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7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41篇
安全科学   8篇
环保管理   11篇
综合类   122篇
基础理论   20篇
污染及防治   9篇
评价与监测   10篇
社会与环境   40篇
灾害及防治   2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7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51.
汇总了西南喀斯特地区坡地土壤和洼地、塘库沉积泥沙的~(137)Cs比活度资料,并进行了对比,分析流域泥沙来源。坡地地面流失轻微的,汇水面积小于0.5 km~2的微小流域,流域产沙主要源于地下流失(裂隙土)和沟岸侵蚀(沟壁土);坡地地面流失强烈的,主要源于坡地地面流失(坡地表层土壤)。地下流失和沟岸侵蚀是小流域和较大流域的主要产沙方式,且有随着流域面积增大,产沙贡献率越高的趋势。由于裂隙土和沟壁土都基本不含~(137)Cs,~(137)Cs单一示踪法不能区分这两种源地土体的产沙贡献率。建议采用多元示踪法,研究流域的泥沙来源。区分裂隙土和沟壁土的产沙贡献率,可考虑尝试磁性法和孢粉法。通过沉积物~(137)Cs断代等方法确定洼地、河流滩地和塘库泥沙淤积量,结合径流小区和水文站输沙量资料,分析不同类型洼地、河流滩地和塘库的泥沙截留率,分析河流泥沙输移比。在查明泥沙来源,泥沙输移比和输沙量(或产沙量)的基础上,确定流域泥沙平衡,结合径流研究成果,建立喀斯特流域产沙模型。  相似文献   
152.
以历史上黄河下游的决溢频率为泥沙灾害的代用指标,研究了黄河下游历史泥沙灾害的宏观特征。研究表明,气候因素对黄河下游决溢频率有深远的影响。隋唐以前,天然植被尚未遭到显著破坏,当湿润指标增大时,有利于植被的生长,故黄河下游决溢频率减小。10世纪以后,二者的关系与此相反,当湿润指标增大时,决溢频率也增大,反之亦然。每世纪大旱年频次与每世纪决溢频次之间呈明显正相关,说明目前受到各方面广泛关注的黄河下游“小水大灾”现象,在历史上已经存在。干旱时期中,河槽萎缩,一旦在大水来临,很容易发生决溢。以华山松树木年轮指数为气温的代用指标,研究了气温变化与决溢频率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在50a的尺度上,当气温降低时,决溢频率增大,反之亦然,人类活动是影响黄河下游泥灾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3.
从吸附动力学方程和质量守恒方程出发,导得静态试验中,重金属离子的泥沙吸附量和水相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计算公式,进而导出重金属离子的泥沙平衡吸附量和水相平衡浓度随泥沙吸附特性、水相初始浓度(泥沙初始吸附量)和泥沙浓度变化的计算公式。试验结果表明,泥沙浓度不影响吸附特性参数如饱和吸附量b,解吸与吸附速率系数之比k及吸附速率系数k_1,而水相初始浓度对k_1有较大影响;对平衡吸附量而言,泥沙浓度和水相初始浓度均有较大影响,并可从质量守恒得到解释。  相似文献   
154.
针对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含泥沙的地表水中总氮时,数据准确度常受到絮凝沉淀的干扰的问题,采用一次性0.45μm水相针式滤器过滤消解后水样,快速有效地去除絮凝沉淀的干扰,达到了提高含泥沙的地表水总氮测定准确度的目的。结果表明,该方法相对标准偏差2.0%,加标回收率为92.0%~96.5%,符合实验室质控要求。  相似文献   
155.
建立了一种泥沙水样中分离微塑料纤维和去除泥沙的方法。选取聚酰胺6(Polyamide 6,PA)、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 copolymers,ABS)、聚丙烯(Polypropylene,PP)颗粒,制备长度(1±0. 25) mm,宽度(200±30)μm的微塑料纤维;分别混合不同质量(0,0. 01,0. 05,0. 25,1. 25,6. 25 g)经30%过氧化氢消解和饱和氯化钠(1. 2 g/m L)、碘化钠溶液(1. 8 g/m L)浮选后的自然泥沙;以探究在不同泥沙质量下,静置阶段投加氯化钠颗粒对玻璃漏斗中微塑料纤维分离效率以及泥沙去除率的影响,并与不投加氯化钠和容量瓶浮选法作比较。结果表明,在静置阶段添加氯化钠颗粒效果较优,对3种微塑料纤维的平均分离效率和泥沙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7. 78%和98. 33%。实验结论可为微塑料分离提取方法的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6.
目前,我国大部分流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水污染问题,定量河流污染物通量,掌握污染物时空分布特征,有助于深入开展污染物总量控制工作,是污染治理的重要前提和决策依据。由于新疆河流的常规监测资料中,大部分是水文监测资料,缺乏长序列的水质监测资料,所以污染物通量估算存在不确定性,为了提供精度较高的通量估算方法,本文以河流泥沙通量估算为例,采用1980年新疆北疆多条河流流量和含沙量资料,分析泥沙通量的年内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探讨常规通量估算方法与基于负荷历时曲线的通量估算方法的不确定性,适用性,得出基于负荷历时曲线的通量估算方法能较准确估算新疆河流泥沙通量,可为新疆河流泥沙通量的研究提供新思路,为流域污染物通量的计算提供方法依据。  相似文献   
157.
选取水华微囊藻Microcystis flos-aquae为实验材料,在含不同浓度的悬浮泥沙中培养,测定其光合特性和胞内营养元素含量.结果显示,除低浓度悬浮泥沙组外,水华微囊藻比生长速率和chla浓度均低于对照组,且随着时间的延长,含泥沙组水华微囊藻的光合活性Fv/Fm显著下降.水华微囊藻的最大放氧速率Pm和光饱和点Ik随着泥沙浓度的增加而减小,而暗呼吸速率Rd和光抑制作用β显著升高.此外,随着泥沙浓度的升高,水华微囊藻单位细胞C和P含量显著降低,而单位细胞N含量略微升高;由于胞内P含量变化较大,导致N/P比和C/P比显著升高,而C/chla比值随泥沙浓度的增加呈下降的趋势.由此可见,悬浮泥沙虽然因光衰减效应减少了水华微囊藻胞内C含量以及能量供给,但微囊藻通过调节自身生理机能和代谢策略,优先补给C和提高N的合成,节约P合成的能量,通过调节胞内C:N:P储存的优化分配,以适应含悬浮泥沙的外界环境维持生长.  相似文献   
158.
母亲河流向何方——绿家园黄河十年行2010纪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母亲河流向何方之一: 黄河放海口湿地危机 大巴课堂是绿家园江河行的创意,旨在让参与者传授各自的知识和经验.第一天的大巴课堂上,中国科学探险协会的赵连石告诉大家,黄河是中国的第二大河流,也是中国民族的自然象征.中国古代的四大部落集团以这里为中心不断融合,被国际社会统称为华夏民族.  相似文献   
159.
基于2006年10月长江中下游沿程不同断面的河床沙、悬沙以及流速等相关水文泥沙现场观测资料,采用数理统计学与泥沙运动力学相结合的方法,对极端气候与流域重大工程作用下,长江中下游水沙的沿程变化以及悬沙与河床沙交换等进行分析.流量自宜昌向下游方向总的趋势是沿程增大,观测时段与多年同期平均流量(33 500 m3/s)相比少了近57%,而在沙市河段流速最大值达1.1 m/s;近底层水体含沙量较低,平均值为0.079 kg/m3,与多年平均(50年)含沙量相比减少了90%.大通站实测悬沙含量与多年10月平均相比减少了近86%;河床沙组成以细砂和中砂为主,悬沙组成以粘土和粉砂类为主.与多年平均值相比,河床沙变化并不大,悬沙显著细化.中游河段河床沙中略细的粘土和细粉砂组分含量较上下游为多,而悬沙中略粗的中粗粉砂组分含量较上下游为多,断面垂向差异大;同时,从水流、含沙量、河床沙和悬沙颗粒组成及河道类型等多因素同步分析,表明长江中游河道泥沙交换相对频繁,河床稳定性相对较差,下游河道泥沙交换相对较少,河床稳定性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60.
本文在物理模型试型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和试验结果的相互验证,认为“悬浮指标”和“水流挟沙力”可作为泥沙沉积之水力条件的有效判据,且提供了判断方法,并由此得出了深圳妈湾排海工程防止泥沙沉积的临界排放流量,最后提出了防止泥沙沉积的运行管理防范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