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4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66篇
安全科学   20篇
环保管理   66篇
综合类   383篇
基础理论   121篇
污染及防治   7篇
评价与监测   28篇
社会与环境   121篇
灾害及防治   201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41.
武陵山地区干旱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0~2012年降水气象资料,计算了武陵山区各个季节的降水距平指数,在此基础上,分季节分析了该区域干旱发生时空分布特点,其中,在春季和夏季,轻旱和中旱发生频率略高,中北部地区较重;在秋季和冬季,各个等级干旱均有较高频率分布,且不同等级分布格局有所不同。通过构建旱灾危害度指数,分析了各个季节及年度旱灾危险性空间分布特点,认为春旱和夏旱北部风险度较高,秋旱中东部风险度较高,冬旱在东北部及中部局部风险较高,年尺度旱灾风险区域整体较低。在此基础上,通过将各季节旱灾危害度与地形要素进行关系分析,认为春旱和夏旱与海拔相关度较高,各季节干旱与坡度及地形起伏度相关性不显著。本研究结论对武陵山区合理规划建设,发展农业生产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2.
近52年来洞庭湖流域气象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洞庭湖流域84个气象站点1962~2013年的逐日气象资料,利用综合干旱指数(CI)对洞庭湖流域气象干旱的时间和空间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过去52 a,区域性干旱强度较强的时段以夏季、秋季、夏秋和秋冬时节为主;区域干旱强度在春季、夏季、夏秋、冬季呈上升趋势;秋冬时节和年干旱强度变化不明显;春夏时节、夏秋时节、秋冬时节和冬春时节的平均干旱强度比春、夏、秋、冬单个季节的平均干旱强度大。小波分析表明,区域干旱强度的周期以10a为主周期,5 a和22 a为次周期。近52 a来,历年干旱站次比主要集中于10%~30%之间,多表现为区域性干旱,以夏季和秋季的干旱范围较大;干旱频率高发时期主要为夏季、夏秋时节和秋季。干旱频率高发地主要以流域的南部山地和北部的洞庭湖平原为主,西北部的山地发生干旱相对较少,衡邵盆地随季节变化干旱频率易发生高低值转换。  相似文献   
43.
基于江西省5个气象站(赣县、吉安、南城、南昌、景德镇)近50 a(1961~2010年)平均气温、最高、最低平均气温、相对湿度、风速、日照时数、降雨量等逐月平均资料,计算江西省干旱侦测指数(Reconnaissance drought index,RDI),分析旱情、涝情变化趋势。同时,运用多元回归法分析主要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961~2010年江西省年及四个季节的降雨量、平均相对湿度与RDIst值均呈现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而日照时数则与RDIst值呈现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1)。降雨量对江西省旱、涝变化的贡献率最大,为42%~58%;其次是平均气温和相对湿度,分别为11%~19%和7%~19%;平均风速和日照时数对江西省旱、涝变化的贡献率较小。降雨量、相对湿度的增加,日照时数的减少共同导致了1961~2010年江西省年际尺度和春季RDIst值的增加,表明江西省总体从偏旱向偏涝转变。1961~2010年江西省夏季、秋季和冬季RDIst没有明显的增长或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44.
基于GEV干旱指数和DFA方法的苏北地区季节性干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析近年来江苏省苏北地区季节性干旱灾害特征,利用苏北五市1989~2013年的逐月降水量资料,建立月降水量的广义极值分布函数,通过分析广义极值干旱指数(GEVI),研究苏北五市近25a的季节性干旱分布和干旱等级的时空变化特点。在此基础上,利用去趋势波动分析方法(DFA)对苏北五市月平均降水量的周期性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苏北五市的月降水量均服从广义极值Fréchet概率分布,且具有从西北(徐州)地区向东南沿海(盐城)地区递增的空间分布特征,整体上属于干旱灾害频发的地区,且以轻旱为主且季节性特征明显。苏北五市的月降水量存在幂律相关性,即降水量具有较强的正长程相关性,因此,未来苏北地区干旱的总体趋势将与过去特征正相关。  相似文献   
45.
TRMM 3B42卫星降水数据在赣江流域径流模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赣江流域为研究区,基于观测降水和TRMM准实时数据(3B42RTV6、3B42RTV7)和分析数据(3B42V6、3B42V7),驱动VIC水文模型,开展卫星降水产品在赣江流域的水文模拟,评估TRMM降水产品在水文模拟中的应用能力。结果表明:(1)在赣江流域,3B42V7估算的降水与实测降水的对比结果最好,3B42RTV6的估算精度最低,3B42RTV7较3B42RTV6在赣江流域的降水估算精度提升非常明显;(2)在径流模拟方面,3B42V6和3B42V7在日尺度上尽管对洪峰的模拟有所偏差,但模拟结果仍能反映径流变化特征,在月尺度上模拟结果精度较高,纳什系数均在0.9以上,并且二者在4、5月的径流模拟结果较好,7、8月的模拟结果较差,而3B42RTV6对径流的模拟能力较差,日径流量和月径流量均呈现明显低估,3B42RTV7对径流的模拟结果比3B42RTV6有明显改善,可以满足实时水文预报的需求。  相似文献   
46.
利用唐山市1976-2005年各县年降水序列,分析了该市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和时间变化特点。采用灰色系统的灾变预测方法,对各县分别建立了GM(1,1)模型,进行未来25年唐山市各站的干旱年预测。利用残差检验、后验差检验和关联度检验对各模型分别进行了精度检验。结果表明,预测模型精度较高,可以对唐山市各县未来的干旱年进行预测,从而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7.
基于物元分析的武汉市水资源承载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采用基于物元分析的城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以武汉市为例,对其水资源的承载力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武汉市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已达到一定规模,但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工业用水效率低、污水处理率低),其水资源承载力相对较小.从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持武汉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提高武汉市水资源承载力的有效措施是扩展供水工程,同时应防治水环境污染、注意节水、走"集约"型用水道路.  相似文献   
48.
基于TM与MODIS遥感数据的农业旱情监测——以河北省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河北省冬小麦种植区域为研究区,基于TM和MOD IS遥感数据,利用植被供水指数法确定了研究区旱情等级。首先,将其与遥感解译获得的冬小麦空间分布图叠加得到受灾冬小麦空间分布图;然后以1 km的距离在受灾冬小麦周围做缓冲区,并与通过人口密度模型获得的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图叠加,得出受灾人口空间分布;最后基于光能利用率改进模型构建粮食产量回归统计模型,得到粮食产量。目的是从粮食产量和作物受灾影响人口两个方面对农业受干旱影响情况进行遥感监测和定量评价,以期为相关部门制定防灾、抗灾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2004年研究区:(1)春季受灾面积小,仅占16.4%;(2)旱情较轻,以轻旱为主,占受灾面积的89%;(3)冬小麦种植面积约为23 965.0 km2,受灾面积约606.3 km2,主要位于唐山市和保定市;(4)粮食产量回归统计模型精度达到了87%,冬小麦产量约为11939247 t,单产约为498.8 t/km2。  相似文献   
49.
山西省春旱趋势及对农业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山西省53个气象站1956—2005年的春季逐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资料,计算了春季大气干旱指数序列,分析了山西省春季干旱化趋势。结果表明,山西省春季明显向干旱化发展;在气温和降水两个因素中,气温的升高对干旱化的作用更大;春季干旱化对农业生产极为不利,对这种形势应予以足够的关注。  相似文献   
50.
中国北方地区干旱化趋势与防御对策研究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利用最新的气象资料,计算并分析了中国北方地区与干旱有关的气象因素(可能蒸散量、水面蒸发量和降水量)的区域分布及其20世纪90年代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从总体上来看,20世纪90年代的干旱程度略轻于前30年的平均水平,但地区间存在显著差异,内蒙古东部地区,京津冀地区干旱有所缓解,山西大部分地区、陕西、宁夏南部、甘南及青海部分地区,则干旱有所发展,其它大部分地区的干旱程度几乎没有变化,最后,根据该地区的具体情况,提出了相应的防御干旱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