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3篇
  免费   143篇
  国内免费   104篇
安全科学   651篇
废物处理   10篇
环保管理   232篇
综合类   975篇
基础理论   71篇
污染及防治   29篇
评价与监测   154篇
社会与环境   94篇
灾害及防治   114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107篇
  2022年   108篇
  2021年   142篇
  2020年   99篇
  2019年   79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79篇
  2016年   106篇
  2015年   109篇
  2014年   252篇
  2013年   98篇
  2012年   121篇
  2011年   122篇
  2010年   83篇
  2009年   97篇
  2008年   118篇
  2007年   104篇
  2006年   78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51.
为弥补传统城市公共安全治理体系的不足,解决治理过程中数据孤岛、数据安全、信任缺失、公众参与不足等问题,从大数据和区块链相结合的视角出发,在分析区块链概念和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探讨区块链与城市公共安全治理在主体、理念、技术、目标上的契合性,进而提出基于区块链的城市公共安全数据治理流程,设计出相应的数据治理技术框架和体系框架...  相似文献   
152.
针对我国某铁路局行车事故多发情况,从事故等级分布、类型分布、原因分布、时间分布、空间分布等多个方面对2005-2014年1 784起铁路行车事故进行综合统计分析,得出了近10年该铁路局行车事故的分布规律.一般D类事故1 008起,占事故总数的85%,是铁路行车事故的绝对主要等级;延误事故1 059起,占事故总数的59.4%,是铁路行车事故的主要类型;设备原因行车事故1 185起,占事故总数的66.42%,是铁路行车事故的绝对主要原因.铁路行车事故在年、月、日、时上的高峰期分别为2006年(293起)、8月(180起)、周五和周天(267 +288起)、14:00-16:00(184起),分别占事故总数的16.4%、10.1%、31.1%、10.3%.车站铁路行车事故978起,占事故总数的54.8%;其中四等站事故最多为345起,占车站事故总数的35.3%,特等站事故次之为187起,占车站事故总数的19.1%.  相似文献   
153.
杜龙飞  田兆君  鲁义  银亚飞 《安全》2018,39(11):50-52
大数据时代下智慧城市智能化、数字化的管理模式相比,传统的公共安全管理模式还有许多地方需要完善。为有效地加以完善,需要从创建"网络式"数据中心,实现信息共享、制定标准性的规章规范,加大社会公众的参与度、完善大数据时代下的政府职能,提高城市应急管理综合能力这三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54.
基于MERIS数据,采用最大叶绿素指数算法,分别建立太湖悬浮物浓度与叶绿素a浓度的估算模型。经误差分析证明,该模型适宜检测悬浮物与叶绿素a质量浓度范围分别为15 g/m3~80 g/m3与10 mg/m3~20 mg/m3的水域,可用于太湖水体悬浮物与叶绿素a的MERIS遥感估算。  相似文献   
155.
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呼伦湖流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干涉雷达技术任务(SRTM)数据处理,运用土壤与水评价工具(SWAT)模型对呼伦湖整个流域的数字高程模型(DEM)进行水文特征提取,分析流域地形分布情况。呼伦湖全流域面积约为25.6万km2,蒙古国部分约为16.3万km2,约占总面积的63.7%。坡度为0~2.0°的地形主要分布在中国境内的呼伦湖南岸和东岸以及贝尔湖周边的平坦草原上,降雨主要被植被截留和土壤吸收,产汇流条件差;而呼伦湖的主要水源、产汇流条件较好的克鲁伦河和乌尔逊河,其产流区大部分位于蒙古国。2国应加强流域综合管理,合理配置水资源,以保证下游入湖的水量来防止呼伦湖的持续萎缩。  相似文献   
156.
上海霾气候数据序列重建及其时空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上海11个气象站点1960~2008年日均相对湿度、能见度以及天气现象资料,重建了上海近50a霾气候数据序列,并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分析了上海霾日数的气候特征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上海霾气候数据序列重建值与报表记录值之间变化形态存在着较好的一致性,重建值较记录值偏高。1960~2008年,上海霾日数以9.7d/10a的线性趋势显著增加,2002年以后霾日数总体上呈减少趋势。上海多年平均霾日数以冬季最多而夏季最少。近50a,上海霾日数呈现出西南部最多-市区较多-东北和东南部最少的空间分布,霾日数的空间变化趋势则表现为西南部增加较多而东部增加较少。1981~2008年,上海霾日数在西部和南部都增加,东部则减少。  相似文献   
157.
本研究采用1995-2010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对我国城镇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增长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该项支出会随着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千人床位数的增加而增加;而老龄负担比和人均实际政府卫生支出的增加,对该项支出在不同时期和地区产生了增减不一的作用;保险设立也增加了我国城镇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研究认为供方诱导是推动医疗支出增长最主要的因素,而老龄化则是未来拉动医疗支出增长的主要因素。因此,提出建议:规范政府支出的流向、改变对供方的激励机制、开放并有序管理医疗市场,提高保险组织者的管理能力来遏制医疗费用的过快上涨,以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到来。  相似文献   
158.
中国建设用地扩张的变化路径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耕地库兹涅兹曲线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建设用地库兹涅兹曲线假说,并选用1999-2008年期间30个省级区域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我国建设用地库兹涅兹曲线的存在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全国范围内,建设用地扩张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单调递增的关系,本文所构想的建设用地库兹涅兹曲线假说没有能够得到我国经验数据的支持;无论是否将相关变量纳入到回归模型之中,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目前都处于建设用地持续扩张的阶段,这将为经济发展和农用地(特别是耕地)保护的权衡带来两难选择,而西部地区具体情况的识别则有待后续的深入研究;耕地资源禀赋、土地财政、土地违法及土地市场发育等相关变量对建设用地扩张发挥着不同程度和不同作用方向的影响。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本文认为我国急需改变现阶段严重依赖自然资源投入,特别是土地要素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以缓和"吃饭"与"建设"之间的尖锐矛盾。  相似文献   
159.
我国劳动力流动伴随着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差异呈现出特殊的流动特征和趋势: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劳动力流向东南沿海。本文利用我国31个省份1997-2009年的人口总抚养负担系数、从业人员比重以及地区生产总值数据,构建省际面板数据模型,分析总人口中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口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分别对东部12省、中部9省以及西部10省的人口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人口抚养负担的下降对1997-2009年各地区经济增长均表现出促进作用,但中部地区人口弹性最大、东部次之、西部地区人口弹性最小。分析其原因在于: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使得各地区在吸引劳动力和有效利用劳动力方面差异扩大,反之落后。区域劳动力的大量流出减弱了抚养负担下降对本地的经济促进作用。本文提出,未来将更多的人力资本和教育资源投向西部,是引导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促使经济均衡增长、产业顺利转移、解决结构性失业等问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0.
基于遥感数据的区域洪涝风险评估改进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灾害风险评估是最简单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之一。以松花江流域为研究区域,提出了一种基于遥感实时监测数据和历史洪涝灾害数据的洪涝风险评估改进模型。选取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的降雨数据、NASA的SRTM90mDEM地形数据、河网数据以及对2007年全国统计年鉴进行空间化所得的人口和GDP数据作为因子,应用层次分析法计算了各因子的权重,基于洪涝灾害形成机制计算了初始的松花江洪涝风险指数。在此基础上,获取历史洪涝灾情频次数据和HJ-1实时遥感影像提取的水体淹没范围数据,利用地图代数法来对初始的风险指数进行改进。考虑历史洪涝风险的规律性和风险评测时的具体水体范围信息,使得所得结果能够反映松花江流域洪涝灾害的综合风险,具有一定的现势性,为防灾减灾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