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6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5篇
安全科学   57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194篇
综合类   200篇
基础理论   30篇
污染及防治   7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40篇
灾害及防治   8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乡村振兴是新时期国家重大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中国地域广阔,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区域差异显著,乡村振兴路径需要体现乡村发展的综合性、复杂性和区域性。来自乡村地理学领域的16位青年学者,以笔谈方式,对中国乡村振兴的科学路径开展了深入讨论。核心观点如下:(1)乡村振兴需要遵循时空分异规律,重点关注乡村发展的时空传承与现实需求之间的衔接,建立彰显地域特色和具有可操行性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分类、有序地推进乡村的人居环境、产业体系、生态环境和治理模式等转型。(2)力求城乡融合和联动,构建城乡复合多中心网络体系,创新采用“乡村群”空间组织模式,以乡村内生力、城镇辐射力与规划约束力共同驱动乡村振兴。(3)在中国“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下,农业承载着食品安全、社会稳定和生态产品等多重功能,需要构建农业“全价值链”的发展路径,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助力乡村产业兴旺。(4)在能源富集区,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需求前提下,需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西南地区,依托山区特色生态、人文资源打造山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重塑乡村旅游新品牌、构筑山水田园乡村家园;在东北地区,乡村振兴应与“东北振兴”战略协同推进,有序分类推进;在长三角地区,应在全面认知乡村工业化到乡村城镇化,再到乡村特色化,到乡村的社会、文化和生态建设的阶段演化特征基础上,寻求差异化的乡村振兴路径;在西北地区,应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有效提升乡村“自主脱贫”的能力,实现从“输血”扶贫向“造血”扶贫转变;在京津冀地区,需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推动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在资源型地区,乡村振兴核心将以一二三产业融合的高效农业体系替代以资源开采为核心的产业体系;在传统农区,优化耕地利用转型同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的耦合格局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在经济发达地区,具有“混杂性”特征的乡村,需激活农村土地资源的资产和资本属性,推进空间有序整合与活化,寻求多主体共同参与和缔造的现代乡村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72.
中国土地市场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举措,土地市场则是实现城乡要素流通的重要渠道,也是连接城乡发展的关键纽带。本文阐释了城乡融合发展的科学内涵与本质特征,探究了土地市场对城乡融合发展的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量化分析了中国273个地级及以上行政单元土地市场与城乡融合发展的演进规律,并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土地市场与城乡融合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以期从土地市场视角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一条可实现路径。结论如下:(1)城乡融合发展是城乡价值重塑的过程,旨在消除阻碍城乡发展的因素,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与平等交换,实现城乡发展要素回报趋同,本质是通过城乡互动互补实现城乡地域功能的整体优化。(2)土地市场对城乡融合的作用是利弊双轨的权衡,作用方向取决于土地市场是否是良性市场。城乡二元分配体制与社会融入受阻背景下,扭曲土地市场掣肘城乡融合发展。(3)2005-2013年中国土地市场稳步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略低,土地市场规模、土地市场价格与土地市场化程度分别提升113.66%、274.09%与37.07%,59.34%城市的城乡融合发展水平下滑,二者反差明显,且均具时空分异特征。(4)现阶段,土地市场对城乡融合发展更多体现为滞碍作用,但土地市场对城乡融合存在“低水平陷阱”,突破88.64%的抑制拐点,即可发挥土地市场对城乡融合的促进作用。重塑土地市场发展价值取向,加快推进土地市场化改革,探索人口—土地挂钩机制是后续工作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73.
中国乡村发展面临的挑战与长期性管理策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研究了当前我国乡村发展所面临的严峻的挑战性问题,如乡村非农化进程停滞,城乡差异扩大带来的问题等;尤其是乡村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危及到农业生产环境的安全和城乡居民的生存基础的情况,指出21世纪中国乡村发展相当迫切而艰巨;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框架下,提出了长期性管理策略,即类型管理、目标管理、乡村制度性投入的管理模式,并考虑了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创新与保障问题;随后针对乡村发展管理,构想了实施对策:即,1)积极推进城市化,缩减乡村人口总量;2)开展农业行业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3)推进乡村产业的科技创新步伐;4)强化生态环境观念,实行空间开发管制、尤其是生态脆弱地区。此外还需强调环境教育机制和广泛的公众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74.
今年1月12日至16日,新年伊始,胡锦涛总书记又一次亲临万千气象的八闽红土地.在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省长黄小晶等陪同下,总书记踏足八闽,入乡村访农户,走企业问社区,心系民众情牵民生.视察期间,总书记更是关心安全,他殷切寄语福建干部:"切实抓好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75.
2007年6月1日,北京市的绿色学校--延庆永宁镇中学的师生们度过了一个“绿色”的“六一”儿童节: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宣教中心和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员工“绿色志愿者”以及德国义务环保志愿者范美玲(Ingrid Vahland)女士组成的“大众汽车畅想绿色未来”环境教育行动绿色宣讲团,为学生们开办了一堂生动的环保知识讲座,自此拉开了“大众汽车畅想绿色未来”绿色课堂全国巡回演讲的序幕。  相似文献   
76.
石林风景名胜区对乡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石林风景名胜区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旅游开发经历了居民游览、服务中心城市的接待观光型到区域支柱产业的转型。经济体制深刻地影响了石林旅游业,旅游产品延续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接待观光游览型,形成以门票收入为主体的旅游经济收入格局,对不同层次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同的影响。石林旅游业对县级经济收入、产业结构、财政、税收有积极影响,近5年石林旅游业占当地GDP的9%~11%,占第三产业产值的27.9% ~33%、财政收入的10.8%~0.1%,但对农业生产、农村居民就业和家庭收入的带动力弱,有明显的“距离衰减效应”。获得旅游效益的居民限于风景区旅游中心的村寨,约占风景区人口的15%,中心旅游区的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例比其它地区高7%~35%。中心区农民参与旅游业方式的调查表明,居民参与旅游业的方式被动:耕地被征用后,或被风景名胜区管理部门雇佣、或成个体工商户、或被外来企业雇佣,就业领域局限于餐饮服务、环卫和绿化、民族工艺品制作与销售、照相、旅游交通、导游等。风景区农村的基础建设、产业结构、就业领域与风景区功能和旅游业目标的协调存在距离。促进风景名胜区旅游业对所在地的“三农”发展的协调值得思考和解决。  相似文献   
77.
鞍山位于美丽富饶的辽东半岛中部,风光旖旎的千山脚下,是辽宁中部城市的要冲,是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以钢都之美誉而闻名于世。她璀璨辉煌、充满自豪,拥有中国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世界第一玉佛、全国名胜千山、亚洲著名温泉,是中华宝玉之乡。现辖海城市、台安县、岫岩满族自治县和铁东、铁西、立山、千山四个城区。全市总面积9252平方公里,总人口344.2人。其市区面积624平方公里。人口173.7万人,是我国拥有百万人口的大城市之一。  相似文献   
78.
资源创造性利用是乡村旅游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和关键动力,也是重大科学问题和现实需求。访谈表明:乡村旅游蓬勃发展,但仍存在认识不足、机理不清、促进效应有限等现实问题。鉴于共同富裕短板、弱项、潜力均在乡村,要从不同视角持续关注。紧扣这一问题,要厘清乡村旅游促进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与驱动逻辑、创新乡村旅游产业体系、构建促进共同富裕模式与实现机制等;还要落脚于村民参与机制与内生动力培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及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促进机制、数字赋能机制与路径、旅游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空间效应与土地利用优化等实践中,并促进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发展等。以便为乡村旅游资源创造性利用、促进共同富裕提供理论支撑和应用依据。  相似文献   
79.
探讨了“乡村聚落”和“乡村聚落生态系统”等基本概念以及乡村聚落生态研究的主要内容 ,包括乡村聚落生态评价和生态区划、对特殊聚落的研究、乡村聚落的选址以及乡村聚落生态与生态村建设 ,以期推动乡村聚落生态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