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9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200篇
安全科学   86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224篇
综合类   1080篇
基础理论   389篇
污染及防治   50篇
评价与监测   47篇
社会与环境   154篇
灾害及防治   87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57篇
  2022年   90篇
  2021年   95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59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66篇
  2014年   128篇
  2013年   86篇
  2012年   91篇
  2011年   112篇
  2010年   109篇
  2009年   113篇
  2008年   129篇
  2007年   101篇
  2006年   79篇
  2005年   78篇
  2004年   76篇
  2003年   85篇
  2002年   77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21.
三峡库区森林植被恢复与可持续经营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系统的野外调查数据和历史资料分析结果表明,三峡库区森林植被在空间上发展不均匀,无明显垂直分带,且分布分散,人为干扰严重。目前,在70多个植被类型中,森林类型占25个,江岸两侧海拔800 m以下地区森林已经很少。森林类型中,马尾松、柏木林的分布面积最大,并在许多疏林中成为主要树种,主要是飞播或人工种植。库区大于25°的坡耕地占耕地面积的17.5%。库区薪炭林仅能满足农村用能总需求量的10.78%。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对森林的不合理砍伐导致脆弱的土壤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的严重退化、生产力下降和严重的水土流失。库区土壤年侵蚀量达到2.9亿t。三峡工程建设和移民安置对库区森林生态系统的压力和影响将是长期的。调查结果同时表明,库区植物生物多样性丰富,植物种类在5 032种以上,而且乡土树种多。分析认为,只要抓住三峡工程建设的契机,紧密结合国家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充分利用良好的生物学基础,科学地封山育林,分带逐步恢复,同时,因地制宜,退耕还林,发展森林能源,建设多目标复合和多种模式并存的林业经营体系,发展经济,就能从根本上改善森林经营环境,实现森林恢复,形成合理布局的水库森林防护系统,促进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2.
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是表征土壤碳库变化的一个重要量化指标,能够反映土壤的碳库变化和碳库质量。选取庐山8种森林植被类型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有机碳库特征及碳库管理指数进行系统研究。结论表明:(1)土壤有机碳(SOC)主要分布于0~20 cm土层中,随着土层深度增加,不同森林植被类型下SOC含量急剧下降;在0~60 cm土层中,不同森林植被类型下SOC含量的平均值排序为:马尾松林常绿阔叶林灌丛针阔混交林常绿-落叶混交林黄山松林落叶阔叶林竹林。(2)不同森林植被类型下活性有机碳(ASOC)含量为0.24~0.57 g·kg–1,总有机碳(TOC)含量为9.72~14.74 g·kg–1,土壤碳库指数(CPI)为1.63~2.48,碳库活度(A)为0.019~0.062,碳库活度指数(AI)为0.388~1.265。不同森林植被类型下ASOC含量排序:落叶阔叶林黄山松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灌丛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竹林马尾松林;不同森林植被类型下ASOC/TOC(%)排序:落叶阔叶林黄山松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竹林灌丛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马尾松林;不同森林植被类型下CPMI排序为:落叶阔叶林黄山松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灌丛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竹林马尾松林。  相似文献   
123.
川南山地林分变化对土壤物理性质和抗蚀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川南天然林(TRL)及其转变成的毛竹林(MZL)、檫木林(CML)、柳杉林(LSL)、杉木林(SML)和水杉林(SSL)为对象,研究不同林分土壤物理性质和抗蚀性差异,以主成分分析法(ZCFM)和隶属函数法(LSHM)分别计算的土壤抗蚀性综合值Ⅰ(KSX-Ⅰ)和Ⅱ(KSX-Ⅱ)评价林分变化对土壤抗蚀性的影响,探索简便易行的土壤抗蚀性综合评价方法。结果表明,天然林转变为人工林后土壤物理性质和抗蚀性变差,呈现出有机质和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水稳性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团聚度、孔隙度及物理稳定性指数降低,而结构体破坏率、不稳定团粒指数、容重、分散率及侵蚀系数增加。各林分土壤KSX-Ⅰ和KSX-Ⅱ均呈现出TRLCMLSSLLSLMZLSML的规律变化。土壤抗蚀性指标间相关性均达到显著(p0.05)水平;土壤KSX-Ⅰ和KSX-Ⅱ之间呈显著相关关系(p0.05),且两者均与各抗蚀性指标间呈显著相关(p0.05)。说明天然林植被变化后会使土壤抗蚀性降低,影响原有植被水土保持功能,应该加强天然林及其生态功能保护;ZCFM和LSHM均可作为计算土壤抗蚀性综合值的有效方法,但考虑到计算过程的难易度,后者更简便易行。结果为土壤抗蚀性综合评价新方法的建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4.
庐山不同森林植被类型土壤特性及其健康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因子,评价森林土壤健康状况对森林健康的维护经营以及森林系统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意义。在系统调查和分析庐山8种森林植被类型土壤特性的基础上,评价指标分别从物种多样性以及不同的森林土壤特性中进行筛选,包括物种多样性系数、枯落物层厚度、腐殖质层厚度、土层厚度、容重、粘粒含量、有机质、p H值、阳离子交换量、全氮、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磷酸酶活性等指标,基于SPSS19.0软件对所获得数据进行差异性检验和相关分析,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应用合适的土壤健康评分函数,将测得的指标值转换为对应指标的分值,最后通过加权综合法,计算其土壤健康指数,并对不同森林植被类型土壤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8种森林植被类型下最终的土壤健康指数大小排序为:针阔混交林(0.78)常-落混交林(0.72)灌丛(0.69)常绿阔叶林(0.67)落叶阔叶林(0.64)竹林(0.59)马尾松林(0.53)黄山松林(0.46)。  相似文献   
125.
《油气田环境保护》2009,19(4):24-24
“以生态修复为使命”的贸易发展方式,是指把改善环境、恢复生态作为我国贸易发展的一种新使命和新任务,建设一个与科学发展观相一致的新贸易体系。这个体系包含3个内涵:一是控制和减少资源和环境消耗型产品在出口总量中的比重,缓解我国环境压力;二是增加进口能替代我国环境消耗的产品,实现环境输入;三是通过调整进出口结构,从绿色产品贸易、环境友好型技术贸易和其他有利于环境的贸易活动中赚取经济利益。这三者是依次优先的关系,即当务之急是减少环境消耗型产品出口,其次是实行环境输入,最后是绿色贸易。  相似文献   
126.
文章在阐述三江源区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及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原因的基础上,依三江源区自然环境特点,对三江源区生态环境恢复的技术措施与方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认为人工生态环境恢复重点是复坑平整及选用合理的植被种类。  相似文献   
127.
公路、铁路、油气管线等是造成青藏高原脆弱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线性工程。笔者通过对青藏高原东北部河盆区线性工程引发环境地质问题进行分析,指出了地质环境生态环境治理恢复的工程措施及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8.
通过对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植被的现状调查和对存在问题的分析,结合生态示范区建设指标体系,提出提高该区植被覆盖率及改善生态环境的设想。  相似文献   
129.
利用MODIS数据建立近7年和静县NDVI时间序列,通过采用均值法、最大合成法和一元线性回归法,分析了该区不同植被类型年内变化、年际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和静县植被季相变化明显,不同植被类型变化幅度差异显著;近7年大部分地区植被存在退化趋势,局部区域植被有所改善;不同植被类型退化程度从大到小为荒漠草原>荒漠植被>草原>高山垫状植被>高寒草原>草甸 沼泽>落叶阔叶林>耕地;平原区植被NDVI的变化主要受人为活动的影响.山区植被NDVI除受季节性放牧影响外,更多的受气候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0.
农村劳动力资源是构成农户承灾体恢复力的重要因素.一般认为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可以提高农户家庭的经济水平,进而提升农户的旱灾恢复力.通过对河北省邢台县的实地调查研究发现,劳动力外出务工与农户承灾体恢复力间存在着微妙的关系.研究表明,户主外出务工模式不仅在农业生产的灾后恢复上,而且在农户家庭经济的恢复上均有积极的意义.对于子女外出务工家庭而言,子女不愿意再从事农业生产,并且子女的务工收入对家庭的贡献十分有限,即子女外出务工对家庭旱灾恢复力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