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4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34篇
安全科学   81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18篇
综合类   328篇
基础理论   3篇
污染及防治   19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8篇
灾害及防治   7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531.
本文估算了阜山金矿区成岩成矿期构造差应力值 ,获得近 2km2 内主压应力和差异应力的空间分布规律 ,结果表明矿体部位往往对应于应力应变强烈变化区段 ,而并非极高值或极低值处。通过应变测量和磁组构分析 ,得到阜山金矿成岩期和成矿期构造应变场特征 ,指出阜山金矿构造应力场在成矿期经历了由NW向挤压转为NE向挤压转化的特征 ,这次转化对该区成矿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32.
在对西秦岭重点地区地质建造、结构构造等研究基础上 ,结合前人工作成果 ,对西秦岭造山带地质结构、构造演化及成矿作用等提出了新的认识 ,包括 :1,首次对前人在西秦岭北带厘定的晚泥盆世磨拉石地层 -大草滩群 (D3dc)进行分解 ,认为它是晚泥盆世滨浅海相砂岩、粉砂岩及碳酸盐岩在不同地段分别逆冲到二叠系、侏罗系及白垩系之上所形成的岩片叠置体系。并根据构造解析的原则 ,结合区域地层结构 ,将西秦岭北带构造 -地层体划分为三个单元 ,即上古生界 -中生界表构造层次准原地系统、古生界浅构造层次推覆岩片及元古界中深构造层次推覆岩片 ,它们相互叠置而成的西秦岭北带的岩片堆垛体系 ;2 ,对西秦岭西成矿田的研究表明 ,西成矿田的容矿地层不仅包括泥盆系 ,而且还包括元古宇 ,其中最大的矿床 -厂坝 -李家沟超大型铅锌矿床产于元古宇而不是泥盆系 ,西成矿田是后生热液矿床而不是海底喷流沉积矿床 ,它的形成完全受元古宇构造岩片由西向东的逆冲 -推覆及其所造成一系列构造效应所控制 ;3 ,西秦岭南带勉略构造带为一构造走滑体系 ,产于勉略带的蛇绿岩与产于勉略宁地块内部的蛇绿岩是同一时期、同一构造背景的产物 ,为中新元古代板快构造演化的记录 ,在南秦岭 ,不存在可靠的晚古生代蛇绿岩  相似文献   
533.
氧化沟不同曝气模式对氮磷去除性能的优化与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轮流搅拌-曝气SBR系统模拟氧化沟的运行方式,探讨分点曝气和分段曝气对氮磷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在供气量相同的条件下,分点曝气系统溶氧效率高,一个循环的好氧区比分段曝气系统长,但是分段曝气溶解氧(DO)的有效利用率(用于除氮除磷)高,二者硝化能力相当,氨氮(NH4+-N)去除率分别为96.68%和97.03%,硝化菌活性(以NH4+-N/MLVSS计)分别为4.65和4.66 mg.(g.h)-1.在缺氧区和好氧区比例皆为1时,分点曝气在2、4、7个分区时总氮(TN)去除率分别为60.14%、47.93%和33.7%;总磷(TP)去除率分别为28.96%、23.75%和24.31%,即分区越少,对TN和TP的去除皆有利,但是更利于TN的去除;而分段曝气只有1个分区,其TN和TP的去除率分别为64.21%和49.09%,分段曝气对氮磷的去除效果优于分点曝气,但对提高TP的去除率更有利.对于分段曝气,在满足硝化效果的前提下,增大缺氧区与好氧区的比例,氮磷的去除效率增加.当缺氧区与好氧区的比例由1∶1增大至1.8∶1,其TN和TP的去除率分别提高到73.94%和54.18%.继续增加缺氧区的比例,将影响硝化和运行的稳定,从而影响氮磷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534.
新疆库鲁克塔格新元古代花岗岩年龄和地球化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了新疆塔里木北缘库鲁克塔格地区新元古代孤山岩体(或太阳岛岩体)的岩石学、锆石U-Pb年龄及地球化学组成。研究表明:该岩体主要由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及正长花岗岩组成,结晶的时间为795 Ma。其地球化学特征表现为富Na、LREE、LILE及亏损HREE、HFSE,因此具有高的(La/Yb)N及Sr/Y比值,与现代的艾达克岩相似。然而该岩体具有低的Nd初始值及太古代的Nd模式年龄,因此推测其岩浆来自太古代基性下地壳的重熔。鉴于在库鲁克塔格地区发育有800 Ma左右的蛇绿岩,因此我们推测该岩体是碰撞造山引起的加厚的下地壳重熔的结果,代表了塔里木地块前寒武纪基底的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535.
基于高分辨率卫星影像的建筑物轮廓矢量化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包含着地表目标丰富的形状结构和纹理信息 ,使其成为城市研究的重要数据源。建筑物作为城市区域的主体单元 ,其轮廓的矢量信息在城市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二值点阵图的矢量化是图像处理的一个重要课题 ,现有的矢量化方法在提取建筑物轮廓信息时都存在局限性。本文针对矩形建筑物的轮廓矢量化提取技术 ,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角点识别和定位的矢量化方法。该方法自动提取建筑物二值图上的轮廓点 ,而后进行以基础点为划分点列组合依据的处理 ,再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分段线性拟合 ,其中关键步骤就是如何准确识别参与拟合的轮廓点群。实验结果证明用该方法提取矩形建筑物轮廓具有运算速度快、效率高、精度满足实际应用需要等优点 ,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36.
本文在对西昆仑山广布的岩浆岩尤其是花岗岩研究取得的成果基础上 ,结合区域构造、沉积建造等其它地质特征 ,再造了西昆仑山地质构造发展历程 ,进而研究了区内成矿堆积环境及其矿床地质特征。结果表明 ,西昆仑山经历了复杂的地质构造演化 ,是一条由北而南分别由加里东造山带、华力西造山带和燕山早期造山带组成的复合型造山带。区内存在以下 5种主要成矿堆积环境 :洋脊 (蛇绿岩 )成矿堆积环境 (塞浦路斯型含铜黄铁矿矿床 ,豆荚状铬、镍矿床 ) ,被动陆缘成矿堆积环境 (MVT铅锌矿床 ,Sedex型铅铜矿床 ) ,火山弧成矿堆积环境 (斑岩型铜矿床 ,黑矿型铜锌铅矿床 ,矽卡岩型铜铅锌多金属矿床 ) ,弧后盆地成矿堆积环境 (海底火山喷发沉积型铁铜金矿床 ,气液充填型铜金铁矿床 )和同碰撞成矿堆积环境 (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 ,伟晶岩型多金属银矿床 )  相似文献   
537.
2021 年 11 月 17 日江苏盐城近海区域发生 MS5.3 地震,该地震的发震机制及其原因引起地球科学家的广泛关注,为分析地震发生的原因,本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区域应力场的精确确定是必要的。本研究综合多种机构的震源机制解数据确定了可信的震源机制中心解。为保证震源区域应力场求解的精度,本文搜集了地震周围 2016 年以前的历史震源机制解数据,并利用地震观测报告,得到 22 个 2016 年之后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使用结合后的震源机制解数据求解了江苏盐城海域 MS5.3 地震周围的应力场。最终结果为:江苏盐城海域 MS5.3 地震的震源机制中心解节面 I 走向 104.95°,倾角 70.91°,滑动角 26.45°,节面 II 走向 5.70°,倾角 65.11°,滑动角 158.86°;研究区域的主压应力呈 ENE‐WSW 向分布,主张应力呈 NWN‐SES 向分布。将应力场投影到震源机制中心解节面上,发现两个节面均处于相对剪应力很高的水平,说明此次地震是在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发生在剪应力最大释放节面上的地震,是应力积累后的一次正常释放,周边再次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减小。考虑到应力场投影到节面 II 的相对剪切应力较节面 I大,并且节面 II与苏北—滨海断裂走向更为接近,确定节面 II为本次地震的发震断层面。  相似文献   
538.
为了科学评价瓦斯隧道穿越构造煤层施工的风险程度,从而为瓦斯隧道的施工安全与成本控制提供决策判据,以某在建公路瓦斯隧道为工程依托开展了风险评价研究。首先,根据隧道的地质特征与施工情况进行了风险因素辨识,构建了瓦斯隧道穿越构造煤层施工的安全评价体系;其次,采用层次分析法构造判断矩阵并通过专家打分的方法对安全评价体系中的各级指标进行权重赋值;最后,采用三级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了风险定量计算。结果表明:瓦斯隧道穿越构造煤层施工过程中潜在9种固有风险因素和11种施工风险因素;施工因素对瓦斯隧道施工风险的影响权重为0.763 2,而固有因素的影响权重为0.236 8;三级模糊综合评价的计算结果显示该依托工程进行揭煤施工时发生事故的风险概率为61,对应为一般风险。评价结果成功应用于依托工程安全快速穿越构造煤层施工,表明所构建的安全评价体系与风险评价方法具有可靠性,可为同类型的瓦斯隧道施工风险评价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539.
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川藏交通廊道将面临极其复杂的工程环境,全线复杂结构桥梁、超长深埋隧道众多、 长大坡道客货共线运行,使其安全高效建设和长期稳定运营面临巨大挑战。首先阐释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形地貌、 气候环境、新构造活动以及自然灾害等方面的特征与规律;深入分析高原东南缘独特自然地理对川藏交通廊道提出的挑战及应对策略;最后提出如何改进和强化轨道结构来应对面临的挑战。研究结果表明:①沿线区域大地貌格局以高山峡谷为主体,具山高、坡陡、谷深的险峻地形和极致地貌景观;②沿线各地具有气候垂直分带明显和区域差异大等特点,灾害性天气如雷暴、冰雹、大风、大雪及暴雨频现;③沿线行经青藏高原周缘挤压转换造山带以及向东和南东方向“逃逸”的侧向挤出地体群,区域断裂构造极为发育,断裂活动性强,具有强构造应力和高地热;④ 沿线区域为高灾害风险区,尤以强震、地震滑坡、高位远程滑坡、冰湖溃决以及大型滑坡堵江事件等致灾因子危险性高;⑤建议采取增加钢轨重量和采用合金轨、强化无缝线路结构稳定性以及轮轨系统动力学性能合理匹配等措施改进和强化现行轨道结构。  相似文献   
540.
新生代印度-欧亚板块碰撞的远程效应是理解中亚构造格局变化的主要机制。随着其远程效应的北移,位于中亚腹地的准噶尔盆地在周边山脉抬升的影响下,南北缘发生构造活动。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将盆地新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概括如下:古新世,因基底断裂复活,盆地北部开始发生逆冲推覆活动;渐新世末期,博格达山脉恢复隆升,古牧地背斜发生构造变形;中新世以来,盆地南缘逐渐形成了三排构造带;上新世末期—更新世以来,北部基底断裂活动,南缘西段和东段分别形成浅层背斜和断裂。目前,由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远程效应的传播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因此需要更多的地质证据来证实它在不同阶段的传播方式以及使盆地发生构造变形的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