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15篇
  免费   240篇
  国内免费   579篇
安全科学   499篇
废物处理   44篇
环保管理   101篇
综合类   1583篇
基础理论   261篇
污染及防治   150篇
评价与监测   94篇
社会与环境   51篇
灾害及防治   51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84篇
  2022年   102篇
  2021年   121篇
  2020年   94篇
  2019年   119篇
  2018年   89篇
  2017年   96篇
  2016年   100篇
  2015年   141篇
  2014年   169篇
  2013年   119篇
  2012年   121篇
  2011年   132篇
  2010年   111篇
  2009年   106篇
  2008年   142篇
  2007年   110篇
  2006年   91篇
  2005年   102篇
  2004年   73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65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46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三氯硅烷储罐泄漏中毒事故后果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重气云扩散模型,对三氯硅烷储罐泄漏中毒事故后果进行定量模拟分析,根据三氯硅烷LC50值确定中毒死亡范围为50.2 m,并运用ε准则对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932.
苯并噁嗪树脂基复合材料湿热老化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苯并噁嗪树脂及苯并噁嗪树脂基复合材料的湿热老化性能。采用RTM工艺,制备了苯并噁嗪树脂浇铸体、碳纤维和玻璃纤维增强增强苯并噁嗪树脂基复合材料,采用DSC,DMA,TGA等表征了苯并噁嗪树脂及苯并噁嗪树脂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常温干态热性能,分别测试了70℃和120℃的湿热老化性能。结果表明:苯并噁嗪树脂浇铸体、碳纤维和玻璃纤维增强苯并噁嗪树脂基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常温干态力学性能。70℃时,部分性能保持率在70%以上;120℃时,部分性能保持率在50%以上。苯并噁嗪树脂及苯并噁嗪树脂基复合材料表现出优异的抗湿热老化性能。  相似文献   
933.
正渗透膜分离技术及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渗透是一种仅依靠渗透压驱动的分离过程,基于渗透现象发展起来的正渗透膜分离技术,目前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研究。文章综述了正渗透膜分离过程的基本原理、影响因素以及国际上的应用研究现状,并展望了未来该领域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34.
采集了商丘市包河6个位点的表层沉积物,用色谱-质谱对正构烷烃进行了分析,利用正构烷烃碳数分布特征和CPI指标等,对该市区的正构烷烃来源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正构烷烃碳数分布范围多数在nC13-nC31之间,分布类型只有一种,即高分子碳范围,碳优势指数为nC29,1相似文献   
935.
硝氮胁迫对不同沉水植物生理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沉水植物是水生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对调控生态系统能量的循环和传递,维持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为了解硝态氮浓度对不同种类沉水植物生理生长的综合影响,实验采用6种浓度的硝态氮对苦草和黑藻进行胁迫处理,在实验开始后的6、24h测定植株抗氧化物酶(SOD、POD、CAT)的活性;并于实验处理7d后考察植株的叶绿素含量和各项生长指标。结果表明,缺氮条件下苦草和黑藻的SOD、POD反应强烈,40mg/L下苦草和黑藻的SOD、CAT酶活性几乎无变化;从处理时间上看,苦草总体表现为各浓度处理的SOD、CAT随胁迫时间增加活性上升,POD活性下降;黑藻生理活性表现则相反。胁迫处理7d后,苦草5mg/L处理下生物量积累最大,1~20mg/L内黑藻生物量积累没有差异,苦草的叶绿素、鲜重增量生长指标总体远低于黑藻。研究表明,10mg/L是苦草能够耐受的最高硝态氮浓度.黑藻在1~20mg/L内均能较好生长;黑藻较苦草对硝态氮胁迫具有更大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936.
2008年4月在上海城区(徐家汇)和浙江临安大气污染本底站2个地区同步采集PM2.5样品,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EDS)和同步辐射相关技术对两地PM2.5的微观形貌、化学元素组成及来源,以及重金属元素Zn的价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徐家汇、临安的PM2.5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31.6±65.2),(83.5±22.9)μg/m3.徐家汇地区PM2.5主要由烟尘、飞灰、矿物质等组成;临安地区PM2.5中主要为不规则形貌颗粒物.上海城区PM2.5中重金属元素的浓度明显高于临安地区样品.同步辐射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谱的结果显示,两地PM2.5中的Zn元素都以ZnSO4为主要存在形式.富集因子法分析19种元素中,除K、Ca外,其他元素在PM2.5中富集程度上海均高于临安地区.  相似文献   
937.
以MnOx/TiO2作为催化剂的低温SCR反应过程中还原剂NH3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在以MnOx/TiO2作为催化剂的低温SCR反应过程中,还原剂NH3所起的作用.当系统中NH3浓度较低时,增加气相中NH3的浓度可以大幅度提高NO的去除率.但当系统中NH3浓度较高时,NO去除率基本不随NH3浓度变化而变化.并且瞬态研究中,NH3对NO去除率的影响较为复杂.为了探明NH3在SCR反应中的作用,用原位傅立叶红外检测了各个反应历程中NH3在催化剂表面形成的基团变化及其活性特征.结果表明,在SCR反应过程中,在催化剂表面形成的配位态的NH3是参与反应的主要物质.并且在催化剂表面,此种NH3会与NO生成的硝酸盐形成竞争吸附,当催化剂活性点首先被硝酸盐占领时,将会影响配位态NH3的生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NO的转化率.  相似文献   
938.
研究了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沉积物总氮、可交换态氮与固定态铵的赋存特征结果表明:①14个沉积物的总氮(TN)含量为768.5~5190 6 mg·kg-1之间,以月湖沉积物TN含量最高,是其它各湖泊沉积物TN含量的2~7倍;可交换态氮(EN)含量为150.92~341.98mg·kg-1,占TN的6.29%~19.64%;固定态铵(F-NH4)含量变化在186 5~462.5mg·kg-1,占TN的8.40%~35.02%.②EN以NH 4-N为主,NO-3-N其次,NO-2-N最低,分别占EN的74.61%~85.85%、13.93%~25.15%和0.17%~0.27%.③EN、NH 4-N、NO-3-N及NO-2-N之间在α=0.01时互为显著正相关,F-NH4与EN、NH 4-N在α=0.05时显著正相关,而与NO-3-N、NO-2-N不相关.④在α=0.01或α=0.05时,EN、NH 4-N、NO-3-N、NO-2-N和F-NH4分别与总氮(TN)、总磷(TP)、有机碳(TOC)、阳离子代换量(CEC)、粉沙粒(Silt)及粘粒(Clay)含量有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粗砂粒(Sand)含量有显著负相关关系.除此之外,F-NH4与CaO、Fe2O3和Al2O3均有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39.
田丰  余志 《环境科学学报》2008,28(9):1932-1936
为了研究车辆运动过程中尾流区排放污染物的扩散情况,通过CFD软件FLUENT 6.1.22TM中湍流模型和组分输运方程对单辆货车尾流区内的气流速度、湍流动能和排气管排放的CO2浓度的分布进行了模拟.通过模拟结果与风洞实验的数据对比验证了模拟结果的适用性.分析了车速,排气管出口温度和湍流动能对货车尾流区内CO2扩散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出口直径和流速相对较小,排气管射流对尾流区流场的影响不明显;在排气管出口处CO2的浓度梯度最大,且随着与车尾距离的增加浓度迅速减小;尾流区内CO2在x、y、z3个方向上的浓度变化速度均随车速的增加而增加;且在尾流区内相同位置处.车速越大CO2浓度越低;排气管出口与外部环境温差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仅局限于距离车尾0.75倍车长范围内;湍流动能最大值出现在尾流区内,有利于CO2的稀释和扩散.  相似文献   
940.
大亚湾表层沉积物间隙水与上覆水中营养盐分布特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通过2007年4月和8月2次对大亚湾内13个站位的采样分析,探讨了表层沉积物间隙水和上覆水中营养盐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估算了沉积物一海水界面营养盐的扩散通量,并对间隙水和上覆水中的营养盐含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表层沉积物间隙水中营养盐含量远高于上覆水,但两者不具有相同的含量分布趋势.PO34-P、SiO23-Si、NH4 4 -N、NO-2-N和NO-3-N在沉积物-海水界面的平均扩散通量分别为9.22、444.99、13.49、20.71、8.99p,mol·m-2·d-1.相关性分析表明,营养盐在间隙水和上覆水中的含量均无明显相关性,说明间隙水中赋存营养盐的浓度并不是其上覆水中营养盐含量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