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51篇 |
免费 | 240篇 |
国内免费 | 440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78篇 |
废物处理 | 48篇 |
环保管理 | 83篇 |
综合类 | 995篇 |
基础理论 | 130篇 |
污染及防治 | 238篇 |
评价与监测 | 38篇 |
社会与环境 | 14篇 |
灾害及防治 | 20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0篇 |
2023年 | 66篇 |
2022年 | 86篇 |
2021年 | 101篇 |
2020年 | 70篇 |
2019年 | 81篇 |
2018年 | 65篇 |
2017年 | 88篇 |
2016年 | 84篇 |
2015年 | 81篇 |
2014年 | 134篇 |
2013年 | 98篇 |
2012年 | 108篇 |
2011年 | 96篇 |
2010年 | 81篇 |
2009年 | 95篇 |
2008年 | 106篇 |
2007年 | 78篇 |
2006年 | 101篇 |
2005年 | 62篇 |
2004年 | 42篇 |
2003年 | 48篇 |
2002年 | 35篇 |
2001年 | 28篇 |
2000年 | 29篇 |
1999年 | 26篇 |
1998年 | 17篇 |
1997年 | 12篇 |
1996年 | 21篇 |
1995年 | 19篇 |
1994年 | 14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12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0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01.
云南粉土的动力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粉土是一种具有特殊工程性质的土,由粉土液化引起的工程震陷造成的危害极大。根据云南粉土的室内共振柱试验,得到了归一化处理后的G/Gm ax~γ/rγ和D~γ曲线,并运用修正后的双曲线模型进行了拟合分析。根据室内振动三轴试验,得出不同固结比和不同固结压力下的土的动强度与振动次数的试验曲线,发现动强度与破坏振次间符合较好的乘幂关系,动强度与固结比之间符合较好的二次抛物线关系;分析不同围压下孔压与破坏振次的试验曲线规律,发现可以用指数函数进行拟合。结果可供该类土的动力特性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302.
粉土用作路堤填料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安徽地区粉土的室内改良试验,从试验的角度对不同的掺灰剂(水泥、石灰)及不同配合比改良后粉土的性质进行分析。研究改良后粉土CBR(承载比)值及无侧限抗压强度与龄期及配合比的关系,并根据室内试验的结果,提供经济合理的方案;通过对改良后粉土CBR值和无侧限抗压强度的比较,认为两者对于判断材料强度具有相关性,由试验结果拟合得到两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303.
应用动力学光度法,在不经分离的条件下,采用比均定中变换同时测定水样中BrO-3与IO-3,优化了试验条件,试验了不同干扰离子对测定的影响.BrO-3与IO-3在0.10 mg/L~3.50 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检出限分别为0.01 mg/L与0.02 mg/L,RSD分别为2.8%与2.0%,回收率为97.2%~104%. 相似文献
304.
为提高分子筛吸附氨氮的能力,采用碱蚀法对4种不同硅铝比ZSM5型分子筛进行脱硅处理,对比了脱硅前后吸附氨氮性能的差异;结合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等分析手段观察了其孔隙与晶体结构、表面形貌的变化,同时借助X射线荧光光谱、傅里叶红外光谱等表征手段分析了其内部元素组成与骨架基团的变化;考察了分子筛脱硅处理对改善其吸附氨氮性能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分子筛经脱硅后氨氮吸附量大幅提高,硅铝比越大吸附氨氮性能改善越显著,其中,硅铝比最小的ZSM5-27型分子筛脱硅后的氨氮平衡吸附量由5.81mg/g上升至10.44mg/g,上升幅度亦达79.7%;碱蚀脱硅处理有效降低了ZSM5型分子筛的硅铝比,分子筛硅铝比越大降低越显著.分子筛脱硅后,其介孔比表面积与比孔容增加、孔径分布变得宽泛;晶体结构仍保持完整、晶粒形态变得更加清晰规整;离子交换容量增加、硅/铝氧四面体结构单元作用增强.碱蚀法对ZSM5型分子筛具有骨架脱硅补铝、疏通孔道等多重作用,脱硅后分子筛活性位点增加、氨离子扩散阻力下降,吸附性能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305.
低DO下AGS-SBR处理低COD/N生活污水长期运行特征及种群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研究在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SBR)中接种好氧颗粒污泥(AGS),构成AGS-SBR系统,研究其在低DO(0.5~1.0mg·L~(-1))条件下,处理低COD/N比(4.0)生活污水同步脱氮除磷的长期稳定运行特性,并解析反应器的主要菌群构成.结果表明,在反应器运行的180d里,AGS-SBR系统表现出了良好且稳定的除污能力,反应器对水体中COD、NH~+_4-N、TN和TP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87.17%、95.21%、77.05%和91.11%.好氧颗粒污泥沉降性能一直很好,污泥始终保持着完整的颗粒外观和密实紧凑的结构,并没有出现明显的颗粒污泥解体的现象.同时,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变形菌门、厚壁菌门、绿菌门、绿弯菌门和拟杆菌门为SBR-AGS反应器中主要优势菌群.Denitratisoma、Planctomycetaceae、Thauera、Comamonas、Nitrosomonas和Nitrospira是反应器中与脱氮有关菌群;Clostridium和Anaerolinea是除磷相关细菌. 相似文献
306.
太原市大气PM_(2.5)中铅同位素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使用ICP-MS测定太原市2009年夏季至2010年春季典型月份中存在于PM2.5上的铅(Pb)及同位素特征,分析了铅的浓度水平、季节变化特征,探讨了铅同位素丰度比特征,并由富集因子法初步解析了铅的来源。结果显示,太原市环境大气中存在于PM2.5上的Pb含量为270.83ng/m3,低于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对颗粒物中铅的年均限值,在国内属中等水平。冬季存在于PM2.5中的Pb浓度水平最高,与取暖燃煤排放有关;扬尘中的Pb富集则对春季的Pb污染有较大贡献。Pb与PM2.5的相关性显示夏季和冬季二者来源一致,皆为燃煤排放;206 Pb/207 Pb与208 Pb/206 Pb的同位素丰度比特征也表明PM2.5中Pb的主要源于燃煤排放,由于冬季煤炭消费量较高,其燃烧排放对PM2.5中Pb的贡献高于其他季节。采样期间PM2.5中Pb的富集因子(20.45)显示,Pb主要源于人为活动的排放;春季的富集因子(10.76)接近10,表明春季时自然源的Pb对PM2.5的贡献较大。 相似文献
307.
不同氮磷比对多年生水生植物生长特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氮、磷等植物生长的环境因子出发,研究了高低氮磷营养水平下,不同氮/磷比例的富营养化水体对聚草(Myriophyllum spicatum)、黄花水龙(Jussiaea stipulacea Ohwi)、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聚草在氮磷比2:1时生物量最大,且生物量在高浓度水平处理明显大于低浓度水平处理(P〈0.01);黄花水龙在氮磷比10:1~20:1时生物量最大,高低浓度水平处理问生物量无显著性差异;喜旱莲子草在较高氮磷比20:l~40:1时生物量最大,高浓度水平处理时生物量显著性高于低浓度水平处理(P〈0.05)。在低浓度水平处理时,氮为黄花水龙和喜旱莲子草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磷为聚草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且喜早莲子草叶绿素增长期较其他处理提前,而黄花水龙的叶绿素变化在高低营养水平下差异不显著。营养盐水平对聚草茎长和生物量的影响较对黄花水龙和喜旱莲子草的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308.
真空便器噪声问题是影响负压排水用户使用体验的重要因素。通过改变真空便器系统的冲水量、气液比、真空度等工作参数,探究了各因素对真空便器产生噪声大小的影响,并据此提出了参数调整建议。结果表明:增加冲水量可降低真空便器的噪声,且冲水量的改变对真空坐便器噪声的影响更显著,冲水量增加1 L可使真空坐便器噪声最大值降低约5 dBA;真空便器噪声随气液比的增大而增大,气液比降低15可使真空便器噪声最大值降低约12 dBA;系统真空度越高,真空便器噪声越大,将系统真空度调低0.03 MPa,可使真空便器噪声最大值降低5~8 dBA;在相同条件下,真空坐便器噪声高于真空蹲便器。建立了便器噪声与冲水量、气液比和真空度的定量关系模型,得出系统真空度为-0.04 MPa、冲水量为1.7 L、气液比为2.5时噪声最小。此时,真空蹲便器噪声最大值降为79.8 dBA,真空坐便器噪声最大值降为81.9 dBA,噪声得到显著降低。本研究可为降低负压排水真空便器的冲水噪声、提升使用体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09.
挥发性脂肪酸(VFAs)是强化生物除磷过程中易于利用的碳源。在影响剩余污泥厌氧发酵的因素中,回流搅拌是影响因素之一。因此,确定最适SRT为10 d后,通过采用控制回流比的方法,研究了剩余污泥在不同回流比条件下厌氧发酵的情况。结果表明:回流比的增大能够促进污泥水解过程中SCOD和STOC的溶出;回流比为300%时VFAs浓度最高,可以达到284.64 mg·L-1,约为不回流情况下(146.82 mg·L-1)的2倍;回流比为300%时产酸率也要大于不回流搅拌和回流比为500%的情况,最高可达到0.58 g·g-1(以VS计),在VFAs中以乙酸和丙酸的含量占主导。 相似文献
310.
郦建国姚宇平刘含笑杨浩锋吴金方小伟 《环境影响评价》2018,(2):9-11
低低温电除尘技术可实现烟尘、SO_3的经济高效协同脱除,以低低温电除尘技术为核心的烟气协同治理技术路线已成为我国超低排放主流技术。对浙江某电厂1000 MW机组低低温电除尘系统开展多污染物深度协同去除研究,结果表明:烟气冷却器投运后,飞灰工况比电阻值降低了4个数量级,总尘浓度减少23.3%,PM_1、PM_(2.5)、PM_(10)浓度分别减少64.8%、48.7%、33.7%,SO_3去除率达87.3%,佐证了低低温电除尘技术的相关规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