obesity extends to U.S. drivers involved in fatal crashes and indicates the need to improve seat belt use, vehicle design, and postcrash care for this vulnerable population.  相似文献   

632.
包头市企业环境行为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环境行为信用评价是一种符合国情的先进的环境管理手段,是对当前环境管理制度的重要补充和完善.为了强化政府对污染源的监管,提升环保部门的环境监管力度和水平,督促企业持续改进环境行为,文章对不同尺度的指标体系进行了分析对比,结合包头市实际情况,构建了包含污染防治、环境管理、社会影响和组织管理四部分共二十五项指标的包头市企业环境行为信用评价指标体系,以期对环境管理起到检查和促进作用、前瞻和导向功能.  相似文献   
633.
根据城市环境系统的内涵,从环境质量、资源利用、污染控制、生态建设四个方面构建了城市环境系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竞争性评价模型对十个沿海城市2012年的环境系统质量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和排序.为了判定竞争性评价模型的可靠性,采用传统的综合指数法进行验证性评价,结果表明:两种方法的评价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得分排在前6位的城市完全相同,其它城市的排序相差不大,因此,竞争性评价模型用于城市环境系统质量评价具有较好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634.
选用SO2、NO2、PM10作为评价因子,采用时间序列的方法对西安市2009年-2014年大气环境质量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2009年-2012年西安市空气质量达到了国家二级标准,SO2和NO2的年平均含量下降,2013年都略有上升,但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而颗粒物的年平均含量呈上升趋势且为影响该市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主要污染时间为1季度和4季度;利用GM(1,1)模型,预测2015年空气质量变化趋势,提出2015年应该采取措施降低颗粒物的含量,提高本市空气质量.  相似文献   
635.
付江波  李新  周静  周维 《环境工程》2016,34(1):103-107
选取2013—2014年苏州市古城区河道8个监测断面的水质监测数据,应用层次聚类分析法和改进的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对苏州市古城区河道水质进行综合评价,并对各监测断面综合水质达标率进行计算。结果表明:苏州市古城区主河道水质在2013年5月份后明显好转,但小河道水质改善较小;在空间上呈现出城北河道水质较城南好,纵向河道水质比横向好的特点。根据评价结果与实际工程情况对比发现,层次聚类分析和水质标识指数法可以有效、准确地对城区河道水质进行总体评价。  相似文献   
636.
皮革废水属于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工业废水,具有排放水量大、水质水量不均、污染物成分复杂等特点,给皮革废水处理带来极大的难度。以河北省辛集市某皮革厂废水处理工程为例,简要描述了该皮革厂皮革的生产工序、废水水量及水质特征,重点论述了皮革废水的处理方法、投资费用、运行费用及运行效果,并对该工艺所采用的理念、方法及效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37.
为了解决在不同区域和不同河流类型间等大尺度范围内F-IBI(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方法体系的建立问题,以浑河-太子河(下称浑太河)流域为研究区域,构建符合区域性特征的生物完整性评价体系并进行应用研究. 于2014年5月对浑太河流域32个采样点的鱼类进行采样调查,根据鱼类群落特征的空间差异和浑太河流域水生态分区,将采样点分为中上游和下游区域两种类型. 通过综合栖息地和水质的标准化方法确定参照点和受损点,依据候选指标分布范围检验、敏感性分析和相关性检验,筛选出浑太河流域中上游F-IBI核心指标包括总物种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鲤形目鱼类物种数百分比、雅罗鱼亚科个体数百分比、鳅科鱼类物种数百分比、鲈形目鱼类物种数百分比、杂食性鱼类物种数百分比、肉食性鱼类物种数百分比、敏感性鱼类个体数百分比等9个指标;下游筛选出F-IBI核心指标包括总物种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鮈亚科鱼类物种数百分比、鲈形目鱼类物种数百分比、虾虎鱼科鱼类物种数百分比、中上层鱼类物种数百分比、东北特有鱼类物种数百分比、无脊椎动物食性鱼类物种数百分比、耐受性鱼类个体数百分比等9个指标. 分别提出了浑太河流域中上游和下游的参数标准化公式和健康评价标准,依此将浑太河流域健康状态划分为极好、好、一般、差和极差5个健康等级. 评价结果表明,浑太河流域健康状况整体偏差,在32个采样点中,健康状况处于差和极差的采样点占采样点总数的37.5%,一般的采样点占21.88%,仅有6.25%的采样点处于极好状态. 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F-IBI分值与电导率、ρ(BOD5)、ρ(CODCr)、ρ(NH3-N)和ρ(TN)均呈显著负相关,而与栖息地综合指数呈显著正相关,表明F-IBI可有效评估浑太河流域的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638.
为研究油田开发过程中原油在大气条件下的碳排放特征,完善油气系统潜在温室气体排放清单,以胜利油田典型区块——胜坨油田原油为研究对象,通过改进的静态室-气相色谱及质谱法对原油在大气条件下的自然脱气(排放)过程进行模拟试验研究. 结果表明:CH4和CO2是胜坨油田原油溶解气中的两种主要温室气体;将模拟时间(48 h)均分为4个时段,CH4、CO2的主要排放阶段为0~12 h,并且其排放量远高于>12~24、>24~36和>36~48 h,其中,不同温度下CH4、CO2的最大排放率均出现在0~2 h. 原油在空气中暴露时间的长短及所处大气温度的高低直接影响温室气体的累积排放,CH4、CO2的累积排放量均随模拟试验的进行而递增;原油所处环境温度越高,累积排放量越大,3 ℃时CH4、CO2的累积排放量分别为12.498、15.071 g/m3,13 ℃时为20.626、21.004 g/m3,27 ℃时为31.353、26.954 g/m3. CH4、CO2在不同温度下的相对排放量存在差异,表现为低温(3、13 ℃)条件下CH4排放量低于CO2,相对高温(27 ℃)条件下表现相反. 研究显示,原油所处大气环境的温度及暴露时间是影响原油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39.
本研究尝试采用我国已有的季风气候区底栖动物观测值(O)/期望值(E)比值模型,在无足够数量参照样点的情况下,建立淮河流域O/E指数健康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淮河流域典型水体底栖动物物种组成完整性现状.于2014年夏季(8月)和秋季(11月)分别调查了淮河流域20和25个典型水体的底栖动物和水质指标.O/E模型评价结果表明,监测点位在PC(Probabilities of Capture)0和PC≥0.5条件下,夏季和秋季的物种期望丰富度分别约为25和9.所有25个点位中,仅1个点位为健康,其余为一般或较差;模型控制自然梯度后O/E0和O/E50值均没有显著的季节性差异(p=0.565和0.229).环境胁迫因子(TN、EC、CODCr和p H)和土地覆盖数据(水体比例、湿地比例、裸地比例、森林比例和草地比例)对秋季O/E50和O/E50-null的解释量高于夏季,TN是能够解释淮河流域典型水体夏季O/E指数变异最多的环境因子,p H和CODCr是能够解释秋季O/E指数变异最多的环境因子.研究表明,在缺少有效参照点位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情况下,在淮河流域应用已经构建的季风气候区底栖动物O/E指数模型进行健康评价是比较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640.
为了分析分布指数对线板式静电除尘器(ESP)中PM2.5捕集性能的影响,给出了基于电磁场、流场和颗粒动力场的数学模型,数值模拟了PM2.5分级效率、综合效率分别与分布指数的变化关系,比较了有无离子风和磁场作用时PM2.5的捕集性能。结果表明:数值模型与D-A公式相比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离子风和外加磁场均能提升PM2.5的捕集性能,且捕集效率均随着分布指数的增大而逐步降低,为进一步提升ESP捕集性能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