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41篇
  免费   131篇
  国内免费   397篇
安全科学   130篇
废物处理   18篇
环保管理   335篇
综合类   1261篇
基础理论   290篇
环境理论   6篇
污染及防治   103篇
评价与监测   101篇
社会与环境   363篇
灾害及防治   26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67篇
  2021年   97篇
  2020年   85篇
  2019年   106篇
  2018年   91篇
  2017年   102篇
  2016年   98篇
  2015年   70篇
  2014年   102篇
  2013年   171篇
  2012年   164篇
  2011年   170篇
  2010年   99篇
  2009年   107篇
  2008年   117篇
  2007年   144篇
  2006年   131篇
  2005年   120篇
  2004年   105篇
  2003年   89篇
  2002年   84篇
  2001年   95篇
  2000年   88篇
  1999年   65篇
  1998年   48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0 毫秒
921.
中国的环境问题历经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发展阶段,现已成为制约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障碍。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相对较小,尚未从根本上威胁到国家的环境基础。近代,由于种种原因,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遭到了人为的破坏,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危机。新中国成立后,计划经济时代,由于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战略,使环境基础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改革开放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环境的退化日益加剧,严重威胁到人民的生命和健康。跨入21世纪以来,由于中国政府对环境问题的高度重视,环境状况局部改善的范围日趋扩大。追溯历史,探究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对寻求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22.
西部小城镇生活垃圾处理方案的优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中国西部小城镇生活垃圾的特点,以选择经济适用的处理方案为目标层,构建层次结构模型,显示出层次分析法(AHP)作为一种系统工程的理论工具在环境领域里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准确性和有效性,是一种简易而且可行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其中以西部有代表性的小城镇生活垃圾为例进行了探讨,对焚烧、卫生填埋和堆肥三种处理方案进行综合比较分析,探讨出了与当前该地相适应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预测和分析。  相似文献   
923.
中国战略环境评价(SEA)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0年战略环境评价引入中国以来,SEA在中国已经有了很大发展。中国政府已于2002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以下称“环评法”),该法中明确规定了对各级政府制定的规划需要进行SEA。通过运用资料调查和文献分析等方法,针对环评法实施后中国SEA实践和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并探讨中国SEA主要层次一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现状,总结发展特点;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中国SEA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24.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pollution, its characteristic and institutional factor should be studied for pollution control through economics and sociology. Based on the data gathered from investigations by several government sectors, rural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types by its sources: internal source type and external source type. The internal source type is the main component of rural pollution at present, which can be further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contributing institutional factors of rural pollution issues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over rural pollution can be summarized as distinctiveness. In essence, the rural pollution issue results from the dualism of rural and urban areas’ inadaptability to rural modernization. In detail, the contributing factors can be summed up on three institutional levels. There are obvious loopholes in rural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which, in the meantime, is incapable and inadaptable to rural pollution control. There exist similar questions in the related public service system, which are intensified by inappropriate reform which brought about incompatible incentive in the recent years. However, in the eleventh five-year plan period, there are advantageous trends in the three institutional levels. Main data sources in this paper: ➀ the surveys on TVEs (township and village enterprises) conducted by Township Enterprise Bureau of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of China in 1997 and 2002; ➁ the partial survey on rural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by EPA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dministration) of Zhejiang Province in 2002; ➂ the survey on the pollution of IPLFs (livestock and poultry farms) in 23 provinces, municipalities, and directly administered cities by the Stat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dministration of China in 2002; ➃ the research report on Mechanism of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y China Council for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in 2003; ➄ the third investigation on national hygiene service in 2003; ➅ the regular monitoring of safe quali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by the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of China in 2005; ➆ the investigation arranged by the Ministry of Health which finished in 2007 and showed the total situation of rural environmental health and drinking water security of the whole country.  相似文献   
925.
南海北部大陆架海洋生态系统演变的Ecopath模型比较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过度捕捞和环境恶化导致渔业资源和海洋生态系统逆向发展.采用EwE5.1(Ecopath with Ecosim)软件,对南海北部大陆架分别建立20世纪80年代末期(1989~1992年)、20世纪90年代末期(1997~2000年)和21世纪初期三个代表时间段的Ecopath(生态通道模型)模型.通过三阶段的流量、生物量、生产量、捕捞量、系统总流量、总循环流量以及Finn's循环指数和Finn's平均路径长度等方面的比较分析,得出近20 a的过度捕捞导致系统与渔业资源逐渐"退化".20世纪90年代末期休渔政策对此有一些缓和作用,但总趋势不变.  相似文献   
926.
测定了2006年春季东海赤潮高发海域溶解态无机营养盐的分布和含量,并初步分析它们与赤潮的关系.结果表明,调查海区营养盐浓度较高,与国家一类海水水质相比,无机氮和无机磷的超标率分别为54%和34%,杭州湾附近海域富营养化程度比较严重.调查海域由于受沿岸长江等河流输入的影响,营养盐浓度自近岸向外海快速递减,等值线几乎与海岸线平行.另外初步分析了一次赤潮生长消亡过程中各种化学参数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927.
论民国初年我国的政府救灾行政系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作为国家行政要务的救灾,民国初年中央政府救灾机关是内务部,内务部的权力职掌有一个变化的过程;虽然其名义上作为中央一级专门救灾机构,但由于机构初设.经验不足,再加上其他诸多因素的限制,无论是部务还是权限与其他部门如财政部,农商部等都颇有纠缠.至于地方政府救灾机构,作为地方政府组织机构的一部分,虽属专管,但有兼管之嫌.一些专门的赈济机构,只不过有时囡灾于公署内暂设,事毕即行撤消.当时除了政府救灾机构外,还存在着具有亚政府色彩社会救灾力量.内务部与地方救灾系统之隶属关系相对自由,并从上到下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格局.总体而论,民国初年的救灾机构从中央到地方都比清末进一步完善,其业务范围也逐渐趋于稳定,但由于中央政权极不稳定,内阁更替频繁,致使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撤设变化较多,从而引起救灾机构的相形混乱.  相似文献   
928.
利用船基现场培养实验和模型计算的方法,研究了光照与东海近海春夏季均能发生中肋骨条藻赤潮的关系.结果表明,中肋骨条藻生长的最适光照强度(Iopt)随水温(t)的增加呈“慢升快降”的不对称“倒V”形变化特征,在25℃左右Iopt最大,为121.6 W·m-R, Iopt-t 曲线符合Blanchard方程; 由东海海表水温计算的中肋骨条藻Iopt的季节变化特征与东海海面光照强度、海水透明度的季节变化基本同步(RR=0.907±0.115, p<0.001),且滞后于海面光照强度2个月左右,这使春夏季海水中光照最适宜生长的水层均为全年最厚(6m左右).可见,中肋骨条藻对光照的适应性很强,海区海水光照的适宜性是春夏季均能形成大规模中肋骨条藻赤潮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29.
我国区域闭合性煤炭流的时空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煤炭是我国最主要的一次能源,煤炭的闭合性流动反映了区域自身内部或区域之间能源经济的交互影响。利用0-1线性规划对我国8区域煤炭运输的物质流矩阵作了两个层级的分解,通过两个层级的子矩阵找出了我国1998—2007年最大两个层级的闭合性煤炭流动,并从时间和空间呈现的特征作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①无论是第一层级的闭合性煤炭流还是第二层级的闭合性煤炭流,短期内都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表明我国区域的资源格局以及用煤供给需求在短期内具有相对稳定性;②1998—2003年空间流动的界限分明,第一层级均为区域自身的内部流动,第二层级均为区域之间的闭合性流动。从2004年开始空间流动界限不再分明,根据第一层级的空间特征显示,我国最大的闭合性煤炭流不仅仅出现在区域内部,也出现在区域之间,表明区域与区域之间的能源经济联系有所加强。  相似文献   
930.
走过60年,资源科学研究已从最初的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发展成了一门综合性的资源科学学科体系。期间,国家先后编制了7次科技发展规划,尤以《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和《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对资源科学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最大。前者推动了中国自然资源综合考察事业的形成与发展,后者促进了中国资源科学考察事业的发展与壮大,进而推动了资源科学的形成与发展。60年来的中国资源科学可以初步划分为大规模的自然资源综合考察时期(1950—1960年代)、区域资源综合科学考察与资源科学研究时期(1970—1980年代)和资源科学学科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时期(1990—2000年代)等三个阶段;2000年前后中国资源科技工作者先后完成的《中国自然资源丛书》、《中国资源科学百科全书》和《资源科学》等三项标志性成果的出版,为我国建立资源科学体系奠定了科学基础;2008年《资源科学技术名词》正式颁布,必将进一步促进中国资源科学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