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1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11篇
安全科学   170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146篇
综合类   248篇
基础理论   20篇
污染及防治   13篇
评价与监测   9篇
社会与环境   105篇
灾害及防治   24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31.
无锡市全面推进各级党政主要领导担任安委会主任的“双主任制”和安委办实体化运行,充分发挥安委办牵头抓总、指导协调、综合监管、考核督查等职能,加大对安全生产的领导、组织和统筹。  相似文献   
732.
挖掘"双十一"与日常网络购物之间的耦合关注特征对制定营销策略和调配运输资源具有重大意义。基于百度指数获取网络用户对"双十一"与日常网络购物的关注度,计算它们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并分析其空间格局与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关注度两极分化显著,大部分城市的耦合协调等级较低。②耦合协调度空间正相关显著,呈现出东—中—西空间分异格局。③住户存款余额影响作用最大,消费能力决定消费倾向。④华北和东北地区属于消费主导区,西北和西南地区属于次消费主导区,华南地区属于生产主导区。  相似文献   
733.
为研判中国城市群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空间演化特征,深究其内在影响因素,通过构建城市群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中国19个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各城市群2010—2019年空间面板数据,运用熵权-TOPSIS法、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方法,深入研究城市群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各城市群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有较强相互支撑作用,但科技创新发展的滞后,制约了科技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支撑作用的进一步提高。(2)各城市群间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差异显著,时序上发展较为平稳。(3)政策扶持、经济延续力、技术进步、教育水平和政府科技投资为影响耦合协调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34.
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基于高质量发展理念构建经济-能源-生态-科技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综合指数进行衡量,引入耦合协调模型测度2005—2019年黄河流域地区经济-能源-生态-科技耦合协调度,借助ArcGIS方法分析耦合协调度时空格局,并构建空间计量模型进一步揭示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1)从综合评价结果来看,黄河流域多数省份经济-能源-生态-科技发展水平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其中河南、四川综合发展水平上升幅度大于其他省份;2)从耦合协调度来看,黄河流域经济-能源-生态-科技耦合协调度处于中高水平,大多数省份耦合协调程度呈现波动上升趋势;3)在空间权重下黄河流域经济-能源-生态-科技耦合协调度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目标层指标中生态和能源是影响黄河流域耦合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中一级指标中经济质量、能源消费、环境治理、环境破坏和科技产出对耦合协调度影响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735.
在城市群一体化过程中,要特别关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协调处理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以黄河流域7个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将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划分为经济、社会、生态环境3个子系统,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分析了2005—2019年黄河流域城市群在一体化进程中各系统的协调水平,并运用GM(1,1)灰色模型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2005—2019年,黄河流域7个城市群在城市群一体化过程中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各系统发展水平均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水平最高,社会次之,经济发展最后。(2)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度处于较高水平,系统间交互作用逐渐增强,耦合协调关系不断趋于优化。7个城市群的协调发展类别呈现出“过渡发展类—协调发展类”的改变,制约各城市群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有经济滞后型和社会滞后型两大类。(3)2020—2025年,各城市群协调度将稳步提升,但仍不会达到优质协调,实现高水平的互相促进、协调发展仍需较长时间。  相似文献   
736.
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热点问题。通过构建“生产-生活-生态”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三角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黄河上游地区三生功能状态、趋势以及耦合协调性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在1998—2017年黄河上游地区三生功能均显著上升,其中生产、生活功能的增长速率略高于生态功能;其相互作用随着时间从极低水平缓慢发展,先后经历了低水平和中等水平,最终发展到高等水平;耦合协调水平由低水平向中等水平波浪式发展,其中陕西省耦合协调水平相对较高,但距离高度协调还存在一定差距。在黄河上游地区可持续发展问题中,应根据三生功能耦合特征及影响因素,制定差异化策略,从而解决生产、生态功能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737.
朱宝岩 《安全》2021,42(7):18-25
为便于安全领域同仁的学术交流,本文根据界定概念和术语的基本原则,对安全生产领域有关概念和术语的含义以及协调问题、安全管理体系的实施等进行探讨,提出安全的范畴、主体、客体、时空解释,认为不同范畴的安全具有不同内涵,应该尊重不同领域的术语习惯,对危险源、风险源、隐患等常用概念和术语范畴进行协调,而不强求相关术语的绝对统一;双重预防机制是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核心,应在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中得到贯彻.  相似文献   
73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