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49篇
安全科学   7篇
环保管理   22篇
综合类   147篇
基础理论   25篇
污染及防治   6篇
评价与监测   13篇
社会与环境   24篇
灾害及防治   16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基于全国空气质量监测网数据,分析了2015-2019年汾渭平原11个城市臭氧(O3)污染状况.结果 表明:2015-2019年,汾渭平原11个城市O3平均浓度总体呈升高趋势,年平均升高12.2 μg/m3,其中,2017-2019年均超过二级标准限值(160μg/m3).O3单项污染物的空气质量分指数占空气质量指数的比...  相似文献   
72.
利用合肥、固始辐射站太阳总辐射资料和淮北平原境内6个气象站气象观测资料,基于ngstrm模型推算出淮北平原1959~2015年太阳总辐射。应用线性倾向率和Kriging空间插值法分析地区57 a来太阳总辐射趋势变化及空间分布特征,综合采用累计距平、Mann-Kendall检验以及滑动T检验法以准确判断太阳总辐射突变年份,同时结合Morlet小波进行太阳总辐射的周期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全年与四季,淮北平原太阳总辐射均呈现出北部辐射强,南部弱的分布差异,年太阳总辐射变化范围为 4 600~5 020 MJ·m-2,南北间年辐射平均差值为200~400 MJ·m-2;趋势与突变呈现东西分布差异,淮北平原西部太阳总辐射57 a来的减少趋势明显,均通过0.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夏季辐射减少幅度最大。太阳总辐射的减少突变主要集中在平原西部于1980年前后发生,且突变均至少通过0.0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平原东部辐射变化幅度较小,只有夏季辐射呈显著减少趋势,其他时间段变化不显著,东部代表区域宿州在全年和四季均无突变发生;淮北平原全区存在29 a的第一主周期以及17 a的第二主周期,西部地区以27~30 a的长周期振荡为主,东部地区以9~17 a 中长周期振荡为主,西部周期振荡强度高于东部。总体淮北平原北部地区太阳总辐射资源丰富且稳定。分析表明,日照百分率的下降是导致太阳总辐射减少的主要气象因素,日照百分率还随着风速的降低而减少。 关键词: 太阳总辐射; 趋势系数; 突变点;小波分析;淮北平原  相似文献   
73.
平原感潮河网地区非点源污染监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原感潮河网地区非点源污染严重以及交叉污染等特性,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环境安全问题。由于非点源污染监测资料不完善,相关研究的深度、广度以及监测管理存在不足,确定非点源污染大小、少资料区域污染定量化预测等问题都是亟待解决的难点。以南通平原感潮河网地区为例,对非点源污染中的不确定性及监测方法进行探讨,提出分别针对平原河网圩区和平原河网非圩区的非点源污染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74.
南通平原河网地区典型农田系统地下水硝态氮污染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平原河网地区典型农田系统灌溉施肥带来的地下水环境污染问题,采集南通地区蔬菜地、水稻-小麦轮作地、水稻-油菜轮作地和桑地地下水样品,分析了不同农田种植体系下的地下水污染程度。结果表明,蔬菜、桑地、水稻-油菜轮作、水稻-小麦轮作地地下水的硝态氮(N)平均值分别为12.2,9.53,7.95和6.12 mg/L,与氮肥用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研究区域地下水硝态氮超Ⅲ类标准率(20 mg/L)的为4.8%,表明地下水已部分受到硝态氮污染。  相似文献   
75.
土壤有机质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提高区域有机质空间分布预测精度十分必要.利用黄河流域卫宁平原采集的1 690个土壤表层(0~20 cm)有机质及自然环境、人类活动数据,通过1 348个点采用经典统计学、确定性插值、地统计插值和机器学习的方法分别建立了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预测模型,以342个样点数据为测试集检验分析不同模型预测精度.结果表明,卫宁平原土壤表层ω(SOM)的平均值为14.34 g·kg-1,1 690个采样点土壤有机质变异系数为34.81%,为中等程度变异,呈现出东北部、西南地区含量低,中间黄河左右岸和地势平缓的黄河阶地相对含量高的空间分布趋势.4类方法的预测精度大小为:机器学习法>地统计插值方法>确定性插值方法>经典统计学方法.通过对比,基于改进麻雀搜索算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预测精度最好,改进后的麻雀搜索算法具有更优的收敛精度,避免了陷入局部最优,防止了数据过拟合,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该优化算法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预测精度,在土壤属性预测上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6.
多普勒雷达回波在一次大暴雨中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多部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结合常规探空资料和逐小时的自动站资料,对2007年7月18日发生在河北省东部平原(以下简称冀东平原)的一次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低层中α尺度切变线的南压、东移及"人"字形辐合线是本次降水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降水发生前西南暖湿气流和冀东平原近地层偏东风是"人"字形辐合线形成的直接原因;在不稳定层结存续条件下,急流方向上上游雷达站中尺度低空急流的脉动对下游台站的短时暴雨预报具有一定时效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77.
为研究汾渭平原在中长期PM2.5冬季浓度目标约束条件下的最优控制策略及成本效益,本研究基于2015-2022年PM2.5浓度监测数据,结合国内外PM2.5实际改善历程,利用自下而上的计算方法,提出汾渭平原“十四五”“十五五”PM2.5年均浓度目标;针对冬季污染突出的问题,建立季节贡献率方法,设计差异化的PM2.5冬季浓度目标;并在此基础上结合ABaCAS-OE模型,以冬季PM2.5浓度目标为第一约束条件进行最优控制情景的模拟与费效分析.结果表明:(1)情景3(基于2019年汾渭平原PM2.5年均浓度超标比例的分类情景,该情景中PM2.5年均浓度下降比例以3年为周期计算得到)对PM2.5浓度改善幅度最大,在此情景下,2030年汾渭平原区域PM2.5年均浓度为35μg/m3,较2019年下降35.2%,2032年实现所有城市达标的目标;冬季情景3(基于...  相似文献   
78.
救救草原     
伍天雄 《环境教育》2007,(10):28-28
1969年,我从北京到吉林省镇赉县插队,当时的镇赉地处平原,没有什么工业,基本上是个纯农业县。我所在的五棵树公社则是农业为主牧业为辅的地方。初到五棵树,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有两点:一个是贫穷,一个是自然环境的美。  相似文献   
79.
在黄河三角洲耿井水库周围布设不同边界条件的地下水监测井和土壤监测点,进行为期1年的定点采样和化验,对地下水矿化度和土壤含盐量的监测分析表明,减轻平原水库对环境不利影响的关键是修建防渗与截渗辅助工程,以避免周边土地的盐渍化.  相似文献   
80.
稻田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地区内由作物、动物、微生物和环境因素共同构成的农业生产体系,具有时空动态性,受人工调控性和环境影响很大.由于稻谷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因此稻田生态系统健康程度直接关系着稻谷产出水平和国家粮食安全.开展我国稻田生态系统健康程度的动态监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该研究利用遥感、GIS技术快速获取和分析区域尺度范围内的地表时空信息数据的优势,建立一套能够客观全面地监测评价稻田生态系统运行状态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该方法主要是根据稻田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分别建立作物长势指数(CGI)、稻田环境指数(EI)、病虫害指数(PIDI)三个指数表征这些要素.最后,确定各个指数的权重,建立生态系统健康程度综合指数(EHDCI),客观、全面地反映稻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这里,作物长势指数指示作物长势,通过EVI归一化计算得到.稻田环境指数分为温度指数(TI)和降水指数(PI)分别指代水、热条件对生态系统的胁迫.病虫害指数主要通过官方农业网站发布的病虫害信息确定得到.本文以长江下游平原稻田为例,对孕穗期、抽穗期、黄熟期等水稻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