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9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186篇
安全科学   35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37篇
综合类   362篇
基础理论   54篇
污染及防治   33篇
评价与监测   11篇
社会与环境   26篇
灾害及防治   2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3年   2篇
  1972年   2篇
  197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通过天津市气象局大气边界层观测站高255 m的气象铁塔,获得了10m、40m、120m和220 m 4个高度共80个PM10样品,分析了PM10的日均质量浓度及其元素的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4个高度处PM10质量浓度时序变化基本一致;PM10质量浓度及其组成元素总量随高度增加递减;10 m、40m和120m3个高度处的PM10质量浓度时间序列分布的相关性较好,组分分歧系数较小,而220 m处的PM10质量浓度时间序列分布与其他3个高度处的相关性较差,组分分歧系数较大.样品中元素质量浓度由高到低依次是Si、Al、Ca、Fe、Na、Mg、K、Zn、Ti、Cu、Mn、Pb、Cr、Ni、Co、V、As、Cd和Hg.其中,Si、Al、Na、K质量分数随高度变化不大;Ca、Fe、Mg质量分数随高度增加递减明显;Zn、Cu、Mn、Pb、Cr在10m、40m和120 m3个高度处质量分数接近,而在220m处明显降低;Ti元素在4个高度处的质量浓度接近,质量分数总体上随高度增加递增;Ni、Co、V、As、Cd、Hg质量分数随高度的变化不同,其中与燃煤有密切关系的Hg在120 m处质量分数明显高于其他高度处,而在220m处最低.Al、Fe、Na、K等元素相对富集因子小于或接近1,其质量浓度与PM10质量浓度时序分布的相关性较好,其中Al、Na相关系数随高度增加显著递减;Zn,Cu、Pb、Cr、As、Ni的相对富集因子显著大于1,其质量浓度与PM10质量浓度时序分布的相关性较差,相关系数随高度增加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42.
The contamination and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As, Cd, Cr, Cu, Pb, Tl, and Zn in paddy soil irrigated with untreated leachate from the tailings retention pond were investigated. As, Cr, Cu, and Zn were slightly contaminated in the surface soil and hence their vertical distribution was not obvious. However, Cd and Pb were highly contaminated in the surface soil, while their concentrations decreased with depth, being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pH and positively with total organic matter. Tl was considerably contaminated in the surface soil and a V-shaped vertical distribution was observed where the concentration increased to a maximum at about 30 cm depth and decreased thereafter. The findings revealed that the regular irrigation with untreated leachate from the tailings retention ponds could cause considerable contamination of Cd, Pb, and Tl, and thus tailings should be stringently treated before disposal to minimize their potential environmental impacts on the surroundings.  相似文献   
43.
以作物种植横向专业化和纵向专业化为切入点,运用中国13个粮食主产省份1980—2018年的面板数据,考察了作物种植专业化对农业化肥减量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主要发现:(1)基础回归分析表明,作物种植横向专业化和纵向专业化均对化肥施用强度具有显著的削减效应,对化肥的利用效率有显著的增效作用。且作物种植纵向专业化或社会化服务卷入程度加深,能够增强横向专业化对化肥的减量增效作用。(2)影响路径分析表明,作物种植横向专业化通过扩大农地经营规模,进而增强了作物种植纵向专业化对化肥施用强度的削减效应和利用效率的增效作用。但也应警惕,通过扩大农地经营规模以增强作物种植纵向专业化的减量效应可能存在临界水平。此外,当作物种植横向专业化和纵向专业化积极配合时,可能推移临界点的到来。据此,通过发展作物种植横向专业化,鼓励农户通过服务外包卷入农业的纵向专业化分工以及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进而实现农业领域化肥的减量增效。  相似文献   
44.
千岛湖水体氮的垂向分布特征及来源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千岛湖水深0.2,5,10,20,30和40m处水样进行分析,利用氮氧同位素和稳定同位素模型(SIAR)研究千岛湖水体氮(N)的垂向分布特征,分析水体N的来源并计算各N源的贡献率.结果表明,硝酸盐(NO3-)和溶解性有机氮(DON)是千岛湖水体总溶解氮(TDN)的主要形式,分别占溶解态N的57.9%和39.7%.千岛湖水体δ15N-NO3-和δ18O-NO3-的平均值分别为4.5‰和4.3‰.上层水体(0~10m)中,硝化作用和浮游植物的同化作用共同控制水体N的形态组成和氮氧同位素值(δ15N-NO3-和δ18O-NO3-)的变化.中层水体(10~30m)中,硝化作用是主要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使得水体NO3-含量增加而δ18O-NO3-值减小.底层水体(30~40m)受到硝化作用、底泥N释放和反硝化作用的共同影响.化肥是千岛湖水体NO3-的最主要来源,在S1和S2处的贡献率分别为51.9%和30.6%.新安江上游的农业面源污染使得S1处化肥贡献率远高于S2.土壤N是仅次于化肥的第二大水体NO3-来源,在S1和S2处的贡献率分别为17.8%和27.8%.此外,底泥对底层水体NO3-的贡献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45.
46.
在2004-09-27~2004-10-12期间,以325m气象与环境观测塔为平台,使用43CTL型高精度脉冲荧光SO2分析仪,分别布置在观测塔8m、47m、120m和280m 4层观测平台,对大气中的SO2气体浓度、PM10和PM2.5粒子质量浓度及同步气象因素进行了垂直梯度、连续观测.结合气象数据分析了观测期间大气中SO2气体浓度的垂直梯度分布及变化形势,进行了SO2浓度与混合层高度变化、海平面气压变化,风速、风向变化等要素的相关分析,观测到在实验期间大气边界层中SO2浓度由上向下递减分布的现象.由于地形与污染源分布的影响,北风最有利于污染扩散等状况.观测期间捕捉到一次主要由气象因素造成的大气环境严重持续污染及污染清除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47.
为了对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进行研究,以某场地高填方边坡和直立边坡为研究对象,基于Geostudio、理正软件以及ANSYS软件,采用M-P法、Bishop法和强度折减法进行边坡稳定分析。结果表明:高填方边坡安全系数为1.3,为稳定边坡;AB,BC,CD段地块间边坡边坡安全系数依次为0.479,0.410,0.381,基坑边坡安全系数为0.436,均为不稳定边坡;其中,M-P法得到的安全系数偏保守,Bishop法得到的安全系数结果较可靠,强度折减法得到的结果最为理想。研究结果可为边坡稳定性研究与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8.
人工湿地对二级出水中TN、TP去除效果的季节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研究了垂直流和表面流两种人工湿地系统在水力停留时间为2 d条件下,在不同季节对二级出水中TN、TP的去除效果。结果显示,垂直流湿地系统对TN、TP的去除效果优于表面流湿地系统。两种类型的人工湿地对TN的去除效果随季节的变化而波动,夏秋季节去除率最高,春季次之,冬季去除效果最差;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对TP的去除效果随季节的变化趋势与TN去除率的变化相同,而表面流湿地系统对TP的去除效果在春夏秋季变化不大,冬季的平均去除率仅有16.5%。分析认为,人工湿地应用于二级出水的深度处理,对于满足观赏性景观环境用水(尤其是观赏性河道和湖泊类)的水质指标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9.
研究了福建三明27a生杉机光木混交林和杉木群落细根(d<2mm)的生产力、分布、和养分归还。结果表明,混交林细根生物量、N、P养分现存量分别为5.381thm^2、48.085kghm^-2和4.174kghm^-2,分别比杉木纯林增加17.4%、27.2%和20.0%,混交林林细根的年净生产力达4.124thm^-2a^-1,比纯林高出16.9%,混交林杉木和观光木细根均在表层土壤富集,而在较深层土壤再会得分布具镶嵌性;与混交林杉林相比,纯林杉木土吉表层细根量较少,最大分布层次下移,混交林中观光木细根的周转速率咪1.16,杉木为0.96和0.95;而林下植被层细根周转速率(1.46-1.52)均同于相应的乔木层,混交林细根的年死亡量、N和P养分年归还量分别达2.119thm^-2、18.559kghm^-21.565kgkhm^-2,分别是纯林的1.21倍、1.23倍和1.14 倍,其中林下植被细根占有较为重要位置,对细根分布与土壤性质的相关分析表明,细根的垂直分布与土壤全N的相关性最强(0.87-0.89)。  相似文献   
50.
复合垂直流构建湿地净化酞酸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为考察湿地对特殊污染物酞酸酯的净化作用,在温室中建造了专门用于酞酸酯研究的2套下行流-上行流湿地小试系统,1号系统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和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已基)酯(DEHP)污染负荷分别为19.86mgL^-1和3.16mgL^-1,2号系统DBP和DEHP污染负荷分别为9.84mgL^-1和1.58mgL^-1,试验时间为45d。水力负荷为420Ld^-1。结果表明:构建湿地对人工配置污水中的酞酸酯有很好的净化效果。平均去除率达到99.95%以上,出水酞酸酯质量浓度为10^-9级,均低于国家排放标准(GB8978-199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