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602篇 |
免费 | 25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188篇 |
废物处理 | 17篇 |
环保管理 | 903篇 |
综合类 | 1313篇 |
基础理论 | 46篇 |
污染及防治 | 18篇 |
评价与监测 | 5篇 |
社会与环境 | 68篇 |
灾害及防治 | 7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5篇 |
2023年 | 51篇 |
2022年 | 67篇 |
2021年 | 96篇 |
2020年 | 85篇 |
2019年 | 38篇 |
2018年 | 32篇 |
2017年 | 36篇 |
2016年 | 63篇 |
2015年 | 80篇 |
2014年 | 624篇 |
2013年 | 311篇 |
2012年 | 457篇 |
2011年 | 401篇 |
2010年 | 266篇 |
2009年 | 293篇 |
2008年 | 311篇 |
2007年 | 273篇 |
2006年 | 223篇 |
2005年 | 257篇 |
2004年 | 148篇 |
2003年 | 155篇 |
2002年 | 96篇 |
2001年 | 51篇 |
2000年 | 32篇 |
1999年 | 19篇 |
1998年 | 31篇 |
1997年 | 31篇 |
1996年 | 38篇 |
1995年 | 37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3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6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41.
产业安全文化建设途径探讨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陈伟炯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1,11(6):1-5
对国际海运安全文化建设及其得失进行了全面阐述和深入剖析 ,据此提出了建设我国产业安全文化的宏观途径。指出强制性推行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是安全文化建设的关键 ,宣传教育应贯穿安全文化建设的全过程 ,两者须同步进行。强调安全文化建设必须系统和有效 ,真正使人们普遍认同安全是一种生活方式而非额外负担 相似文献
242.
243.
安全文化本身是一个开放性的巨系统 ,它的建设就是一项巨系统工程。本文就安全文化基础工程建设、安全文化实施工程建设和安全文化教育工程建设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从而说明一个道理 ,安全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 ,要使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安全思维、安全行为及道德规范、安全人生观等走进千家万户公众皆知 ,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奋斗 ,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244.
患不在大 ,防范就行 ;险不在多 ,谨慎则灵。斯是工场 ,惟我驰骋。操作不违章 ,穿戴按规定 ,抽烟去定点 ,安全铭刻心。可以平安归 ,妻儿笑 ,无哭声之乱耳 ,无伤残之苦衷。安全效益增 ,厂兴我亦荣。心里云 ,乐在其中。“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 ,星如雨”。文坛大师辛弃疾的千古名句 ,再现了花炮(烟花爆竹)菁华荟萃、灿若星辰的美景。然而 ,近些年来 ,各地频频响起的惊天巨爆 ,几乎把这一产业推向崩溃边缘。不少花炮企业伴着炸声折戟沉沙。但是 ,作为全球最大花炮产业基地的湖南省浏阳市 ,2000年未发生一起重特大花炮事故。一般事故、经… 相似文献
245.
我国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安全生产方面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可持续发展与安全文化建设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安全文化发展概况安全文化概念是在1984年被引入我国核工业领域。1991年春,西南交通大学曹琦教授在四川劳动保护学术讨论会上,首次提出企业安全文化概念。1993年,我国的一些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246.
247.
徐学哲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3):94
新校区建设项目位于北戴河205国道北侧,北临秦津高铁,西距北戴河火车站2km,东距海滨快速路1.5km。设计中将北戴河文化、场地内新河整治及环保理念与学科特色相结合,采用"清洗地球"这一充满使命感的主题,把河水象征为母亲,半两岸的核心建筑通过连廊紧密连为一个圆形,隐喻为地球,像个婴儿静静地躺在母亲怀里,告诫我们地球需要呵护。 相似文献
248.
在文化旅游领域,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与互动发展已成为新的趋势,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为题,联系产业分工理论、产业组织理论、战略管理理论等,结合文化及旅游产业自身的特征,对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因、融合机制和融合背景下如何进行政府规制改革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49.
250.
环境类群体性事件的兴起标志着中国"环境政治"的登场,同时也表明原有的环境政治治理模式的式微。原有模式以管制型政治文化资源与制度技术为主要特征,无法适应现实挑战。单纯的"压力政治"和"民粹政治"不是真正的民主政治,民意需要置于一个公共理性的制度结构中加以权衡。环境信息公开在此类事件的进展中已经获得了某种理解与运用,但其完整的治理逻辑尚未成为共识。环境信息公开,是中国环境政治治理乃至于整体性的现代政治转型的起点步骤和有效动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