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8篇
  免费   1篇
安全科学   456篇
环保管理   9篇
综合类   34篇
基础理论   5篇
社会与环境   44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1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正美国发布《保护纳米技术工人战略规划》据美国国家职业安全健康研究院(NIOSH)网站消息,2013年12月23日,美国国家职业安全健康研究院发布的《保护纳米技术劳动力:美国国家职业安全健康研究院纳米技术研究和指导性战略规划(2013-2016)》指出,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预测,纳米技术相关的产品全球市场将达到3万亿美元,美国2020年前将会雇佣200万名纳米技术工人。  相似文献   
112.
《世界环境》2009,(1):82-84
回顾现代中国历史.似乎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每隔二三十年,乡村问题就会引起整个社会的关注。从1953年的土地改革到1978年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到今天的农村土地流转,中国在经历了奇迹般的增长后,“三农”反而成为严重问题。与中国社会的其他领域一样,乡村社会同样处于转型的中间过程,大量农民自由迁徙,成为私人企业部门的主要劳动力资源,  相似文献   
113.
114.
115.
在贫困乡城转移的背景下,构建理论模型将城市化的减贫效应分解为集聚效应、收入效应和转移效应,对城市化减贫效应的三种机制进行了分解,然后基于1998-2012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利用空间计量方法依次实证检验了城市化整体对城乡减贫的影响、核心城市和二级城镇减贫效应的异质表现,以及不同城市化模式对城市贫困和农村贫困的不同影响,并利用不同贫困测度指标,分东、西部样本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研究表明,我国各省区的总体贫困和城乡贫困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特征,且随着贫困的乡城流动,空间相关性趋于增强。城市化对贫困减缓具有显著积极影响,但不同城市化模式对城乡减贫的影响存在异质效应。城市化影响农村贫困的主要机制是通过集聚外部性所带来的生产效率提高实现减贫,因此核心城市对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减贫效果更为显著。而二级城镇对东部地区,尤其是对东部城市地区充当了贫困人口的"就业避风港",二级城镇的减贫影响更大。因此,在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时,应充分考虑城市化对不同收入群体的异质影响,以及不同城市化模式对城乡贫困的差别作用。为了更好地利用城市化的契机实现贫困减缓,需要强调二级城镇对东部地区和城市贫困人群的减贫作用,约束城市化要素集聚给贫困人口带来的公共服务成本提升等负外部性。同时应在西部地区强调核心城市的减贫效果,着力通过放大要素集聚和生产效率提升对贫困人口收入提升的核心作用。并且,由于贫困存在显著空间相关性,未来减贫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应在城乡一体化框架下展开。  相似文献   
116.
一、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农业的持续 发展内在关系的理论分析 农业发展包含经济增长和社会结构性变化二重内容,农业的发展能否持续,从经济增长方面分析,取决于闲置资源、农业技术进步及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然而,分析农业发展能否持续,不能孤立地考虑经济因素,必须把制度因素纳入分析的框架。  相似文献   
117.
促进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向外流动是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的关键。在农村劳动力尤其是贫困劳动力外流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文章从信贷约束缓解的视角出发,基于5省10县互助资金监测的准实验研究项目,借助双重差分(DID)模型,利用1059个微观农户的三期面板数据,从家庭层面考察了互助资金政策对贫困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并从缓解流动性约束、资本替代劳动和提供隐性担保三个角度对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①互助资金政策的实施对贫困村劳动力外流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安慰剂检验和稳健性检验进一步加强了研究结论的可靠性。②缓解农户的流动性约束是互助资金促进贫困村劳动力外流的路径之一,通过向农户提供借款,使农户尤其是贫困农户获得了满足迁移成本的金融资源,从而促进了向外流动。③资本替代劳动的机制作用并不明显,这可能与互助资金借款额度有限有关,无法满足农户机械化的资本需求。④为农户家庭面临的收入风险提供隐性担保也是互助资金促进贫困村劳动力外流的路径之一,通过为农户提供资金融通渠道,确保农户即使在外流失败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向互助资金借贷平滑消费和缓解风险冲击。研究结论为探索农村金融供给能否成为进一步促进剩余贫困劳动力转移的契机提供了有理论价值和可操作的视角,未来应继续坚持农村金融改革的步伐,加快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创新,不断提高贫困农户的信贷可得性和可持续性收益。  相似文献   
118.
渝鄂湘黔接壤贫困山区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渝鄂湘黔接壤地区是位居我国腹心的重要待开发贫困山区。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就业转移问题;突出,1996年农村劳动力剩余量达800~1000万人,且呈增长趋势。到2010年,农村劳动力将达2200万人,剩余量约达1200~1400万人,就业压力很大。本区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应实行就地转移和输出转移双管齐下,其转移的主要领域包括商品农业、乡镇企业、生态经济经营型生态环境建设及劳务输出等。研究结果说明,上述  相似文献   
119.
或城或乡,可南可北;或农民或市民,可务农可务工。眼下,职业身份的转换早已挣脱了户籍的“藩篱”,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流动就业大军已占据城镇就业岗位的“半壁江山”。随着城乡劳动力流动频繁,劳动者的养老、医疗等项社会保险关系的转移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20.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2月1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年)》。"十一五"时期,我国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进一步改善,就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十二五"时期的就业总量压力将继续加大,城镇需就业劳动力年均比"十一五"时期增加100万人,劳动者技能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劳动力供给与企业用工需求不相匹配的结构性矛盾将更加突出,就业任务艰巨繁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