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5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128篇
安全科学   59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42篇
综合类   308篇
基础理论   37篇
污染及防治   15篇
评价与监测   29篇
社会与环境   35篇
灾害及防治   7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31.
232.
基于重庆本地碳成分谱的PM2.5碳组分来源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0,他引:3  
为了解重庆主城PM2.5中碳组分特征和来源,2012-05-02~2012-05-10日在商业区、工业区和居民区进行了PM2.5采样.利用TOR方法分析了8种碳组分,对3个不同功能区大气环境PM2.5以及燃煤尘、尾气尘(机动车尾气、船舶尾气、施工机械尾气)、生物质燃烧尘、餐饮油烟尘这6类源PM2.5中的8种碳组分进行了特征分析.在源的碳成分谱基础上,利用化学质量平衡(CMB)模型得到重庆本地PM2.5的碳来源指示组分,利用因子分析法解析出各类源对不同功能区内PM2.5碳组分的贡献率.结果表明,重庆地区燃煤尘、机动车尾气尘、船舶尾气尘、施工机械尾气尘、生物质燃烧尘、餐饮油烟尘的OC/EC值分别为6.3、3.0、1.9、1.4、12.7和31.3.EC2、EC3的高载荷指示柴油车尾气排放,OC2、OC3、OC4、OPC的高载荷指示燃煤排放,OC1、OC2、OC3、OC4、EC1指示汽油车尾气排放,OC3指示餐饮业排放,OPC指示生物质燃烧排放.商业区OC/PM2.5为17.4%,EC/PM2.5为6.9%,估算得到,二次有机碳(SOC)/OC为40.0%;工业区OC/PM2.5为15.5%,EC/PM2.5为6.6%,SOC/OC为37.4%;居民区OC/PM2.5为14.6%,EC/PM2.5为5.6%,SOC/OC为42.8%.工业区PM2.5中碳组分的主要来源为燃煤和汽油车尾气、柴油车尾气;商业区PM2.5中碳组分的主要来源为汽油车尾气、柴油车尾气和餐饮业油烟;居住区PM2.5中碳组分的主要来源为汽油车尾气、餐饮业油烟、柴油车尾气.  相似文献   
233.
低碳城市建设是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载体,通过对低碳城市的概念内涵和目前东北部城市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选取哈尔滨、大庆、长春、沈阳、鞍山、大连5个城市,借助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得出影响东北部低碳城市发展的主要影响因子,计算东北部各低碳城市的综合因子得分。结果表明,能源因子、绿色因子、投资因子、宣传因子是决定东北部低碳城市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东北部各城市综合因子得分为:大连1.059 2、哈尔滨-0.058 38、长春-0.134 6、沈阳-0.403 0、鞍山-0.327 6、大庆-0.403 0,总体来看,大连、哈尔滨综合排名在前2位,重工业城市鞍山、大庆排名最后2位,东北部旅游城市在各个方面的低碳发展都优于重工业城市。东北部低碳城市发展对我国其他地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34.
应用因子分析法对苏北盆地里下河地区SG剖面中的地化元素和氧化物进行分析,提取出相关古气候信息,重建了苏北盆地里下河地区30~15cal ka BP期间的古气候环境演化序列:30.3~26.0cal ka BP为相对暖湿期;26.0~17.8cal ka BP较为显著的冷干期;17.8~15.0cal ka BP以升温为主,冷暖波动剧烈,整体相对暖湿期;另外,在这些大的气候演变背景条件下,也存在着多次明显的气候波动事件。这一研究结果不仅与国内大量的研究资料相一致,而且与深海氧同位素和北半球太阳辐射等曲线也有着很好的对应,表明苏北地区的气候变化具有全球性特征。  相似文献   
235.
李凤华  张衍杰  张静  袁远  吴琳  毛洪钧 《环境科学》2018,39(3):1014-1022
于2015年9月对天津市张自忠隧道不同地点(隧道内和隧道外)进行PM2.5采集,分析其中17种无机元素,并应用PCA受体模型对元素来源进行解析.结果表明,隧道内外PM2.5的日均浓度分别为(94.79±62.78)μg·m-3和(83.92±61.60)μg·m-3,受机动车污染影响较大,且工作日高于非工作日,高峰时段隧道内PM2.5浓度与机动车流量呈现一定相关性.隧道内,Si、Fe、Al、Ca和Mg浓度偏高,质量分数占分析元素的98.48%,受机动车影响较小,而Fe及微量重金属(Zn、Cu、Pb等)与机动车污染相关.通过Wilcoxon Signed-Rank检验,Ba、Cu、Zn、Mo、Sn和Sb于隧道内外存在显著性差异.富集因子(EF)结果显示,在隧道内外,Co、Mn、Cr、Ca、Mg、Ba、Fe、Mo和V的EF5,主要来自地壳源,Cu、Zn、Pb、Sn、Sb和Cd的EF5,受人为源影响较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隧道内主要污染源为磨损排放和燃油燃烧的混合源、土壤扬尘源和柴油车燃烧,其中将机动车污染源继续进行因子分析,污染源主要包括轮胎磨损和尾气排放、刹车磨损和尾气排放及柴油车排放.  相似文献   
236.
因子分析法是主成分分析方法的推广和深化,用于研究样本中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把原来的多个变量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的一种多元分析方法。用该法对嘉陵江顺庆段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水体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有机物污染,其中NO-3-N、SS、BOD5和非离子氨所占的负荷最大,这为环境治理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237.
近年来城市公共场所拥挤踩踏事故在世界各地屡屡发生,事故规模越来越大,伤亡人数越来越多,拥挤踩踏事故已经严重威胁到了城市的健康发展。从事故机制入手研究城市公共场所拥挤踩踏事故,分析此类事故的重要影响阶段,进而确定最有效的控制方法。首先运用统计学方法,通过相关性比较、因子分析等方法获取城市公共场所拥挤踩踏事故风险评估指标,构建了完整的拥挤踩踏事故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然后确定了突发瞬时事件是最容易引发拥挤踩踏事故的原因,其次还存在人员潜在风险、管理工作疏漏、场馆设计缺陷等诱因;最后提出目标明确、操作性强的应对方案,以提高城市公共场所拥挤踩踏事故的预警和防范能力。  相似文献   
238.
结合紫外吸收光谱(UV-vis)与三维荧光光谱技术(EEMs),并利用平行因子分析的方法,对两个混合型水库(周村水库和金盆水库)水体中DOM的来源及差异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两个水库水体均存在3个荧光组分,分别为长波类腐殖质(350/460 nm)、可见类富里酸(335/410 nm)和类蛋白(260,285/360 nm).但是两水库水体的DOM荧光强度及组分构成比例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两个水库均以类腐殖质为主,但相比金盆水库,周村水库水体中类腐殖质含量相对较低,类蛋白含量较高.周村水库DOM组分间的相关性大于金盆水库,表明后者的DOM来源更为复杂.通过荧光指数FI,自生源指标BIX,腐殖化指标HIX以及新鲜度指数(β∶α)综合对比表明:冬季,在径流量小的情况下,以耕地、畜牧、居民用地为主,沉积物内源污染严重的周村水库水体的DOM以自生源为主;沿岸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的金盆水库的DOM则来自混合输入.结果表明混合型水库水文条件及沿岸生态环境特征是决定DOM来源与特征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39.
柳江盆地浅层地下水硝酸盐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以秦皇岛柳江盆地浅层地下水硝酸盐为研究对象,在地下水污染源调查的基础上,于2014年7月丰水期、2015年4月枯水期共采取浅层地下水样215组.基于变异函数模型和Arc GIS地统计模块,分析了浅层地下水中硝酸盐含量时空分布特征,并利用因子分析方法探讨了硝酸盐污染成因.结果表明,无论丰水期还是枯水期,研究区东南部均为硝酸盐主要污染区域,含量达30~120 mg·L~(-1),但枯水期硝酸盐污染面积约为丰水期的1.4倍;硝酸盐空间分布受人类活动和地质条件影响显著,其次为Eh、DO、p H和地形地貌条件.北部浅层地下水硝酸盐含量小于20 mg·L~(-1);中部主要来源于人类活动及农业种植中氮肥的流失,局部污染较严重;南部受隔水边界阻隔作用,表现为硝酸盐累积效应,污染严重.  相似文献   
240.
为了探究新乡地区年际间冬季PM_(2.5)组分的变化特征和污染来源,于2015年冬季和2016年冬季分别在新乡市区进行连续1个月的膜采样,测定PM_(2.5)质量浓度、金属元素含量及其水溶性离子成分含量,并结合气象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新乡地区2015年和2016年冬季采样期间PM_(2.5)的质量浓度日均值分别为226μg·m~(-3)和224μg·m~(-3),污染水平较高.观测期间,新乡冬季PM_(2.5)中Cd和Pb金属元素富集明显,富集因子超过1000.且与2015年相比,2016年金属元素(除Ag和Ni)浓度下降约7. 83%~73. 33%,富集程度均趋于降低.水溶性离子以SO_4~(2-)、NO_3~-和NH_4~+这3种为主,2016年在PM_(2.5)中占比上升25. 1%.综合两种成分分析,新乡地区的PM_(2.5)污染呈现出金属污染向二次水溶性离子污染转移的趋势.综合PCA和PMF源解析结果显示,新乡市冬季有4种主要排放源,即尘土、二次源、工业源和化石燃料燃烧源,2015年冬季主要来源是土壤和建筑扬尘混合源,贡献率37. 46%,2016年主要来源是交通及工业生产中的二次气溶胶污染源,贡献率为34. 9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