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4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202篇
安全科学   51篇
废物处理   50篇
环保管理   42篇
综合类   493篇
基础理论   22篇
污染及防治   207篇
评价与监测   7篇
灾害及防治   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31.
介绍了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的工艺原理以及不同于其他生物膜反应器的工艺特点,讨论了MBBR中填料的材质、大小、形状、比重、数量及其有效比表面积,搅拌类型和搅拌方式,有机负荷的大小,水力停留时间等因素对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运行效果的影响,综述了单独MBBR工艺、MBBR与活性污泥共池的工艺、MBBR与其他工艺的组合工艺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现状,指出了该项技术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相似文献   
832.
以化工污泥焚烧灰渣和粘土为原料,添加自制无机重金属稳定剂S01,经烘干、预热、焙烧等工艺过程,制备了粒径为10~20mm的水处理用填料。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S01添加量、烧结温度、化工污泥焚烧灰渣添加量、烧结时间等工艺条件对填料性能(堆积密度、吸水率)的影响,确定了填料的最佳制备条件:S01无机重金属稳定剂添加量4%,化工污泥焚烧灰渣添加量40%,烧结温度1 150℃,烧结时间10 min。在此条件下,填料的堆积密度为844.1 kg/m3,吸水率为9.27%,重金属浸出浓度远远低于《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GB5085.3-2007)中规定的浓度限值。采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填料表面和内部孔隙特征,发现最佳制备条件下制得的填料表面粗糙多孔,内部具有发达的孔道结构。  相似文献   
833.
以秸秆和粉煤灰制得纤维陶粒,作为曝气生物滤池(BAF)的载体填料处理生活污水和餐饮废水,考察了装置对COD、氨氮和总磷的去除情况,并用经稀释后的高浓度含油餐饮废水来考察其抗冲击负荷能力。结果表明:水处理运行期间,装置对城市污水主要污染物COD、氨氮和总磷的去除效率相对稳定,10 d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0.33%、77.44%、82.41%;出水浓度均低于GB 8978-1996一级标准、GB 18918-2002一级A标准和DB 32/1072-2007规定的城镇污水处理厂Ⅰ,Ⅱ级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出水水质良好。对高浓度含油餐饮废水的COD、氨氮和总磷的去除效率平均分别为86.5%、68.98%、80.3%,均低于对城市污水的相应去除效率;除COD外.装置出水保持较好的脱氮除磷效果,说明纤维陶粒作为BAF载体填料对高浓度COD废水具有一定的抗冲击负荷能力。  相似文献   
834.
针对国内外剩余污泥处理处置现状,提出一种剩余污泥资源化利用方法。以剩余污泥、粉煤灰等固体废物为原料,制备新型活性污泥填料,设计制作新型活性污泥填料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NASF-MBBR),并处理城市生活污水。结果表明,新型活性污泥填料上微生物量的增加速率比普通填料上微生物量的增加速率快,生物膜的更新周期短。NASF-MBBR中填料的最佳填充率为30%左右,此时COD、NH_4~+-N和TP的去除率分别为95.8%、90.3%、68.6%。NASF-MBBR稳定运行时,对实际城市生活污水中COD、NH_4~+-N、TP的去除率分别保持在90%、66.7%、47.1%以上,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1%、71%、53.1%左右,处理效果良好。填料表面生物膜脱氢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活性污泥的加入提高了填料表面生物膜的脱氢酶活性,提高了微生物对污水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剩余污泥的处理处置方法,实现了剩余污泥的资源化;若推广应用将减轻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的处理处置压力。  相似文献   
835.
反硝化悬浮填料适用性及其微生物群落结构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阳  李激  徐巧  付磊  尤世界  王硕 《环境科学》2017,38(6):2486-2495
为研究温度及处理负荷对缺氧挂膜悬浮填料的活性恢复效果的影响,将填料分别置于低负荷、冲击负荷和低温环境中进行活性恢复适用性实验.结果表明在填料活性恢复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EPS中多糖的增加,冲击负荷和低温条件下多糖含量增加比蛋白质更为明显.而低负荷下多糖和蛋白质含量均高于另外两者.缺氧挂膜悬浮填料的活性恢复对冲击负荷条件的适用性较好,低温条件次之,对低负荷环境适用性较差.另外,低负荷、冲击负荷和低温环境中Proteobacteria菌门的相对丰度分别由15 d时的72.23%、78.66%和76.35%上升至25d时的83.17%、84.30%和80.46%,15 d时低负荷下Proteobacteria菌相对丰度低于其他反应器,缺氧悬浮填料不能作为污水处理厂低负荷下总氮快速达标的备选方案.反硝化功能菌属Dechloromonas相对丰度的增加可能是引起填料生物膜反硝化脱氮能力提高的重要原因.Flavobacterium菌属的存在可能促进了低温下填料生物膜反硝化脱氮能力的恢复.不同恢复环境对缺氧生物膜恢复完成时的生物多样性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836.
介绍了城市污水处理厂臭气来源及成分。生物脱臭技术是利用固定在载体上的微生物分解硫化氢、氨、有机溶剂等有害、发臭气体,使之成为无害、无味气体,从而达到除臭的目的,本文针对目前国内外除臭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情况,分析了污水处理厂生物除臭方法的技术原理和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837.
4种人工湿地填料的f2噬菌体吸附特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陈迪  郑祥  魏源送  杨勇 《环境科学》2013,34(10):3904-3911
以无烟煤、钢渣、沸石和镁橄榄石这4种人工湿地填料为研究对象,以f2噬菌体为模型病毒,通过静态和动态吸附试验,考察和比较了4种填料的f2噬菌体吸附效果与特性.静态吸附结果表明,4种填料的f2噬菌体吸附去除效果依次为无烟煤>钢渣>镁橄榄石≈沸石,其中无烟煤对f2噬菌体的吸附过程经历了快、中、慢3个吸附阶段,且随着无烟煤投加量的增加,f2噬菌体去除率逐渐增加,优化的无烟煤投加量为8.0 g(固液比1∶12.5);4种填料的f2噬菌体等温吸附满足Freundlich和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无烟煤和钢渣的f2噬菌体吸附满足准二级吸附动力学,它们的理论平衡吸附量分别为3.35×108PFU·g-1和2.56×108PFU·g-1,与试验条件下得到的平衡吸附量基本一致;液膜扩散过程为无烟煤和钢渣吸附f2噬菌体的速率控制步骤,但不是唯一控制步骤.动态吸附结果表明,吸附柱的f2噬菌体吸附过程经历了适应、吸附、脉冲吸附和动态平衡这4个阶段,达到动态平衡时的f2噬菌体对数去除率大于2.55 lg.  相似文献   
838.
常温连续流条件下,分别在两个反应器中投加悬浮填料和接种好氧颗粒污泥,通过控制工艺条件,两个反应器中均实现了同步硝化反硝化(SND)。改变进水溶解氧DO浓度、碳氮比(C/N)、有机负荷和NH4+-N负荷,分析比较了两个反应器脱氮的重要工艺条件。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工艺条件下,悬浮填料脱氮最佳DO浓度为1.0mg/L左右,最佳C/N为12;好氧颗粒污泥脱氮最佳DO浓度为1.5mg/L,最佳C/N为5。提高进水有机负荷,两个反应器COD去除率均稳定在较高的水平。NH4+-N浓度升高时,反应器脱氮效率均降低,好氧颗粒污泥比悬浮填料更耐冲击负荷。  相似文献   
839.
卢勇  徐治国  赵杰 《环境科技》2009,22(5):32-34
DASB反应器作为新型现代厌氧反应器,具有结构简单、运行方便,处理效果好等优点,在处理生活污水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研究了常温条件下,DASB处理生活污水的启动运行,得出在最佳水力停留时间6h时,COD和SS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81.48%和86.07%。  相似文献   
840.
对九株酵母菌进行了扩大培养,并选用两种填料,建立了小型SBR装置,探讨附着型酵母菌技术对于高合油废水的处理效果,比较了酵母菌在不同填料上的附着能力及对废水的处理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酵母菌在软性材料上挂膜效果比较好;附着在两种填料上的酵母菌对合油废水中的油和COD都具有较高的去除率,其值均达到90%以上;通过比较,软性填料是适合附着型酵母菌技术的合适填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