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3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71篇
安全科学   80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53篇
综合类   318篇
基础理论   35篇
污染及防治   12篇
评价与监测   12篇
社会与环境   56篇
灾害及防治   54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89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以ArcGIS软件为平台,采用唐山市206个在线监测点数据,分析了PM2.5在采暖期、重污染期、非采暖期3个时期的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性,研究其大气污染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3个时期均具有一定的空间自相关性,且重污染期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最强;采暖期和重污染期PM2.5高值聚类主要发生在中部地区,低值聚类则主要分布在北部山区及沿海少部分区域;非采暖期高值聚类主要分布在丰润区和丰南区,低值聚类发生在遵化市北部地区.通过空间插值模拟全市的PM2.5分布状况,结果显示唐山市在重污染期PM2.5均值最高格点值达241μg/m3,而非采暖期最低值只有37μg/m3;基于PM2.5浓度变化特征和空间分布,将唐山所辖18个区县划分为5个区域,针对各区域提出PM2.5分区管控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02.
北京城市典型下垫面降雨径流污染初始冲刷效应分析   总被引:17,自引:8,他引:17  
城市硬化地表的迅速增加使得降雨径流量增加,屋面和路面等下垫面上污染物的大量累积并随径流进入城市排水系统,对城市水环境造成威胁.为了解径流污染过程和给径流污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于2004~2006年选取典型屋面和路面对径流污染过程进行了监测和分析,计算了两种径流的次降雨平均浓度(EMC)水平,发现两类径流的COD和TN污染较为严重;屋面径流的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分别超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 V类)3.64和4.80倍;路面径流的COD、TN分别超标3.73和1.07倍.利用M(V)曲线,判断径流量同径流污染负荷的关系,发现屋面径流污染物总悬浮颗粒物(TSS)、COD、TN和总磷(TP)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初始冲刷现象;路面初始冲刷现象主要表现为TSS和TP,总体上初始冲刷效应不明显.汇水面性质、降雨强度、污染物累积状况等都是影响屋面和路面径流污染物排放特征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3.
上海市屋面雨水回用处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在分析上海市屋面雨水水质的基础上,研究了沉淀和过滤技术对屋面雨水的回用处理效果。结果表明,经过沉淀、过滤处理后,屋面雨水满足城市生活杂用水和景观用水的水质标准。  相似文献   
104.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对黄河流域开展水污染风险分区评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现有研究多集中于突发性水污染风险分区,累积性水污染风险分区鲜有案例.本研究以2019年为基准年,基于环境统计数据、 DEM数据、水质监测断面数据和基础地理数据,以1 km×1 km网格为基本单元,采用环境风险场评估法对黄河流域开展突发性和累积性水污染风险分区评估.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突发性高风险区面积为1 349 km2,占比0.2%,突发性较高风险区面积为3 864 km2,占比0.5%;累积性高风险区面积为5 834 km2,占比0.7%;累积性较高风险区面积为25 382 km2,占比3.1%;(2)兰州市、乌海市、巴彦淖尔市、包头市、宝鸡市、济南市和东营市等部分地区突发性、累积性环境风险均较高;(3)从黄河干流两岸分布来看,黄河干流兰州段、白银段、中卫段、乌海段、巴彦淖尔段、郑州段、德州段和东营段等突发性、累积性环境风险均较高.  相似文献   
105.
M.Y.Ng  W.K.Chow 《火灾科学》2001,10(3):178-183
描述了香港新机场侯机厅的基本几何结构特点,在没有扰乱机场的正常运作的情况下,对侯机厅的火灾安全分区进行了实地考查,对候机厅内的零售店发生轰燃所需的最小热释放速率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106.
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碳固存变化的重要因素,土地利用优化对实现区域碳平衡具有重要作用。以广西西江清水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年、2010年和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通过FLUS-InVEST耦合模型预测2060年清水河流域4种模拟情景(基线情景、耕地保护情景、水域保护情景、高碳储用地保护情景)下土地利用变化与碳储量的时空发展特征;针对高、中、低碳储能力等级区域适宜发展的方向,构建基于碳储量最大化的灰色线性规划模型,优化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并运用FLUS模型模拟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利用Fragstats软件分析流域上、中、下游区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形态格局,探讨其与碳储量的相关性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结果表明:1)4种模拟情景下,2060年流域碳储量仅在高碳储用地保护情景下稳定提升,其他3种情景都大幅下降;2)基于优化方案,2060年流域内林地、湿地和水域面积增加,建设用地面积稳定增长,草地、耕地面积相对减少且连片耕地保持不变,流域整体碳储量增长达1.32×106 t;3)流域土地利用形态格局影响碳储量,且不同流段存在空间异质性,整体上斑块呈现复杂不规则的形态和较高的聚...  相似文献   
107.
为评价矿井热环境中工人职业健康安全状况,提出矿井热宽温度环境人体热健康状态的基本特征与生理要求,分析热宽温度环境人体分区热调节规律与热健康状态的对应关系。基于生物控制论的观点,提出热宽温度范围内不同热应力作用下人体分区热调节机制,建立人体分区热调节模型。结果表明:模型能实现对环境热应力作用下人体物理热平衡状态与生理状态的参数化描述,揭示多因素作用下人体热健康状态的热应力边界与变化规律。分区热调节模型提供了人体热健康状态定量模拟平台,通过参数调整可使模型适应研究需求,模型为井下热环境工人职业健康安全状况分析与评价提供了可参考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08.
近日,针对辽宁、江苏、福建、广西等14个地区石化企业多、化工事故风险高的现状,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要求当地消防救援机构深入分析研判石化企业火灾风险和事故特点,加强石化企业复工复产精准管理、精准施策、精准服务,分区分类实施差异化消防安全管控措施,及时发现问题消除隐患,严防发生化工火灾爆炸事故。  相似文献   
109.
快速的城市化导致不透水性下垫面急剧增加,进而加剧了径流污染,尤其是屋面径流污染。生物滞留池作为低影响开发理念的核心措施之一,对径流的净化效果显著。以屋面径流为控制对象,设计了3个生物滞留池用于探究不同土壤层厚度和不同进水方式对生物滞留池出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收集的屋面径流污染严重,COD和TN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劣Ⅴ类。经生物滞留池处理后发现,3个生物滞留池对悬浮物(SS)的去除效果较好,去除率为92.2%~98.7%,装填20cm土壤的表层进水生物滞留池较装填15cm土壤的生物滞留池出水污染物浓度低。装填20cm土壤的表层进水和侧向进水的生物滞留池对COD、TN和TP的去除能力总体相当,表层进水和侧向进水的生物滞留池对COD的去除率分别为91.7%、90.4%,对TN的去除率分别为93.8%、86.5%,对TP的去除率分别为70.1%和72.7%。  相似文献   
110.
为了观测过巷道轴线平面上应变局部化带及裂纹的发展演化规律,开展了黏土半巷道围岩模型三轴压缩实验研究。半巷道围岩模型的观测表面处于平面应变状态,且分步开挖巷道。在每次巷道开挖之前,对半巷道围岩模型卸荷。每次巷道开挖之后,再对半巷道围岩模型加荷。采用数字图像相关方法观测了观测表面的最大剪切应变场,并统计了裂纹面积百分比随纵向应变的演化规律。得到以下结论:当纵向应变较高时,在半巷道围岩模型的观测表面上,出现了由巷道两帮或两帮与掌子面交点处发展出的应变局部化带;另外,还出现了距离巷道表面较远的应变局部化带。由此可以推出,垂直于巷道轴线平面上将会出现分区破裂化。裂纹面积百分比随纵向应变的增加而增加;随着阈值(可识别的裂纹面积的最小值)的增加,裂纹面积百分比降低,但降低的速度越来越慢。剪裂纹主要位于巷道的两帮;拉裂纹遍布各处,呈现一定的等间距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