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3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150篇
安全科学   115篇
废物处理   25篇
环保管理   24篇
综合类   342篇
基础理论   69篇
污染及防治   82篇
评价与监测   12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灾害及防治   1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6 毫秒
21.
Aquatic fungi are common in various aqueous environments and play potentially crucial roles in nutrient and carbon cycling as well as interacting with other organisms. Species of Aspergillus are the most common fungi that occur in water. The present study was undertaken to elucidate the efficacy of two coagulants, aluminum sulfate and ferric chloride, used at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to treat drinking water, in removing Aspergillusflavus, as well as testing three different filtration media: sand, activated carbon, and ceramic granules, for their removal of fungi from water.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both coagulants were effective in removing fungi and decreasing the turbidity of drinking water, and turbidity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coagulant concentration. Also, at the highest concentration of the coagulants, A. flavus was decreased by 99.6% in the treated water. Among ceramic granules, activated carbon, and sand used as media for water filtration, the sand and activated carbon filters were more effective in removing A.flavus than ceramic granules while simultaneously decreasing the turbidity levels in the test water samples. Post-treatment total organic carbon (TOC) and total nitrogen (TN) concentrations in the experimental water did not decrease; on the contrary, TN concentrations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ing dosage of coagulants. The filtration process had no effect in reducing TOC and TN in tested water.  相似文献   
22.
宋颖  黄玉婷  葛川  张浩  陈昕  张志剑  罗安程 《环境科学》2014,35(9):3436-3442
为探索经济可行的海水养殖废水处理技术,选取南美白对虾海水养殖废水,对比研究了多介质土壤滤层(multi-soillayer,MSL)系统和4种不同植物配置潜流式人工湿地(大米草型、芦苇型、香蒲型和无植物型)在400 L·(m2·d)-1水力负荷下的废水处理效果.结果表明,MSL对化学需氧量(COD)、总磷(TP)、总氮(TN)、氨氮(NH+4-N)和硝态氮(NO-3-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0.38%±2.14%、68.14%±3.51%、40.79%±3.10%、42.68%±2.90%和54.19%±5.15%,均高于其他4种不同植物配置的潜流式人工湿地的处理效果.4种人工湿地系统对各污染物的去除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大米草型>芦苇型>香蒲型>无植物型.  相似文献   
23.
利用介质阻挡放电(DBD)进行模拟烟气脱除NO实验,通过改变乙炔体积分数和烟气水蒸汽含量研究添加乙炔对NO脱除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烟气中添加乙炔强化了NO氧化作用,随着乙炔体积分数的提高,NO脱除率逐渐增加.在NO/N2/O2/C2H2/H2O体系中,水的电负性和离解反应消耗大量高能电子,降低了活性自由基的生成,NO脱除速率随之减慢;能量密度低于400 J·L-1时,相对湿度(RH)为0的情况下脱出效果最好.但随着能量密度的增加,H2O不会影响最终的NO脱除率;H2O的添加可以产生更多的·OH自由基,促进NO2向HNO3转化,使出口NO2浓度大幅度降低.  相似文献   
24.
论述了空间变异性分析的原理和方法,着重阐述不同估值方法在多孔介质污染物运移空间变异分析中的应用.实践表明,地质统计学方法能够弥补经典概率统计方法在评价区域化变量空间变异性方面的不足,从而对多孔介质中污染物运移的空间变异性做出更切合实际的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25.
该研究在饱和二维砂箱中开展重非水相液体(DNAPL)污染物入渗试验,目的是探讨粗砂透镜体对污染物迁移过程的影响。试验过程中使用数码相机拍摄污染物的入渗过程,根据照片绘制出污染物入渗锋面图。试验结果表明:(1)受到局部介质非均质性的影响,DNAPL呈现“指状”入渗现象,污染物入渗过程受到粒径尺寸影响,在粗砂透镜体中存在加快DNAPL入渗的“优势通道”;(2)污染物的入渗速度范围在0.05~0.46 cm/min之间,对比砂箱中DNAPL垂向入渗速度和横向扩散速度可知,其垂向入渗与横向扩散相互影响,垂向入渗受到阻碍后,横向扩散速度相应增大。(3)粗砂透镜体顶部高渗透性的“中砂-粗砂”界面,加快了污染物入渗速度,底部低渗透性的“粗砂-中砂”界面,阻碍了污染物的垂向入渗,两侧“粗砂-中砂”界面阻碍了污染物横向扩散。试验结果提供了直观基础的图像数据,有助于理解饱和粗砂透镜体非均质条件下DNAPL迁移过程。  相似文献   
26.
为改善微米零价铁(mZVI)在地下水中的迁移性能,该文采用黄原胶(XG)制备稳定化微米铁(XG-mZVI),通过渗流实验研究XG-mZVI的穿透曲线及其在砂柱中的分布规律,探讨XG浓度、孔隙水流速、石英砂粒径和非均质性对XG-mZVI在饱和砂柱中迁移行为和沉积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XG浓度≥3 g/L时能够明显强化mZVI的迁移能力。XG-mZVI在砂柱中的迁移性能随石英砂粒径和流速的增大而增强。保持其他参数不变,穿透粗粒砂柱(1.0~1.7 mm)的XG-mZVI比穿透细粒砂柱(0.25~0.38 mm)的量多26.4%;在最高流速(0.99×10-3m/s)下穿透砂柱的XG-mZVI比在最低流速下(0.38×10-4m/s)的值高14.2个百分点。XG-mZVI滞留量由砂柱进水端向出水端递减,表明其被截留的主要机制是滤除作用。一维渗流条件下,渗透性变异层对XG-mZVI的沉积/释放机制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27.
王中杰 《环境技术》2022,40(1):151-156
为准确、实时地实现对变电站设备绝缘状况的在线监测,论文提出总线式变电站设备绝缘状况在线监测方法。该方法通过现场监测模块中的监测设备获取变电站内设备运行状况信号,利用总线技术将信号传送至站端控制模块,并在控制模块中完成信号过滤和存储。然后通过综合相对测量方法,计算数据库中的信号数据诊断设备绝缘故障,将诊断结果发送至设备维修人员。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最大程度保证通信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在标准相对误差范围内完成采集信号的传输,准确获取变电站设备的相对介质的损耗值,并以此判断设备的绝缘状况。  相似文献   
28.
采用介质阻挡放电(DBD)低温等离子体协同催化降解苯乙烯,考察了输入功率、初始苯乙烯质量浓度、气体湿度、停留时间、脉冲频率等因素对苯乙烯降解率和能量效率的影响,建立了苯乙烯降解动力学模型,探讨了苯乙烯的降解机理。结果表明:在输入功率30 W、初始苯乙烯质量浓度464 mg/m3、气体相对湿度30%、停留时间0.18 s、脉冲频率200 Hz的最佳工艺条件下,苯乙烯降解率为62.20%,能量效率为36.10 g/(kW·h);DBD等离子体降解苯乙烯的动力学过程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相应的反应速率常数为0.109 4 m3/(W·h)。DBD等离子体降解苯乙烯主要通过活性物种e-、·O、·OH和NO2·等对苯乙烯进行氧化。与单独DBD等离子体工艺相比,在相同输入功率下,DBD协同催化工艺能有效提高苯乙烯降解率和矿化率,降低反应器出口O3浓度。  相似文献   
29.
利用介质阻挡强电离放电产生非平衡等离子体,进行模拟烟气脱硫。通过一次回归正交设计,对影响非平衡等离子体脱硫效率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因子的主次,并得到了实验指标和各因子之间的定量规律。通过对模型的优化,获得了使脱硫率较高的各因素的最优组合。  相似文献   
30.
为了分析管输天然气在不同介质中泄漏问题,基于流体力学和多孔介质理论,通过CFD软件建立了管道泄漏的三维仿真模型对该问题进行分析。首先,针对架空管道和埋地管道分别建立了泄漏扩散模拟模型和多孔介质的埋地管道模型;其次,对不同压力下的天然气管道进行模拟计算;最后,通过甲烷体积分数和压力分布等参数对管道泄漏现象进行分析。仿真实验结果表明:相同压力下,在空气中泄漏的天然气在进入空气时会形成射流,在同一水平面上沿射流中心点向外甲烷浓度呈抛物线型分布;在土壤中泄漏的天然气会在泄漏口处形成蘑菇云状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