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47篇
  免费   324篇
  国内免费   848篇
安全科学   250篇
废物处理   13篇
环保管理   156篇
综合类   2194篇
基础理论   402篇
污染及防治   122篇
评价与监测   185篇
社会与环境   162篇
灾害及防治   135篇
  2024年   57篇
  2023年   174篇
  2022年   182篇
  2021年   215篇
  2020年   190篇
  2019年   174篇
  2018年   140篇
  2017年   141篇
  2016年   144篇
  2015年   175篇
  2014年   248篇
  2013年   168篇
  2012年   202篇
  2011年   192篇
  2010年   134篇
  2009年   136篇
  2008年   131篇
  2007年   123篇
  2006年   89篇
  2005年   85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75篇
  2002年   64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951.
952.
基于技术扩散的客流量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宇科  刘俊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4,20(3):168-169,184
旅游客流预测是旅游开发的基础研究内容.由于旅游客流具有动态的变化性和影响因素的多样性等特征,使定量的描述和预测旅游客流量具有较大的难度.鉴于此,综合技术扩散理论和区位论等理论,根据技术扩散的思想,在区域选择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具有较强实用性的客流动态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953.
利用春播优质小麦99-5分期播种产量资料与同期气象资料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小麦产量的高低与播种-抽穗期的积温、抽穗-开花期的日照和开花-成熟期的相对湿度呈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954.
从鱼类的致病机理分析影响鱼类健康的生态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55.
因子分析法在江安河地表水水质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道里刚  唐亚  王安 《四川环境》2004,23(2):75-77,83
因子分析法是主成份分析方法的推广和深化,是把原来多个变量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的一种统计方法。本文通过该法对江安河四川大学双流校区段水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该水体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有机物污染,其中非离子氨、阴离子洗涤剂、化学耗氧量,溶解氧所占的负荷最大。  相似文献   
956.
957.
成都市春季大气飘尘目标变换因子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周来东 《四川环境》1995,14(3):12-15
对成都市大气飘尘(SMP〈10μm)用目标变换因子分析(TTFA)作源解析。结果表明,主要排放源及其贡献为,道路交通尘(16.8%),冶金尘(19.2%),垃圾与草木焚烧烟尘(24.8%),燃煤飞灰(54.3%),大气尘污染以煤烟为主。  相似文献   
958.
本文选择北川河流域具代表性的监测断面及其主要污染因子,采用综合指数法,对其水质现状和污染趋势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并对防治提出可行对策.  相似文献   
959.
以程序化方式介绍了判别水质自动监测中测量突变的原因。提出当发现某主要指标异常时,应查看相关指标的运行情况,再校准仪器,并人工同步分析样品。若测定结果的相对偏差大于5%,表明测量仪器故障;若相对偏差小于5%,应继续进行源水分析比对,以判别是仪器故障还是污染事故。通过实例分析,淮南市水质自动监测中DO测量值偏低的原因:一是取水泵安装位置不当,造成负压抽水,使水中DO溢出;二是流程太低,致使管道藻类大量繁殖,消耗了水中DO。解决方法:正确安装取水泵,并加大水泵抽水量,冲刷管道藻类。  相似文献   
960.
中国4城市空气颗粒物元素的因子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因子分析在研究空气颗粒物来源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应用最大方差旋转因子分析法对中国4城市空气中粗、细颗粒物元素的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指出粗、细颗粒物因子大致可分为土壤源因子和工业污染源因子两大类。粗颗粒物主要来自土壤源,细颗粒物主要来自工业污染源,并指出土壤源因子对粗颗粒物的贡献大于对细颗粒物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