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71篇 |
免费 | 31篇 |
国内免费 | 53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55篇 |
环保管理 | 40篇 |
综合类 | 262篇 |
基础理论 | 25篇 |
污染及防治 | 6篇 |
评价与监测 | 2篇 |
社会与环境 | 56篇 |
灾害及防治 | 30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11篇 |
2022年 | 21篇 |
2021年 | 20篇 |
2020年 | 16篇 |
2019年 | 18篇 |
2018年 | 6篇 |
2017年 | 13篇 |
2016年 | 17篇 |
2015年 | 15篇 |
2014年 | 46篇 |
2013年 | 28篇 |
2012年 | 31篇 |
2011年 | 48篇 |
2010年 | 39篇 |
2009年 | 25篇 |
2008年 | 28篇 |
2007年 | 23篇 |
2006年 | 29篇 |
2005年 | 28篇 |
2004年 | 25篇 |
2003年 | 23篇 |
2002年 | 28篇 |
2001年 | 27篇 |
2000年 | 13篇 |
1999年 | 27篇 |
1998年 | 33篇 |
1997年 | 17篇 |
1996年 | 22篇 |
1995年 | 22篇 |
1994年 | 16篇 |
1993年 | 10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5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该研究利用37℃培养的中温厌氧消化菌群为菌源,直接提温至50℃驯化培养,获得连续处理高浓度糖蜜废水的厌氧消化产甲烷菌群,并考察高温驯化过程中菌群结构及多样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中温厌氧消化菌群直接转入高温培养后,在高浓度有机废水连续进料的条件下,厌氧消化过程能够快速启动生成甲烷,并在22 d后形成稳定的高温厌氧消化产甲烷菌群,平均甲烷生成效率为162.3 m L CH_4/g COD.乙酸和丙酸是厌氧发酵液内的2类主要有机酸,产气稳定期间的质量浓度分别为25.3和145.3 mg·L~(-1).转入高温培养后,菌群结构产生巨大变化,细菌变异程度强于古菌,并逐渐稳定成为以代谢糖、多种有机酸的细菌和产甲烷古菌为主要优势菌群的高温厌氧消化菌群.克隆结果显示细菌菌群以Thermacetogenium和Acetomicrobium faecal为主要优势菌群,分别占细菌克隆文库的33.44%和20.99%;古菌菌群以Methanosaeta和Methanoculleus为主要优势菌群,占古菌克隆文库的56.40%和39.75%.转入高温培养后,产甲烷古菌的总生物量下降,含量约为7.6×106拷贝/g活性污泥.研究结果对阐明温度选择压力对厌氧消化菌群结构与功能影响,改进高温厌氧消化菌群富集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2.
33.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不规范的劳动关系(事实劳动关系)也随之大量存在,劳资双方掌握的证据资源又明显失衡,用人单位在证据掌握上存在明显的优势,劳动者处于弱势地位。古罗马法中有“主张与举证永不分离”的格言,我国民事法律也规定了当事人有承担真实举证的义务, 相似文献
34.
35.
36.
37.
为了解云南腾冲热海高温酸性热泉中类病毒颗粒的多样性及特征,采用电子显微镜、双层平板及DNA限制性酶切分析等方法,从腾冲热海61~94℃酸性热泉富集液中分离纯化病毒颗粒,对病毒形态特征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显示:腾冲热海不同酸性热泉样品富集培养物中病毒DNA的限制性酶切图谱差异明显;病毒液中共观察到4种不同类型的病毒状颗粒,依据其形态特征,大致可以分为头尾型病毒、丝状病毒、球状病毒、纺锤型病毒;这些病毒形态与分离自美国、日本、冰岛等地的高温酸性热泉病毒形态基本相似,多数类似于硫化叶菌已发现的病毒,可见腾冲热海高温酸性热泉中类病毒颗粒具有一定的多样性.同时分离获得一株硫化叶菌病毒,呈纺锤形,一端有尾,纺锤形头部的大小为220 nm×80 nm,尾部的长度变化很大,从20~100 nm不等,平均长度为50 nm左右,病毒有囊膜,囊膜的厚度约为10~15 nm,该病毒的形态特征、形成抑菌斑的大小及宿主菌株的特性与分离自腾冲热海的第一株硫化叶菌病毒STSV1差异显著,可能为一株新的硫化叶菌病毒,故命名为STSV2(Sulfolobus tengchongensis spindle-shaped virus 2). 相似文献
38.
39.
广东肇庆奥陶系砂泥岩沉积环境的地球化学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砂泥岩样品的常量/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为主要手段,探讨广东肇庆地区奥陶纪沉积环境,为尚显薄弱的云开古陆北缘下古生界沉积学研究提供佐证。以"相当B含量"、Ga、K、Rb、V、Sc等元素组分及其比值为判别指标,分析研究区奥陶系碎屑岩沉积的古水体性质和古环境变化。结果表明,奥陶纪早-中期(缩尾岭群沉积期)海水明显淡化、富氧;奥陶纪晚期(三尖群沉积期)以半咸水-正常咸水为主,水体还原性增强。结合地层岩相特征,认为研究区在奥陶纪期间整体为云开古陆东北缘的滨-浅海,早期可能存在受淡水影响的海陆过渡环境,例如三角洲或河口湾,晚期由于海平面上升逐渐成为浅海陆棚。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云开古陆周缘奥陶纪沉积演化,并为开展更为详细的沉积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