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9篇
  免费   76篇
  国内免费   30篇
安全科学   194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23篇
综合类   148篇
基础理论   17篇
污染及防治   17篇
评价与监测   10篇
社会与环境   8篇
灾害及防治   117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黄土作为一种广泛分布在青海省境内的特殊土,长期承受冻融循环与地震荷载的双重影响,其地震易损性和水敏性的问题一直被广泛讨论。为寻求黄土在冻融循环和动荷载耦合作用下动力特性的变化规律,以西宁地区黄土为研究对象,施加正弦波形式的循环动荷载,开展动三轴试验,分析了围压、冻融循环次数和动剪应变幅值 γd对黄土的骨干曲线、动剪切模量 Gd、动剪切模量比 Gd/Gd max及阻尼比 λ 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黄土的骨干曲线在经历 6 次冻融循环后趋于稳定,可将骨干曲线的发展过程分为弹性阶段和弹塑性阶段;分别采用 Hardin?Drnevich 模型和改进的 Hardin?Drnevich 模型对动剪切模量曲线进行拟合,发现用改进的 Hardin?Drnevich 模型拟合动力参数效果较好;随着围压的降低,Gd/Gd max?γd关系曲线分布更为分散且有逐渐减小的变化趋势;随着 γd的增大,λ 不断增大,且土体在各围压条件下,经历不同冻融循环次数后,Gd/Gd maxλ 存在最大值和最小值。该研究初步掌握了青海地区黄土在冻融循环作用下的动力学参数,研究成果可为寒区抗震设计提供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92.
土体动模量和阻尼比是动力学特性的重要表征参数,在工程抗震分析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对动模量和阻尼比试验成功模拟的基础上,改变数值模型中相应的试验条件,探讨了试验中土体动模量和阻尼比的影响因素固结比、围压、试样级配、试样密实度和动应力频率。结果表明:筑坝反滤料的固结比对动模量的影响比较符合Hardin推导公式的结果;最大动模量与围压呈正比;随着密实度的降低,最大动模量亦降低;动应力频率对动模量和阻尼比基本无影响。  相似文献   
93.
在深水桥墩及桩基础等结构地震反应中,地震激励下的水流动水压力对水中结构的作用以及结构位形变化对水体的反作用,属于典型的流固强界面耦合问题.以一顶端伸出水面的圆柱式结构为研究对象,基于任意拉格朗日-欧拉描述的Navier-stokes方程,建立了考虑水流-结构强耦合效应的水流-结构三维有限元模型.以正弦位移波输入,考察结...  相似文献   
94.
泊松比是分析岩体性质的重要物理力学参数之一。为了分析泊松比对巷道稳定性的影响,从泊松比测定与计算方法着手,采用金尼克假说,以巷道侧压系数为研究对象,运用ANSYS软件,建立典型矿山巷道锚喷支护后的数值模型,通过设置沿拱角径向的安全系数监测点,建立巷道安全稳定范围与泊松比的对应关系。研究表明,随着泊松比μ值的增加,巷道拱角处不稳定区域逐渐减小,并向顶底板延伸,巷道两帮的塑性破坏区无明显变化;泊松比μ值为0.20时,塑性破坏区面积较大,为巷道断面面积的5.10倍;泊松比μ值(x)与安全系数≥1的区域距离拱角径向位置(y)的关系式为:y=61.518x2-54.509x+12.516。研究为泊松比对巷道稳定性影响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5.
为研究安全标志边框形状及颜色的视觉注意特征,将安全标志的边框形状、颜色及其组合的图片作为视觉刺激材料,利用Eyelink II型眼动仪记录了20名被试者观看这些图片时的注视点数和首次注视时间等试验数据,通过统计学方法并结合视觉注意理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在形状因素中,被试者对三角的注意程度最大;2)在颜色因素中,被试者对红的注意程度最大;3)在组合因素中,被试者对蓝三角、黄斜杠圆、蓝圆、绿正方的注意程度最大,其中三角、斜杠圆与颜色的最优组合不同于国家标准中采用的组合。  相似文献   
96.
通过对某铁路隧道衬砌裂缝的现场调查和研究,把衬砌质量缺陷按照裂缝宽度和长度的不同分为AA、A1、B和C四个等级,并采取不同的加固措施。重点对W钢带补强和骑缝锚杆注浆两种整治措施进行了研究,采用ABAQUS软件对整治前后衬砌的进行数值计算,得到整治前后衬砌的内力,最后计算得出整治前后衬砌的安全系数。结果表明:缺陷整治后衬砌缺陷范围内衬砌的刚度提高,并有效地提高了衬砌的安全系数,达到了整治的预期效果。该研究为隧道衬砌裂缝病害的分类提供了借鉴,同时也为隧道衬砌裂缝病害的整治与加固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97.
The complex capacity of different types of organic matters (OMs) for Cu was quantitatively studied by simulation experiments using different adsorbents prepared from the sediment in Taihu Lake. The free Cu was measured with ion selective electrode (ISE) and complex capacity was calculated using a conditional formation constant model. The result indicated that the complex capacity was 0.048 mmol·g-1, 0.009 and 0.005 mmol.g-1for raw sediment, sediment without DOM, sediment without insoluble organic matters but with DOM and sediment without OM. Insoluble organic matter played a major role in the sorption of Cu in sediment and it can adsorb most Cu from water column. In the solution, Cu mainly existed as a complex with DOM and the DOM-Cu complexation capacity was 327.87 mg. g-1. The change of TOC and pH indicated ion-exchange i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free Cu and DOM. When the Cu concentration in the experiment reached the complex capacity of DOM, precipitation was the major mechanism to remove Cu from water phase, which was observed from UV absorbance change of DOM, that is, its aromaticity increased while molecular weight decreased. The desorption result indi- cated that DOM was more capable of desorbing Cu from adsorbents without OM than adsorbent with OM. The desorbed quantity with DOM was 1.65, 1.78 and 2.25 times higher than that with water for adsorbents without OM, raw adsorbents (sediment) and adsorbents without DOM.  相似文献   
98.
厚软场地上大跨径桥梁设计反应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跨径桥梁塔高、跨径大、自振周期长,深厚、软弱场地的长周期地震动对桥体结构影响较大。我国《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 J004-89)》也只适用主跨不超过150 m的梁桥和拱桥,国内长期以来没有一个适用于大跨径桥梁的抗震设计规范或指南。本文结合大跨径桥梁工程实例,根据场地土层静、动力性能参数的原位测试和动三轴试验结果,进行厚软场地土层地震反应分析,研究厚软场地的地震动效应,讨论了不同地震动强度时厚软场地的设计反应谱特征,分析了现行规范设计反应谱应用的局限性,成果对相关工程有重要指导意义,对大跨径桥梁抗震设计规范的制定也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9.
张燎军 《灾害学》2002,17(4):48-53
针对淮安立交地涵空间薄壁结构的受力特点,采用高精度六面体8结点非协调单元,建立了有际元模型,模拟了结构的布置形式和细部特征。考虑到闸室、地涵 和地基的相互作用,导出了可用于闸墙、闸室、渡槽的动水压力附加质量统一算式。计算了结构的自振特性,分析了Ⅶ度地震作用时的动力反应。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可供立交地涵和其综同类结构的抗震分析和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00.
为有效评价与预测滑坡的稳定状态,提出基于卸加载响应比参数的滑坡稳定状态划分的新方法.在阐述卸加载响应比理论内涵的基础上,从损伤力学角度探讨并建立了卸加载响应比与损伤变量的相互关系,并进一步通过分析滑坡稳定安全系数与损伤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了卸加载响应比与滑坡稳定安全系数的定量关系.参照相关规范和标准,以卸加载响应比值划分了滑坡稳定状态区间.并以新滩滑坡为例,计算所得卸加载响应比所对应的滑坡稳定状态与实际情况相吻合.说明可以用卸加载响应比参数对滑坡稳定状态进行评价,它与滑坡稳定安全系数一样具有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