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73篇
  免费   296篇
  国内免费   592篇
安全科学   962篇
废物处理   62篇
环保管理   223篇
综合类   1651篇
基础理论   255篇
污染及防治   275篇
评价与监测   148篇
社会与环境   59篇
灾害及防治   226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106篇
  2022年   126篇
  2021年   161篇
  2020年   131篇
  2019年   124篇
  2018年   86篇
  2017年   102篇
  2016年   121篇
  2015年   145篇
  2014年   312篇
  2013年   178篇
  2012年   211篇
  2011年   225篇
  2010年   171篇
  2009年   169篇
  2008年   259篇
  2007年   231篇
  2006年   226篇
  2005年   155篇
  2004年   111篇
  2003年   75篇
  2002年   72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61.
李世本  朱芳 《环境科技》1995,8(4):23-26
应用《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中的“时间数列预测法”,以盐城市市区地表水高锰酸盐指数1983-1993年计11个年度的监测数据为统计资料,预测《八五》末期,1995年市区地表水高锰酸盐指数年平均值,阐明预测方法和效果。  相似文献   
62.
根据吸光度比值一导数光谱法兼具导数光谱法可消除低频背景干扰,以及MLRA法光谱分辨能力强的特点,研究了用该方法测定苯酚和间苯二酚二元混合物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吸光度比值一导数光谱法对模拟样品的测定分析达到了检测要求;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精密度与准确度,用于吸收峰严重重叠的二元混合物时,毋须对干扰组分分离而可直接测定,方法简便快速,利于推广。  相似文献   
63.
分别以引入硫酸铁和聚合硫酸铁的方式合成聚合硫酸硅铁(PFSS和PFS-PS),采用Fe-Ferron和β-Siciloeomobdate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两种絮凝剂中硅铁的形态分布,考察Fe/Si摩尔比、碱化度及熟化时间对硅铁形态分布的影响,为聚硅铁絮凝剂研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4.
本文首先通过理论分析,认为桩土应力比、桩土荷载分担比等是反映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工作性状的重要参数。然后通过现场试验,研究桩土应力比、桩土荷载分担比随荷载变化的规律。结果认为:随着荷载增加,桩土应力比逐渐减小,当比值达到某一特征值后,不再发生明显变化;桩土应力比、桩土荷载分担比不为常数,其变化是桩土变形协调的结果。最后得出有一定参考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65.
针对镀铬车间废水,采用活性炭吸附处理法对Cr6 和Cr3 的去除效果进行了系统的试验.通过微型反应柱集成装置对穿透时间、吸附容量及活性炭再生方法进行了研究,动态试验表明该装置能有效地处理含铬废水.  相似文献   
66.
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铬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酸性溶液中以二苯碳酰二肼为显色剂测量总铬,高锰酸钾作氧化剂,过量的高锰酸钾需用亚硝酸钠还原,分析过程较为烦琐.过硫酸铵是无色晶体,在氧化三价铬时不产生颜色,因此,不会干扰本底.另外,在酸性条件下对三价铬的氧化速度很快,在室温短时间内就能完成.剩余的过硫酸铵在酸性溶液中通过加热煮沸很快分解为硫酸铵,亦不干扰显色反应.用过硫酸铵代替高锰酸钾作为氧化剂测定水中总铬,测定快速、简便.精密度、准确度与高锰酸钾氧化法一致.  相似文献   
67.
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摸拟中试试验 ,研究了气体停留时间 τ,绝热饱和温差 ΔT,钙硫摩尔比 Ca/S,床内颗粒物浓度 Gs 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68.
根据大武口发电厂3号炉飞灰比电阻高的特点,对电除尘器进行了改造,使除尘效率由原来的97.3%提高到99.5%。  相似文献   
69.
70.
对北京市8个系统的143个工种(岗位)2915人进行了劳动强度分级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体力劳动强度Ⅰ级的工种(岗位)占38.46%;Ⅱ级的工种(岗位)占35.66%;Ⅲ级的工种(岗位)占21.68%;Ⅳ级的工种(岗位)占4.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