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7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41篇
安全科学   161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124篇
综合类   424篇
基础理论   35篇
污染及防治   45篇
评价与监测   12篇
社会与环境   78篇
灾害及防治   89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1.
通过分析1994~2009年16 a逐年DMSP/OLS的静态平均灯光数据的DN值分布情况,考虑实际空间格局分布数据需求和数据质量,选择1994、2000、2005、2009年4个年度为代表,进行江西省城镇空间格局分布应用研究,并对数据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994~2009年度江西省城镇建设用地总量数值尽管与统计数据之间存在一定的波动,但总体扩展趋势基本一致;在城镇化增长速度上,2000~2005年比1994~2000年大29.53%,2005~2009年比1994~2000年大4357%,说明江西省城镇化发展正逐步提速,并有加快发展的趋势;景观指数分析表明江西省城镇化扩张过程中,面积越来越大,城镇间聚集度越来越高,相互影响也越来越大;城镇化形状越来越复杂;城镇间联系越来越紧密,破碎度逐步减小,城镇斑块形状变化逐步加大,发展无序程度加重。最后,针对江西省城镇空间格局发展现状,研究提出了积极发展中型城市、集约化发展特大城市、稳步扩大小城镇发展规模的建议  相似文献   
312.
长江中游盆地地质环境系统演变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构造沉降,泥沙淤积及人工围的相互的相互作用下,长江中游盆地质环境系统分割为演变化方向不同的两部分,堤外水域成为人工过饱盆地,堤内垸地成人为人工饥饿盆地。,长江某些区段及洞庭湖 水位抬升,垸地高程不断降低,洪涝渍害不断加剧。  相似文献   
313.
对乌鲁木齐市城镇污水处理厂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进行统计,并对主要减排因子化学需氧量和氨氮的处理效率及减排量进行核算,及时掌握和了解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废水达标排放和减排效果,为环境管理提供准确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14.
城镇圩区排涝模数计算方法及其与河道调蓄库容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圩区原有的排涝模数计算方法已不适用于城镇圩区.针对城镇圩区的排涝特殊性,通过分析排涝计算的原理,充分考虑圩区内河道的调蓄能力,得到适应城镇圩区排涝计算的方法.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对城镇圩区的排涝模数进行计算,得到排涝模数与调蓄库容之间的定量关系.  相似文献   
315.
在西气东输管道工程(靖边—临汾段)建设过程中,在河道及河岸荒地弃渣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些弃渣将对河道的防洪产生不良影响,极易造成地质灾害。不仅对上、下游居民、厂矿、企业及生态环境造成影响,而且对管线本身的安全也构成威胁。为此提出在施工设计时有必要在附近河岸荒地集中设立弃渣处理场。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缩短运渣距离,方便施工,利于管理,可以实现施工、水保、管道安全、经济等因素的良好组合。  相似文献   
316.
重庆市典型城镇区地表径流污染特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以重庆大渡口区建胜镇为典型区域,选取水泥瓦屋顶、石棉瓦屋顶、水泥平屋顶、居民区水泥路面、餐饮沥青路面、油库沥青路面等不透水下垫面和附近一条合流制溢流渠为采样点,研究了城镇地表径流中营养性污染物和重金属排放特征.结果表明,路面径流中TSS、COD、TN、TP平均质量浓度为(1 681.2±677.2)、(1 154.7±415.5)、(12.07±2.72)、(3.32±1.15)mg·L-1,普遍高于屋面径流污染物平均质量浓度:(13.3±6.5)、(100.4±24.8)、(3.58±0.70)、(0.10±0.02)mg·L-1.不透水地表径流中,TDN、TDP分别占TN、TP的62.60%±34.38%、42.22%±33.94%.与中心城区相比,本城镇地表径流污染物质量浓度一般较高.合流制溢流中,TSS、COD、TDN、TN、TDP、TP为(281.57±308.38)、(231.21±42.95)、(8.16±2.78)、(10.60±3.94)、(0.38±0.23)、(1.51±0.75)mg·L-1,重金属质量浓度均未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Ⅴ类标准.合流制溢流中大部分污染物存在初期冲刷效应,而TSS的初期冲刷效应较弱.合流制溢流中,COD、TP与TSS都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NH+4-N和TP、TDP、TN、TDP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NO-3-N和其它指标都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17.
为促进组合型原位生态修复技术对城镇黑臭河道水体治理效果的工程应用,基于“原位生态修复、截污控源、营造景观、水动力改善、生物多样性”的修复理念,以生物修复方式为主,结合河道黑臭的成因与水质检测分析,构建了“微生物载体缓释+曝气复氧+水生植物+循环泵设备”组合型生态修复系统,对上海市地区某黑臭河道进行工程试验研究。工程实践表明:试验进行56 d时,河道上、中、下游COD、NH3-N和TP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71.25%、84.10%和89.94%,水体黑臭现象基本消除;水体DO质量浓度由1.1 mg/L上升到4.5 mg/L。河道水质修复得到明显改善,符合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Ⅳ类水质标准。该组合型生态修复系统可以有效消除水体黑臭现象,增加水体溶氧量,有效降解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对城镇黑臭河道生态修复具有较好的净化和景观效果,同时其切实可行的工程技术措施可为类似工程提供良好借鉴。  相似文献   
318.
在RS与GIS支持下,从TM卫星影像提取出珠江三角洲近期城镇建筑覆盖变化专题信息,利用土壤资源农业适宜性评价专题图对比城镇建筑扩展对土壤资源利用的影响,设计了土壤资源占用商指标(SU),以此刻划土壤资源受城镇建筑扩展影响的强度。结果表明:土壤资源质量越高,受城镇发展的影响越深刻。  相似文献   
319.
杨娅男  李彦澄  李江  吴攀  杨钊  向福亮 《环境科学》2020,41(4):1787-1793
好氧甲烷耦合反硝化(AME-D)在城镇污水厂尾水深度脱氮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研究采用改良型反硝化生物滤池,利用低浓度甲烷构建出AME-D极限脱氮系统.研究发现该系统在间歇式运行方式下,出水中总氮和氨氮的平均浓度能达到1.05 mg·L-1和0.54 mg·L-1,其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4.77%和93.30%.拉曼光谱分析结果显示,由NO-3对称伸缩引起的峰明显消失,由醇COH面外弯曲或C—H面外弯曲振动吸收引起峰明显增强,甲烷被氧化形成的中间产物可能主要为醇类物质. 16S rRNA基因测序结果表明,系统中的甲烷氧化菌主要为Methylocystis(0.27%)、Methylosarcina(0.10%)和Methyloparacoccus(0.12%),反硝化菌主要为Pseudomonas(56.92%)、Paenibacillus(3.52%)和Lysinibacillus(3.00%),硝化菌主要为Nitrospira(0.1%),说明AME-D极限脱氮系统的脱氮功能是由好氧甲烷氧化菌、...  相似文献   
320.
为强化BAF对城镇污水中COD、SS、NH3-N和TN等污染物的同步去除效果,本研究建立新型多层滤料BAF系统,考察了其深度处理城镇污水的效能,并与2套单一滤料BAF系统进行对比.多层滤料BAF系统底部为缺氧段,采用火山岩滤料;中部和顶部为好氧段,分别采用陶粒和聚丙乙烯泡沫滤珠滤料.2套单层滤料BAF分别采用陶粒和火山岩滤料,也分为缺氧段和好氧段.结果表明,多层滤料BAF和陶粒 BAF对SS的去除效果较好,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6.1±4.6)%和(83.5±4.4)%,而火山岩BAF对SS的平均去除率仅为(80.4±7.1)%;多层滤料BAF对COD的去除率为71.7%,与2种单层滤料BAF差别不大;多层滤料BAF对NH3-N和TN的去除效果与火山岩BAF接近,但明显优于陶粒BAF.对多层滤料BAF沿程去污特性进行分析发现:底部的火山岩层对COD和TN的去除效果较好,中部的陶粒层对SS和NH3-N的去除效果较好,顶部的聚丙乙烯泡沫滤珠层可进一步去除SS、NH3-N和T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