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61篇 |
免费 | 48篇 |
国内免费 | 103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44篇 |
废物处理 | 6篇 |
环保管理 | 221篇 |
综合类 | 556篇 |
基础理论 | 147篇 |
污染及防治 | 36篇 |
评价与监测 | 47篇 |
社会与环境 | 33篇 |
灾害及防治 | 2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23篇 |
2022年 | 26篇 |
2021年 | 27篇 |
2020年 | 26篇 |
2019年 | 19篇 |
2018年 | 23篇 |
2017年 | 19篇 |
2016年 | 28篇 |
2015年 | 27篇 |
2014年 | 83篇 |
2013年 | 47篇 |
2012年 | 63篇 |
2011年 | 59篇 |
2010年 | 35篇 |
2009年 | 53篇 |
2008年 | 72篇 |
2007年 | 30篇 |
2006年 | 52篇 |
2005年 | 58篇 |
2004年 | 81篇 |
2003年 | 48篇 |
2002年 | 37篇 |
2001年 | 30篇 |
2000年 | 13篇 |
1999年 | 10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18篇 |
1996年 | 20篇 |
1995年 | 17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10篇 |
1992年 | 12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1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松花江哈尔滨段水质生物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6-2000年对松花江哈尔滨江段10个采样点进行了生物监测,结果哈尔滨段着生原生动物由34属、底栖动物64属组成。运用生物学方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松花江哈尔滨江段水质受到污染,污染等级为3级。 相似文献
952.
1 监测结果与概述依照国家环境保护局 1986年颁布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生物监测 (水环境 )部分 >》要求 ,2 0 0 1年度分别在上半年和下半年对京杭运河铜山段四个国控Ⅰ级断面水体中底栖动物进物进行了监测 ,其监测结果见表 1。表 1 2 0 0 1年度运河铜山段底栖动物监测结果 相似文献
953.
底栖动物扰动对河床渗透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河床渗透性是影响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交换的重要因素,为探究底栖动物扰动对河床渗透性的影响,以渭河干流上5个研究点为例,通过对河床沉积物垂向渗透系数和沉积物粒度进行分析,再结合底栖动物的种类和密度,研究垂向渗透系数与底栖动物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底栖动物扰动对河床渗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沉积物成分分布以沙和砾石为主的草滩,渗透系数达到18.479 m·d-1,底栖动物的生物密度为139 ind·m-2;沉积物成分中粉沙和黏土占很大比重的眉县,渗透系数为2.807 m·d-1,底栖动物的生物密度为2 742 ind·m-2;沉积物粒度分布基本相同的眉县、咸阳、临潼和华县等4个渗透性较差研究点中底栖动物的生物密度和垂向渗透系数均差别较大,但是生物密度和垂向渗透系数呈显著相关性,其两者之间皮尔森相关系数r=0.987.不同研究点影响沉积物渗透性的主要决定因素不同,渗透性较强研究点主要为沉积物颗粒大小,渗透性较差研究点主要为底栖动物扰动;不同研究点内生物密度差别较大,不同生物种类差别也较大;底栖动物的生物扰动能够缓解细小沉积物的阻塞,以使弱渗透性河床沉积物的渗透性增强. 相似文献
954.
955.
梁子湖水生生物多样性及水质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2年8-12月对梁子湖进行了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及水质调查,共发现浮游植物7门94属184种,以绿藻种类最多,共107种,其次依次为硅藻36种,蓝藻24种,裸藻9种,隐藻3种,甲藻4种,金藻1种;浮游动物128种,其中原生动物60种,轮虫33种,桡足类18种,枝角类17种;底栖动物22种,以苏氏尾鳃蚓、长足摇蚊、羽摇蚊、铜锈环棱螺为常见种。根据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评价方法,2012年8-12月梁子湖浮游植物生物多样性指数值在2-3之间,水质为中度污染状态。根据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评价方法,梁子湖水质冬季较好,为中营养状态;夏秋季节水质较差,为轻度富营养状态,局部达到中度富营养化状态。 相似文献
957.
958.
959.
长江口北支水域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2003年7月(丰水期)和2004年1月(枯水期)在长江口崇明北沿滩涂潮间带,共设置3个断面,按《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简明规程》进行底栖动物调查。结果表明,丰水期底栖无脊椎动物17种,种类组成以甲壳动物最高(占41.18%),枯水期7种,种类组成以多毛类最高(占57.14%);丰水期的优势种(优势度≥0.02)为伍氏厚蟹(Helice japonica)、豆形短眼蟹(Xenophthalmus pinnotheroides)、弹涂鱼(Periophthalmus cantonensis)和无齿相手蟹(Sesarma haematocheir),枯水期的优势种为豆形短眼蟹、小头虫(Capitella capitata)、日本刺沙蚕(Neanthes japonica)和纽虫(Nemertinispp.)。丰水期的生物量为枯水期的20~65倍,枯水期生物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无齿相手蟹、伍氏厚蟹、弹涂鱼的生物量出现大幅度下降,生物量、栖息密度和物种多样性指数呈现随离口门距离减小而呈增加的趋势,丰、枯水期底栖动物均分为3个群落,丰、枯水期群落演替现象明显。 相似文献
960.
中国本土鱼类模式生物稀有鮈鲫研究应用的历史与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是一种中国特有的小型鲤科鱼类,从1990年开始,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以培育新的实验鱼为目的,对稀有鮈鲫开展了系列的实验动物化研究,并推动其在各研究领域中的应用。随着我国化学品环境管理制度的建立,稀有鮈鲫已逐渐成为我国化学品测试中最重要的受试鱼类。本文综述了稀有鮈鲫分类地位、分布、形态特征、早期发育、生长、繁殖、遗传、对环境的适应性等方面的生物学特点,分析了稀有鮈鲫作为模式生物的优点,介绍了稀有鮈鲫实验动物标准制定进展。随着实验动物标准化工作的深入以及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开展,稀有鮈鲫将更广泛地应用于相关的研究和检定,成为一种我国具有代表性的本土模式生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