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7篇
  免费   137篇
  国内免费   131篇
安全科学   112篇
废物处理   24篇
环保管理   123篇
综合类   514篇
基础理论   38篇
污染及防治   59篇
评价与监测   11篇
社会与环境   58篇
灾害及防治   16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114篇
  2022年   130篇
  2021年   110篇
  2020年   64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91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11.
在我国着重发展经济转型的趋势之下,造成了较为严重的气候变化和空气污染,这一严峻的环境问题会对社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造成损失,为此,政府需要提出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加速碳排放达峰与空气质量达标的双进程,这样才能够有效解决环境恶劣问题.基于上述背景,文章主要针对现阶段的经济发展形势进行研究,指出国家治理生态环境需要从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12.
核算生产侧和消费侧的直接和隐含碳排放、评价行业部门的协同降碳效应和降碳潜力对河北省产业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河北省28个行业为研究对象,基于EIO-LCA模型计算各行业直接和隐含碳排放量,构建隐含碳排放转移网络分析行业的协同降碳效应,建立降碳潜力模型评价各行业部门的碳减排潜力。结果表明:(1)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电力和热力的生产与供应业是直接碳排放最多的3个行业;(2)从生产链视角来看,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煤炭的开采和洗选业、电力和热力的生产与供应业产生最多的隐含碳排放量;(3)从消费需求视角来看,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煤炭的开采和洗选业产生的隐含碳排放最多;(4)部门之间基于投入产出关联形成碳排放转移网络结构,其他行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储运业和邮政业始终处于网络的枢纽地位,是产业协同降碳减排的关键部门;(5)煤炭、金属、电力等产业链上游和中游产业的降碳潜力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13.
为提高惰性气体-细水雾的协同抑爆阻燃效率,基于光谱试验,采用理论分析和Fluent、CHEMKIN-PRO等数值模拟方法,研究N2-细水雾在不同喷射位置、不同喷射压力下,基元反应和典型自由基(H·和·OH)摩尔分数在抑爆阻燃过程中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交错喷射N2和细水雾比对流喷射和平行喷射具有更好的协同抑爆阻燃效果;在模拟管道条件下,N2和细水雾喷射压力分别达到4.5、2 MPa时才具备良好的抑爆阻燃效果,此时H·和·OH的摩尔分数最大值分别为0.006 4和0.006 9。根据尺度效应,喷射压力应用于实际甲烷爆炸火灾发生区域,H·和·OH摩尔分数可作为消防行业现行火灾自动灭火系统运作过程中的监测参数,以其数量变化作为灭火进程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4.
随着中老铁路的开通,区域旅游与交通要素不断集聚、扩散和重组,必将引起旅游开发轴线的革新和交通空间结构的演变。本研究对中老铁路与沿线边境旅游协同发展的内部逻辑、动力要素和发展困境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两产业协同发展的演进目标和实践路径。研究发现:中老铁路与沿线边境旅游发展有其内部的历史逻辑、价值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就动力来源来看,出口贸易带动力、消费需求拉动力、国家政策推动力和信息技术支撑力是两者协同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就掣肘因素来看,两者协同发展受到宏观政策环境、中观市场因素、微观机制制定等因素的制约。对此,要改善发展机制、增强发展动力、改革发展引擎、巩固发展基础,为中老铁路与沿线边境旅游构建“市场驱动、持续协同、多元互通”的协同发展格局助力。  相似文献   
115.
交通运输行业是二氧化碳和空气污染物排放的主要贡献者之一,开展交通领域的减污降碳协同控制政策是实现“双碳”目标和空气污染防治的迫切需要。本研究追溯了交通领域减污降碳协同控制的起源及发展,回顾了交通领域协同减污降碳的主要路径,具体包括交通基础信息协同、交通排放清单编制协同、交通减排目标设定与减排情景分析协同、交通减排技术及措施工具箱协同,以及交通减排保障措施协同。然后,从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协同度评价体系构建、污染相关健康协同效应、研究区域等方面对交通领域减污降碳协同控制的研究实践及特点进行了分析,并相应提出了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116.
孙园园  白璐  张玥  乔琦 《环境科学研究》2021,34(12):2867-2875
为探究行业不同工艺的污染物减排潜力,将污染物减排聚焦至行业产排污工艺,基于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结合的测算方法建立了一套源头-过程-末端全过程协同减排潜力评估模型——SPECM,选择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为研究区域,以污染物VOCs为主要对象测算减排潜力. 结果表明:①VOCs产生量较大但产污强度较低的减排行业(Ⅰ)和VOCs产生量较大且产污强度较高的减排行业(Ⅲ)是顺德区VOCs减排中需重点管控的行业,其源头-过程-末端全过程协同减排潜力最高达顺德区VOCs排放总量的71.23%. ②通过穷举法测算减排目标下源头-过程-末端全过程协同减排潜力系数,获得1.8×104组可行解. ③根据顺德区生产现状对减排潜力系数进行优化,对于具有源头减排潜力的木质家具制造行业、泡沫塑料制造行业和家用厨房电器具制造行业,其源头减排潜力系数取8%~13%,过程和末端减排潜力系数分别取20%~50%和60%~100%,共265组可选方案;对于其他仅具有过程和末端减排潜力的行业,其过程和末端减排潜力系数分别选取40%~80%和70%~100%,共2 230组可选方案. 研究显示,SPECM模型能够将行业减排具体到生产工艺减排,并可以针对性地提出行业减排方案.   相似文献   
117.
生态浮床净化机理与效果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国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现象日益严重,已经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生态浮床以其操作简单、占地小、净化能力好等优点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详细介绍了生态浮床净化水质的主要途径:1)物理作用及化学沉淀;2)植物的吸收作用;3)氧气的传输作用;4)藻类的抑制作用;5)微生物降解作用;6)植物与微生物的协同作用。此外,对影响生态去除效率的外界因素进行了简单介绍,同时给出了生态浮床的效益分析。但生态浮床也有其缺点,如在深水水体中净化效率难以提高及缺少反硝化细菌需要的碳源等。最后提出了生态浮床今后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18.
地质灾害防治的土地利用规划软措施研究综述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利用、开发与保护的总纲领,其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国内外相关管理部门的重视。开展土地利用规划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基础性作用研究,是当前地质灾害防治战略研究的新思路,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归纳法,对国内外关于地质灾害防治的土地利用规划软措施的研究进行了梳理,从规划与防治的政策框架构建、规划间的协同机制等理论以及规划技术方法创新等方面介绍了国际经验。研究显示,通过土地利用规划手段限制土地开发行为,是国际防灾减灾战略的发展趋势。今后研究的重点是:土地利用规划在地质环境问题防治中的"政策框架"的构建,交叉学科在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中的应用研究,土地利用规划地质环境数据库的建设等。  相似文献   
119.
为提高地震灾害应急管理能力,快速平息地震发生后现场的混乱情况,在有限的条件下做出科学、系统、高质量的决策,保证应急救援工作的及时有效,对我国地震灾害应急协同决策系统可靠性进行了研究。在理论分析和国内地震灾害应急救援案例的基础上,参照《国家地震应急预案》、相关法律法规和文献资料,对地震灾害应急协同决策系统可靠性概念进行了界定,划分了参与地震灾害救援过程中的应急协同决策主体,构建了决策主体间的关联关系,建立了地震灾害应急协同决策系统可靠性测度模型,并结合问卷调查确定了属性参数,应用多主体仿真软件进行了地震灾害应急协同决策系统可靠性仿真,得到了社会公众满意度的变化趋势。这种方法为度量地震灾害应急协同决策系统可靠性提供理了论根据,并具有实际操作性。  相似文献   
120.
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已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开启了首都圈一体化发展的崭新篇章.这一弥足珍贵的历史发展机遇,前所未有的战略发展机遇,给首都圈地震预警系统建设由理论性研究到实践性构建注入了跨越发展的催化剂.首都圈是以国家首都城市为核心形成的都市圈,包括北京、天津,以及河北的保定、廊坊、唐山、石家庄、邢台、邯郸、衡水、秦皇岛、沧州、承德、张家口共13个城市,国土面积约12万平方千米,人口总数1亿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