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篇
安全科学   1篇
环保管理   10篇
综合类   56篇
基础理论   11篇
污染及防治   15篇
评价与监测   5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8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通过对大伙房水库上游地区农业面源污染现状的调查研究,提出减轻农业面源污染的具体防治措施,即采用培育生物天敌、控制农药使用量、水田改为旱田和控制灌溉水的方法控制氮磷流失,从而保护水源地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
本项调控工程分两步:1984—1986年在山一村106ha农田开展病虫害综合防治试验示范;1987—1989年将试验成果应用于生产。试验研究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农药用量比1983年前减少80.6%,稻谷中农药残留不超标(原有机氯农药666残留超标率31.6%);害虫天敌稻田蜘蛛增加83.3—180.0%,稻虱多索线虫增加2倍;防治农药成本减少53.7%。并制定了《山一村农田农药污染防治技术规程》,其主要内容有:开展病虫害“二查二定”,达到防治指标时用药;制定病虫害防治策略,在防治适期内用药;推广高效低残留农药,遵守农药安全间隔期;推广抗性良种,适施N肥,增施P、K肥;保护利用天敌,发挥天敌自然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农药生产使用大国,农药品种包括有机氯类、有机磷类和菊酯类等多代农药.农药造成的土壤污染主要发生在农药生产场地和农用地,其中农药生产场地污染土壤具有多代农药混合以及有机溶剂复合污染等特点,这类污染土壤的修复与安全利用是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因具有修复时间短和成本低的优点,化学氧化药剂已成为土壤修复采用的主要药剂.然而...  相似文献   
4.
杀虫单降解菌的筛选分离与降解特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农药厂废水排放沟污泥中分离到一株对杀虫单有较强降解能力的菌株LY-4,经鉴定为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其生长的最适pH为7,最适温度为30℃。该菌对杀虫单有很强的耐受性,在杀虫单浓度ρ=5000mg/L时,仍能较好地生长并发挥降解作用。当杀虫单初始浓度高于一定值时,一定量的菌剂对杀虫单的降解率随底物浓度的提高而降低,而绝对去除量则随底物浓度的提高而提高。与不加菌的对照相比,加入LY-4后,可使杀虫单浓度在很短的时间内降到很低的水平。图5表1参6  相似文献   
5.
甲基一六○五降解菌J5的分离及其降解性状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从农药厂污水处理系统中分离到1株降解甲基一六○五(0,0-二甲基-0-对硝基苯基-硫代磷酸酯,简称MP)的芽胞杆菌,初步鉴定为蜡状芽胞杆菌(Bacillus cereus)J5。J5能够高效降解MP,但它不能利用MP作为唯一碳源生长,其代谢方式可能共代谢。在有葡萄糖作为碳源的条件下,J5可以高效转化MP,其转化效率可达95%以上。用薄层层析、紫外扫描和液相色谱法初步研究了J5对MP的降解性能及相关解产物。  相似文献   
6.
浅析农药环境污染与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农药环境污染与防治中阐述了农药施用后,在对环境中的病虫草害和其他有害物质起作用的同时,可能引起对大气、水体、土壤、农作物、食品及对环境生物的危害等产生的污染.以及农药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提出了防治农药环境污染的几点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采用了从农药厂阿特拉津生产车间排污口污泥中分离出的力种AT菌,进行了农药阿特拉津污染地下水微生物治理的模拟实验研究,在实验条件(T=10℃,pH=7.5)与野外含水层的条件基本一致情况下,难于生物降解的污染质阿特拉津的一次投菌降解率可达31.08%;设计了两种有效细菌的投放方式以模拟野外条件下的菌种投加条件。另外,AT菌的作用会造成被治理含水层的渗透性能降低,两种投菌方式下,实验后含水层的渗透系数分别下降60.54%和34.56%。清水冲洗10d的渗透性恢复率分别为48.96%及81.36%,说明清水渗透恢复的方法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8.
除草剂在土壤中的吸附行为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除草剂在土壤上的吸附和解吸行为是支配该除草剂在环境中的生物有效性和持久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对于预测除草剂在土壤和潜层水中的运动也是有重要作用。本文从吸附机理、实验技术、动力学、影响因素、常数的计算方法等方面阐述了除草剂在土壤中的吸附行为及其环境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DDT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30  
本文报道用植草方法研究为DDT及其主要降解产物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在污染物的浓度为0.215mg/kg的土壤中,种植10种草3个月后DDT及其主要降解产物的总含量分别降低19.6%-73.0%。种植不同品种的草对土壤中污染物有不同的去除能力,其中以种植丹麦产的Taya草(Per.ryegrass)与美国产的Titan草(Tall fescue)为最强。用种植草的方法修复受DDT及其主要降解产物污染的土壤是一项可行的技术。在去除土壤中DDT的作用上,草的吸收是轻微的,只占原施药量的0.13%-1.08%,土壤中污染物消失的主要因素是土壤中生物降解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生态沟渠+人工湿地”系统处理农田退水中噻虫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水力停留时间(HRT)和农药污染负荷(PPL)下,\"生态沟渠+水平流人工湿地\"和\"生态沟渠+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对农田退水中常规污染物和噻虫嗪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生态沟渠+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对COD、NH4+-N、NO3--N、TN、TP及噻虫嗪的去除率均优于\"生态沟渠+水平流人工湿地\"系统,分别为76%、97%、92%、95%、88%和40%(HRT=2 d),其中噻虫嗪在沟渠段的去除率为17%,在垂直流人工湿地段的去除率为23%。延长HRT、降低PPL均有利于噻虫嗪在组合系统中的去除。对垂直流人工湿地各基质层出水噻虫嗪浓度检测结果表明,运行前期,噻虫嗪在空心砖层去除率最高(8%),主要是由于空心砖对于噻虫嗪的吸附优于沸石和钢渣,随着系统运行,土壤+细沸石层和粗沸石层的去除效率增加,植物吸收与微生物降解作用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结果显示,生态沟渠段β-变形菌纲和厌氧绳菌纲丰度分别为11%和10%。垂直流人工湿地自上而下芽孢杆菌逐渐增多成为优势菌,β-变形菌和厌氧绳菌逐渐减少。厌氧、好氧交替环境有利于常规污染物和噻虫嗪的去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