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7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5篇
安全科学   51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187篇
综合类   188篇
基础理论   33篇
污染及防治   7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56篇
灾害及防治   8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31.
农村人居环境研究及其成果在扩大农村居民根本福祉、推动乡村振兴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利用CiteSpace软件对2002-2022年中国农村人居环境研究的发文量和研究热点进行可视化,提出中国农村人居环境研究的未来趋势。结果表明:(1)近20年来,中国的农村人居环境研究经历了缓慢萌芽期、波动增长期和爆发增长期3个阶段,近年来具有较高热度。(2)通过CiteSpace关键词网络共现和聚类分析,探讨了农村人居环境内涵辨析、政策演变、环境治理、规划管理及评价研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3)利用CiteSpace的Burst Detection功能识别热点关键词,预测中国农村人居环境研究在营造制度环境、完善农村人居环境理论、制定农村规划以及提升治理水平等方面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32.
本文根据雷州半岛城月地区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对城月地区表层土壤硒含量、分布特征、土壤环境质量、农产品的安全性及富硒耕地利用分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城月地区土壤环境质量较好,表层土壤硒平均含量为0.546 μg/g,大宗农作物安全性高,富硒土壤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1.52%。土壤Se与土壤酸碱度、有机质含量、Fe、Al等密切相关。根据重金属环境质量等级、硒元素含量等级、营养元素丰缺等级,将研究区内农用地分为:优质富硒农用地、一般农用地、差等农用地。并在农用地分等的基础上,结合城月地区目前的农产品种植类型,以及田块是否富硒为主要划分依据,提出了富硒农产品种植规划建议。将周宅-后泼村一带划分为富硒重点种植规划区(一类区),建议开展绿色富硒农业种植。城月镇北部、五里堂村两侧以及潭泮洋-庆丰村一带(二类区),建议种植果蔗或者当地特色薯类。司马塘-农中-调丰村一带(三类区),建议发展优质水稻种植。广丰水库西侧以及合水村南部(四类区)及牛库水库-后泼村一带(五类区)建议微调现有种植结构,在规避重金属元素高背景的同时,对富硒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533.
构建新型城乡形态是推进城乡融合的重要着力点。基于产业结构专门化水平和乡村性指数的定量测度,对苏北地区县域乡村类型及差异化城乡形态建设路径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苏北地区农业主导型、工业主导型、商旅服务型和均衡发展型县域分别占12%、16%、12%和60%;弱乡村性县域呈分散组团分布,中等乡村性县域沿淮河生态经济走廊呈东西轴向延伸,强乡村性县域边缘性特征明显。据此,从现代农业发展、新型工业支撑、生态绿色创新、"三产"融合互动等方面提出新型城乡形态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534.
535.
在构建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PROMETHEE评价法测度2013—2020年中国乡村振兴水平,并进一步采用莫兰指数、冷热点分析、趋势分析、收敛检验探究了乡村振兴水平的时空分异特征及趋势,最后借助PROMETHEE彩虹图分析其优劣势指标。结果表明:(1)中国乡村振兴整体水平有所提升,区域间差距明显缩小,并呈现“东部较高、中部居中、西部较低”的位序特征;(2)各省乡村振兴水平存在高度的空间集聚,热点、次热点区范围不断扩大,整体呈现“东高西低、北高南低、东西陡峭、南北平缓”的空间趋势特征,同时也存在着地域差距收敛和发展速度收敛两种收敛趋向;(3)东部地区优势指标多,但存在个别短板,中部地区优劣势指标参半,西部地区大部分为劣势指标,乡村振兴驱动与障碍因素存在地区差异。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培育发展增长极与区域协同发展、宏观政策引领与因地制宜相结合的对策建议,以促进区域间发展差距缩小与农村地区发展瓶颈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