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1篇
安全科学   103篇
废物处理   8篇
环保管理   145篇
综合类   84篇
基础理论   3篇
污染及防治   10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22篇
灾害及防治   2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基于物质流的四川省生态经济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物质流(MFA)理论结合生态效率模型方法分析了2001—2010年四川省经济系统的物质流动情况、资源效率变化及环境效率变化。分析表明:(1)2001—2010年,四川省直接物质输入量(DMI)与区域内废物排放量(DPO)随GDP的增加均呈增长趋势,总物质资源效率一直在3 500元/t左右波动,总体变化不大,工业物质资源效率的变化趋势波动性较明显。(2)四川省主要依靠增加资源的投入,特别是自身资源的投入来维持经济的发展。(3)四川省DPO总体呈上升趋势。主要环境污染来自气体污染,其中以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二氧化硫。(4)四川省农业用水在供水量中所占比例最大,为60%左右。(5)四川省地表水环境退化的主要原因来自生活污水排放量的增加。同时,四川省2010年总用水效率为2001年的2.7倍,2010年工业用水效率为2001年的3.5倍,工业用水效率与总用水效率增长速度较高。(6)2001—2005年,总废物排放效率与工业废气排放效率均呈下降趋势,2005年起逐渐升高;总废水排放效率、工业废水排放效率均逐年上升;工业废物综合利用效率呈波动上升趋势。上述分析结果体现了四川省在经济转型过程中还存在较多问题,需要继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变资源利用结构。  相似文献   
152.
农业现代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为使农业现代化不断向更高水平发展,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做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定量监测与综合评价对于西南乃至西部其他地区至关重要。本文围绕农业投入、农业产出、农村社会发展和农业可持续发展4项准则指标,12项个体指标构建起四川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11年,四川省农业现代化从起步阶段稳步跨入初步实现阶段,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达到0.583,2000-2011年的12年间,年均增长率为6.16%。在五大区域中,成都平原区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位列5大区域之首,综合水平0.679;第二名为攀西山地区,综合水平为0.600;川南丘陵区、川东北丘陵区分别位列第三、四,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为0.583、0.569;川西北高原区农业现代化最低为0.352。  相似文献   
153.
四川省及重庆市滑坡危险度区划研究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2  
采用12项评价因子,经过数学统计方法,按5级危险度分区标准对四川省和重庆市56万Km^2的区域面积进行了滑坡危险度区划研究。分区结果得出:高危险度区(UD)计14.67万Km^2,中高危险度区(MUD)计6.25万Km^2,中危险度区(MD)计6.66万Km^2,中低危险度区(MUD)计10.77万Km^2,低危险度区(LD)计18.54Km^2。  相似文献   
154.
《防灾博览》2008,(3):6-17
四川省汶川县(北纬31.0度,东经103.4度),一场突如其来的里氏8.0级特大地震发生了,一时间汶川、北川、什邡、绵竹、青川,乃至大半个中国都感到了大地的颤动。  相似文献   
155.
通过历史记录对清代四川省水灾逐年分等定级,以此研究清代四川水灾的时空变化特征。同时,基于信息扩散理论计算出受灾风险概率。结果表明:(1)清代(AD 1644—1911)共发生水灾1409县次,1861—1890为水患高发期,1825年后水灾强度显著上升。10 a尺度下水灾强度存在三次高峰,30 a尺度下清末期水灾强度持续增强。前期水灾周期为中长期振荡,1825年后水灾强度显著提高且以中短(8—15 a)周期性振荡为主。(2)水灾密集区主要位于山地-平原交界处的成都府、眉州、雅州府东部区域,受灾指数基尼系数为0.4615,水患平均中心位移较小。(3)全川受灾风险概率在受灾比为0.05—0.15时迅速下降,同等受灾比(0.2以下时)下,川东道受灾风险概率最高;而受灾比高于0.2时,川北道受灾风险最高。(4)东亚季风增强、人口暴露度增加、政治经济动荡造成的社会韧性下降和生态破坏可能是清末四川省水灾强度提高和规模扩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6.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也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基础。”四川位于长江,黄河上游,是我国西部重要省份。该省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近况虎中,响亮地提出“建设生态四川,打造绿色天府”的战略目标,着力抓好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生态社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全国第六次环保大会召开之际,记者专访了中共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学忠同志。[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7.
马瑞 《环境保护》2006,(4A):32-41
2005年上半年,四川省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四川”的宏伟目标。要通过20年的时间,把四川省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生态经济发达。生态文化繁荣的生态经济强省。四川正在朝着由传统增长模式到循环经济模式转变的方向迈进.利用“天府之国“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士壤.培育善待生命,尊重自然的伦理观.树立珍惜资源.珍爱环境,珍视资本的价值观,确立保护和改善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发展观。建设生态四川.生态是基础.文化是灵魂.生态文化建设是和谐精神的回归。这项宏伟的系统工程已经全面启动。巴中、雅安、眉山。自贡、广元.阿坝6个州(市)委,州(市)政府为我们提供了生动翔实的材料,囿于篇幅,本刊选编了各地有特色的典型经验,以飨读者。[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8.
为贯彻中央关于不失时机地实施西部开发战略的精神,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中国科学院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四川省自然资源研究所等七家单位,于2000年4月18~20日在成都市金牛宾馆召开了“中国西部大开发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14个省(区、市)40余家单位的7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收到学术论文50余篇。开幕式由四川省科协副主席周新远主持,中国工程院院士石玉林致开幕词并作了重要报告。四川省常委甘道明,省人大副主任卢铁城,省政府副省长李进,省科协副主席聂秀香、曾祥炜等领导出席了开幕式。甘道明常委、李进副省长在大会上作了重  相似文献   
159.
四川地处长江上游,与黄河源头接壤,是长江、黄河重要的水源发源地和涵养区,其生态建设和环境质量直接影响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环境安全。经过多年的努力,四川的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四川省省长张中伟。  相似文献   
160.
董文茂 《环境》2005,(12):56-57
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结束后,四川省提出建设“生态四川”的构想,得到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大力支持,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2005年7月24日-27日,泛珠三角环保合作联系会议第二次会议在四川成都召开,对于前进中的四川环保事业而言,又将是一个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