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20篇
  免费   231篇
  国内免费   142篇
安全科学   951篇
废物处理   36篇
环保管理   148篇
综合类   1038篇
基础理论   64篇
污染及防治   87篇
评价与监测   57篇
社会与环境   91篇
灾害及防治   2021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90篇
  2022年   96篇
  2021年   136篇
  2020年   69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56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98篇
  2014年   269篇
  2013年   162篇
  2012年   258篇
  2011年   260篇
  2010年   274篇
  2009年   311篇
  2008年   365篇
  2007年   228篇
  2006年   269篇
  2005年   218篇
  2004年   187篇
  2003年   130篇
  2002年   126篇
  2001年   82篇
  2000年   67篇
  1999年   62篇
  1998年   63篇
  1997年   77篇
  1996年   60篇
  1995年   66篇
  1994年   56篇
  1993年   50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5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地震应急管理有助于震后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传统的灾损评估需要有关人员进入现场根据地震破坏情况进行评估,这会影响评估的时效性。通过对地震灾损参数进行统计学研究,利用现有的研究成果,以统计指数、数据包络分析为理论基础,将现有的基于不同房屋结构类型、不同破坏等级的震害矩阵进行降维,确定了灾损参数,并以青海玉树地震为例,运用灾损参数实现了灾损的快速评估。  相似文献   
992.
为了探讨地震作用下动土压力沿高程和滑面的响应规律,通过大型振动台实验输入X向和Z向地震波,输入幅值逐级增大直到边坡破坏,对沿滑面和沿高程的5个土压力传感器的动土压力峰值分布规律进行分析,并利用基于小波变换的能量提取工具对加载X向和Z向的EL波进行分解,分析其在不同频带的动力响应特性,并进行了加速度峰值分析与动土压力峰值的组合响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土压力沿高程和滑面都呈现非线性增加的趋势,加载X向地震波对滑面土体应力影响较为显著,而加载Z向地震波对坡顶面附近土体应力影响较为显著,且加载Z向地震波土压力沿高程放大趋势比加载X向地震波更明显;(2)输入加速度峰值0.6g时,滑体开始向下滑动,贯通破裂面的产生和动土压力峰值以及加速度峰值同时突变可作为边坡破坏的依据;(3)使用基于小波变换的能量提取工具对各频段的能量进行提取,发现第一频段的能量占比在95%以上,说明第一频段内土体响应最为剧烈,黄土边坡对地震波运动过程中高频部分具有"滤波作用",因此进行防护设计时应把这一现象作为设计的考虑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93.
科学划分自然灾害等级是有效配置救灾和重建资源的重要依据。通过搜集、整理汶川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人员伤亡数据,严重受灾地区经济发展和人口基础数据,进一步探讨以直接经济损失与上一年地区生产总值之比(损失比)和死亡、失踪和重伤人数与总人口数之比(伤亡比)为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相对指标的自然灾害等级划分标准。提出经济增长速度体现甚至影响承灾能力的思路,将损失比与灾害发生前3 a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速之比作为经济损失的相对指标,与人员伤亡相对指标一起,对国家级、省市级和市县级给出不同的自然灾害等级划分标准。与此协调,引入国际上以“生命年”为灾害损失指标的做法,提出基于生命年的灾害等级划分标准。  相似文献   
994.
汶川地震灾区小流域山洪不仅造成巨大损失,同时也是泥石流等灾害的激发因素,探寻一种准确且可操作的洪水峰值流量计算方法对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择不同产流和汇流计算方法,组合成不同水文模型,进行小流域洪水过程计算,对模拟结果和参数选择进行对比,旨在探究最适合该地区的小流域水文计算方法。分别选择SCS曲线法、Green-Ampt入渗法、初损稳渗法进行坡面产流计算,应用SCS单位线法、Snyder单位线法和运动波方程进行坡面和沟道汇流计算,组合成5种小流域产汇流计算模型,利用6场洪水进行参数率定和结果验证。模拟结果对比分析,得出SCS曲线法是最适宜的产流模型,其与SCS单位线、运动波汇流计算方法组合而成的SCS和SKK模型,峰现时间的模拟误差最小,在0~25 min之间;洪峰流量模拟的相对误差较小,平均误差不超过4%;洪水总量模拟误差在10%左右。另外,这两种模型参数设置及确定较简单,更适合在数据稀缺的小流域中进行洪水模拟应用。研究可为汶川地震灾区小流域山洪和泥石流等灾害的流量估算提供方法和参数借鉴。  相似文献   
995.
随着各类生命线网络间关联日益紧密,对关联生命线网络进行韧性研究刻不容缓。以地震灾害为背景,构建了城市电-气关联生命线网络韧性评估框架,并基于电力潮流分析和天然气稳态仿真分析,建立了考虑电力网络和燃气网络功能特性的性能评价指标。同时,以关联的IEEE30节点网络和20节点燃气网络为案例,结合评估框架分析网络韧性在不同恢复预算和恢复资源下的变化规律,为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依据,为建设“韧性城市”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996.
《防灾博览》2021,(4):4-4
2021年7月27日,中国地震预警网示范运行新闻发布会在唐山召开。中国地震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阴朝民介绍中国地震预警网建设总体情况,并宣布在四川、云南、京津冀和福建地区实现示范运行。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河北省地震局、云南省地震局、深圳防灾减灾技术研究院和中国地震局地震预警技术研究成都中心等单位相关负责同志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相似文献   
997.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和科学普及工作。近年来,中国地震局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防灾减灾救灾和科学普及重要论述精神,2018年,应急管理部、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协、河北省人民政府联合成功举办了首届全国地震科普大会,联合印发《加强新时代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的意见》,举办防震减灾科普展览,为提高全民防震减灾科学素质,开启防灾减灾救灾科普事业创新发展新局面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98.
据统计,我国平均每3年发生2次7级地震,平均每10年发生一次8级以上大地震。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防震减灾事业坚持把造福人民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代代地震人勇于探索、百折不挠、开拓创新,始终坚守在防震减灾一线。  相似文献   
999.
现阶段地震科普的目的是用不断更新的科学知识、先进的技术方法推动各级政府科学决策、加大投入,推动全社会广泛参与,全面提升地震灾害防抗救的能力,防控重大地震风险,提升国家地震灾害韧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保驾护航。科技创新驱动是国家的基本战略。以科技创新驱动防震减灾工作是实现国家战略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000.
防震减灾,造福人民。高质量的地震安全,离不开高质量的防震减灾科普。高质量的防震减灾科普,必然要全民参与共享。近年来,天津市委市政府把防震减灾列入"全域科普"重要内容,地震、应急、科技、科协等多部门联手,着力打造防震减灾全域科普,通过全领域行动、全地域覆盖、全媒体传播,推动和促进全民参与共享,取得了良好的防震减灾科普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