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9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6篇
安全科学   5篇
环保管理   48篇
综合类   146篇
基础理论   75篇
评价与监测   17篇
社会与环境   52篇
灾害及防治   17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61.
基于汉江流域13个站点1960~2017年的逐月降水和平均气温资料,计算不同时间尺度下的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分析汉江流域气象干旱时空特征,并结合大气环流指数讨论该流域气象干旱成因.结果表明:(1)汉江流域SPEI数值具有3~4年的主周期,表现出干湿交替的状态.(2)年尺度下,轻旱和中旱发生频率在5%~24%,且西部地区较高.春季,多轻旱和中旱发生且频率在6%~19%;夏季,轻旱频率中部高于四周,最高地区频率在20%~28%;秋季,中部地区干旱频率较高;冬季干旱频率普遍高于10%但以轻旱和中旱为主.(3)年尺度下,汉江流域SPEI值以0.0021/a的速度降低,说明全球变暖对流域年际干旱情况影响很小;春季和秋季SPEI值与MEI、SOI显著相关,相关系数绝对值在0.271~0.422之间;夏季SPEI值与EASM显著相关,相关系数绝对值在0.261~0.498之间;冬季SPEI值与AO、NAO显著相关,相关系数绝对值在0.220~0.281之间.  相似文献   
462.
江南红黄壤丘陵区土壤湿度模拟和季节性干旱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江南红黄壤丘陵区17个站点1951-1988年逐旬气象资源以及相应地区的土壤物理参数,模拟出各站点土壤层的土壤湿度数据库,并分析土壤季节性干旱规律。其中衡阳、邵阳地区是江南红黄壤丘陵区土壤季节性干旱最严重的地区,其次是南昌、贵溪一带。通常年份,2月中旬-6月下旬,全区几乎不出现土壤季节性干旱。土壤季节性干旱主要出现在7月下旬到10月下旬,其机率在50%以上,8月上、中旬,9月中-10月中旬出现  相似文献   
463.
钟晗 《沿海环境》2002,(8):27-27
干旱没有尽头进入春季以来,我国南方省份旱情加重,以广东和台湾两省最为突出。为此,广东已经准备适时进行人工增雨,台湾在开始限制用水的同时,还摆设神坛,向天祈雨。在我国为春旱想尽一切办法的同时,远在非洲的埃塞俄比亚也因干旱导致800多万人严重缺粮,3月以来,距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东南1200公里的戈德地区,400多人因饥饿而死亡,其中大部分是儿童。同时,美国气象专家近日也宣布说,美国有1/3的地方都被干旱困扰着,今年夏天一些地方可能会遭受近年来最严重的水荒。据悉,纽约和巴尔的摩已经开始从临时水源抽水;新…  相似文献   
464.
465.
1991年我国气象灾害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朝迎 《灾害学》1992,7(2):60-64
本文以大量的资料,简要分析了我国1991年的洪涝、干旱、冰雹、冻害等主要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并阐述了这些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466.
本文在介绍国际干旱荒漠生态环境历史发展过程的同时,指出当今人们所关心的一些问题和重要的研究课题,着重指出经济发展中应该重视干旱荒漠生态环境监测与研究.  相似文献   
467.
干旱”是由大尺度的气候变化所引起的水分亏缺现象,“水资源短缺”则是因人类长期对水资源不可持续利用引起的水资源亏缺现象。前者无法被水资源管理系统规避,后者则受水资源管理方针政策的影响。然而,通常一个地区由干旱与水资源短缺引起的水分亏缺经常同时发生而且难以区分。因此,论文提出了一种可以定量区分自然因素(干旱)和人为因素(水资源短缺)对水文系统影响的框架,并以漳卫南运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SWAT模型模拟结果(无人为影响情景下)和观测数据(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结果),对研究区1976—1995年的日径流量序列进行了初步对比和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1)经率定和验证的SWAT模型能够有效模拟漳卫南运河流域的径流过程;2)无论是丰水年还是枯水年,水资源短缺现象均导致了夏季径流洪峰时期的消失;3)人为因素是引起漳卫南运河流域水文系统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并且人为因素影响造成的径流损失量是自然因素造成径流损失量的4倍。论文提出的框架可以定量化分析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水文系统的相对影响,有助于水资源管理者制定适应干旱与水资源短缺状况的管理政策。  相似文献   
468.
通过分析川东北狮子洞石笋SI2高分辨率稳定氧同位素组成( δ18O),重建了该地区过去~2 ka降水变化历史。SI2的 δ18O记录显示川东北地区在~600 a前出现过一次干旱事件,该事件在SI2的生长发育和碳酸盐沉积中也有显示。在川东北地区这一事件表现为三幕结构。该事件在我国中部地区的一些石笋记录中也有显示,也与历史文献记载一致;但在我国南方地区的古水文记录中没有明显显示。这一事件的成因还有待今后更加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469.
基于淮河蚌埠闸以上地区60个站点1961—2015年气象数据,计算作物水分亏缺指数(Crop Water Deficit Index,CWDI)与相对湿润度指数(Relative Moisture Index,M),以冬小麦干旱作为农业干旱的代表,分析生育期内冬小麦干旱与气象干旱时空特征,并通过游程理论识别30场主要干旱事件的历时、烈度及重现期频率,展开农业干旱与气象干旱关联性研究,结果表明:(1)时间上,冬小麦生育期内农业干旱旱情年占比均高于气象干旱,年际差最多年份均发生在冬前生长期;(2)空间上,全生育期和各个生育期内的冬小麦干旱和气象干旱呈纬向分布,由南至北旱情逐渐加重,冬小麦干旱75%以上中旱占比发生在越冬期至灌浆成熟期,气象干旱仅在越冬期出现;(3)冬小麦干旱相较气象干旱存在延时,且烈度大于气象干旱,平均历时分别为18.8旬和17.3旬,平均烈度分别为12.2和9.9;(4)气象干旱历时达到1.28旬或干旱烈度达到3.35时,便会引发冬小麦干旱,且冬小麦干旱历时、烈度重现期频率大于气象干旱,农业干旱较气象干旱持续周期更长、频率及强度更大,气象干旱加剧农业干旱旱情。  相似文献   
470.
以黄淮海平原为研究区,以WaterGAP用水量模型的灌溉耗水量与取水量数据、scPDSI数据为基础,探讨了黄淮海平原灌溉用水量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干旱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黄淮海平原耗水量约占取水量的1/3,其中河北南部、河南和山东等地区用水量均高于其他地区,耕地集中分布区灌溉用水量明显高于其他地区,2003—2014年灌溉取水量呈增加趋势,约37 mm/月;黄淮海平原气象条件趋于干旱,其中2006—2014年干旱连续多发,scPDSI与灌溉取水量距平值大于0的单元数间具有显著的非线性相关关系(R2=0.60),其中8-12月二者相关关系较为显著;气象干旱是黄淮海平原灌溉用水量增加的重要原因,在气象干旱和农业灌溉的共同影响下,研究区水储量亏损量持续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