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0篇
安全科学   18篇
环保管理   15篇
综合类   18篇
灾害及防治   5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柯南 《环境教育》2005,(3):26-26
我不赞成汪永晨"旗帜鲜明地"号召"敬畏 大自然"的观点。 "敬畏大自然"的倡导者经常发出激动人心 的声音,但在激情之下,我却很难看到"敬畏大 自然"的可操作性及其效果。如何"敬"?如何 "畏"?我从未得到过一个满意的答案。如果说 "敬"不过是发表激情演讲的话,那还真有一些关 于"畏"的可怕事例,其中一个就是战国时代魏 国的"河伯娶妇"。另一个例子来自中美洲的玛雅  相似文献   
72.
2005年第1期《环球》杂志发表了中科院院士何祚庥的署名文章《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在这篇文章中,何祚庥说:"我 要严厉批评一个口号,即所谓'人要敬畏大自然'"。这一观点掀起了由院士、学者、环保人士、普通市民、中学生、记者等组 成的大辩论: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到底应该采取何种态度,我们该不该"敬畏大自然"?目前大辩论仍在进行之中。 《环境教育》杂志历来批判人类中心论,主张重新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以2005年第1期"思考与探索"栏目为例, 本刊特别邀请了郑度院士、杨通进教授、王民教授、周艳萍编辑共同探讨"环境伦理"。为了便于读者了解此次大辩论的 来龙去脉,本期"思考与探索"栏目转载了一部分有代表性的辩论文章予以刊登,以飨读者。这场论战的价值,应该不 在于谁压倒了谁,而是把"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这个问题,推到了理论研究的前沿,也推到了每一个普通人面前。人 类该不该"敬畏大自然"?相信读者诸君自有判断。  相似文献   
73.
自2003年以来,SARS、禽流感、地震海啸以及瓦斯爆炸等天灾人祸的发生,一次次将人们的视线引到事关干家万户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问题上来。业内人士纷纷著书立说,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诚然,有些灾害是无法避免的,像地震和海啸;而有些则是人祸,是能避免的。有学者分析事故多发的原因,是管理者缺乏人本思想,重利轻义,拿劳动者的生命当儿戏;也有学者认为是安全投入严重不足,劳动者生产与生存环境恶劣,导致事故多发;还有学者认为是有关部门监管不力等。笔者认为除了上述原因外,公共安全预警的缺位,人们的防范意识差,应是事故频  相似文献   
74.
绿水 《防灾博览》2002,(3):24-24
蓝蓝的天空,飘着白云;蓝蓝的海水,荡漾着轻舟。地处地中海之弯的墨西拿城,有着得天独厚的美丽与宁静。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过着平静悠闲的日子,林中的小鸟安祥地鸣叫着,岸边的岩石热烈地回应着海鸟多情的眷顾,没有谁会想到1783年的卡拉布里亚半岛的地底,正酝酿着一次毁灭性的大地震。 2月5日,晴朗的天空突然乌去密布,海风骤起,刚才还平静如斯的海湾,突然晃动起来,岛上的万物犹如魔鬼手中的玩具,参天的大树倒了,晃动着又爬起  相似文献   
75.
灾害总是来得太突然,没有来得及列入国际十大新闻。然而一旦进入公众视线,立刻引发公众的密切关注,并提出很多很有意义的问题,成为跨年度的超级新闻。  相似文献   
76.
杨先碧 《环境》2005,(1):94-94
发生在东南亚的海底地震引发的巨大海啸已经导致了数万人丧生,更多的人无家可归。这是本世纪初全球最恐怖的自然灾害。虽然我们承认大自然的力量是可怕的。但科学家也指出,环境的恶化加剧了海啸对人类的威胁。全球变暖、污染和对珊瑚礁的破坏使得海岸缺乏抵御龙卷风暴和海啸的良性生态环境,沿海的居民在灾害面前显得特别的软弱无力。  相似文献   
77.
《防灾博览》2006,(1):46
2005年12月26日,是印度洋地震海啸一周年纪念日,为此,由中国地震科普网与人民网联合主办,中国减灾协会协办,于12月26日-28日举办了两期地震海啸一周年回顾访谈活动。此次活动利用人民网网络平台面向全国视频播放,地震专家和相关领导与网友开辟互动时段,在网上为全国广大网民解答有关地震海啸及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78.
福岛核事故对中国核电站厂址选择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福岛核事故源于两个直接因素--地震和海啸,以及两因素的叠加,并导致放射性泄漏对周围居民产生重大影响。针对这些问题,分析中国大陆核电站厂址的地震发生概率、海啸发生概率和人口分布因素,由此评价我国核电站厂址选择的安全性。结果证明:我国大陆核电站远离地震带;沿海不会发生特大海啸;核电站周围人口分布密度符合安全标准,我国核电站具有较高的固有安全性。同时,此次福岛事故也是对我国核电发展的警示,要求不可忽视小概率的超基准设计事故以及多个超基准设计事故叠加的情况;要重新审查中国抗震和海啸等极限事故的标准;要考虑人口密度;要避免两个核电站建设过密的情况。目前,我国已经采取安全检查等措施确保核电站的安全性。这次福岛事故对我国乃至世界核电的发展都是宝贵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79.
《防灾博览》2021,(1):10-13
2004年12月26日8时58分55秒,一场8.9级巨震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部邻近海域发生,影响范围绵延1600公里。地震引发了大规模海啸,波及印度洋沿岸7个亚洲国家和1个非洲国家,造成近30万人罹难,是20世纪以来造成人员伤亡最惨重的一次自然灾害。  相似文献   
80.
针对<红楼梦>第70回中记载的海啸,利用多种历史海啸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其提出的海啸系1751年3月15日(农历),在掖县、维县、平度、昌邑发生的海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