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25篇
  免费   122篇
  国内免费   234篇
安全科学   361篇
废物处理   12篇
环保管理   577篇
综合类   1625篇
基础理论   223篇
污染及防治   54篇
评价与监测   92篇
社会与环境   335篇
灾害及防治   202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84篇
  2022年   114篇
  2021年   118篇
  2020年   108篇
  2019年   71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70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89篇
  2014年   225篇
  2013年   203篇
  2012年   191篇
  2011年   191篇
  2010年   166篇
  2009年   163篇
  2008年   228篇
  2007年   188篇
  2006年   150篇
  2005年   117篇
  2004年   95篇
  2003年   123篇
  2002年   121篇
  2001年   80篇
  2000年   81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56篇
  1997年   58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61.
以湖南省长株潭3市为研究区域,分析其在2013年第4季度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并与上年同期进行对比,同时研究PM2.5质量浓度和AQI值与气象参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PM10和PM2.5是长株潭3市的主要大气污染物;2013年第4季度中,长株潭3市在11月份的空气质量最好;总体上,3市中,湘潭市的空气质量最差,而3市2013年第4季度的环境空气质量较上年同期明显下降,复合污染特征越来越明显。PM2.5质量浓度和AQI值与气象参数都有一定的相关性,尤其是与能见度显著负相关,与风速、湿度和气压微弱负相关,而与温度微弱正相关。与上年同期相比,长株潭3市在2013年第4季度的气温偏高,湿度较小,平均风速小,气象条件不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因此,尽管3市的污染治理力度大,减排成效明显,但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反而较上年同期下降。在大气环境容量基本利用殆尽的情况下,不利气象条件随时可能直接诱发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662.
主成分分析法在窖水水质变化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借助SPSS软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西北黄土地区集雨窖水水中的DO、浊度、NH3-N、高锰酸盐指数、TP、UV254、细菌总数、大肠菌群数等8个水质指标随时间变化的情况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氨氮、高锰酸盐指数、UV254、细菌总数、大肠杆菌数指标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是影响窖水水质的主要因素。雨水进入水窖后,会使窖水水质变差,随着时间的增长,窖水水质会逐渐变好,分析结果与实际检测情况一致,证明主成分分析法是一种适用于西北黄土地区集雨窖水水质评价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663.
采用GC、平板稀释法、Biolog微平板技术研究了克拉玛依石油污染地区不同土层(0~15 cm、15~30 cm、30~45 cm)的土壤烷烃含量、微生物的群落变异情况和微生物代谢活性。结果表明:石油污染土壤烷烃含量高,其与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分别呈显著负相关(r=-0.885,P0.05)、负相关及极显著负相关(r=-0.948,P0.01)。不同土层的清洁土壤和石油污染土壤中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随深度增加呈递减趋势。不同土层清洁土壤受石油胁迫之后细菌、放线菌数量极显著减少(P0.01),0~15 cm土层真菌数量增加极显著(P0.01),15~30 cm、30~45 cm土层增加不显著(P0.01)。不同土层清洁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极显著高于石油污染土壤(P0.01),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随深度增加代谢活性降低。不同土层的清洁土壤和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群落对六大碳源利用体现出差异。主成分分析(PCA)表明,不同土层的清洁土壤与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群落对31种碳源利用在PC1方向有极显著差异(P0.01),不同土层之间差异主要体现在PC2方向。综合PC1、PC2对碳源利用差异主要是I-赤藻糖醇、L-苏氨酸。  相似文献   
664.
基于土地利用与植被恢复情景,使用USLE和土壤风蚀方程对坝上地区水蚀和风蚀强度进行估算。结果表明:(1)2015年坝上地区风蚀、水蚀和总侵蚀强度均值分别为8.83±5.15 t·ha-1·a-1、4.37±6.62 t·ha-1·a-1和13.22±8.18 t·ha-1·a-1;风蚀占总侵蚀67%,水蚀占33%。(2)土地利用调整情景下,风蚀、水蚀和总侵蚀强度分别减少4.9%~9.9%、2.9%~8.3%和4.3%~9.3%;土地利用+植被恢复情景下,风蚀、水蚀和总侵蚀强度则分别减少6.3%~13.8%、5.2%~16.2%和5.9%~14.3%。(3)土地调整面积与风蚀强度减少率呈对数关系,与水蚀强度减少率呈指数关系,与总侵蚀强度减少率呈线性关系(P<0.01)。本文结果可以为土壤侵蚀方程计算及区域土壤侵蚀防治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665.
对自然资源的无序开发和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制约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资源承载力是描述地区发展受自然资源限制的重要工具,也是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基于西藏"一江两河"地区县级统计数据,定量计算水、土和生态等资源承载力,并根据定量评价结果构建资源承载力监测体系并应用于"一江两河"地区。研究结果表明:(1)"一江两河"地区人粮关系趋于紧张,部分地区人口—粮食—土地矛盾突出,76.5%的县土地资源承载力下降,83.3%的县土地资源承载指数增长;"一江两河"地区各县(市、区)水资源承载力远大于实际人口,承载指数均小于0.05,但77.8%的县水资源承载力下降,县域承载指数均增长;各县生态承载力增长,承载指数下降,部分县处于生态赤字状态。(2)"一江两河"地区资源承载力的主要制约因素由生态承载力转变为土地资源承载力。2000—2015年,在"一江两河"地区资源承载力处于临界超载或超载的县中,对资源承载状态影响最大的资源承载力由生态承载力逐步转变为土地资源承载力。(3)"一江两河"地区资源承载力等级逐渐提升,可能带来的危害或负面影响程度降低。2000—2015年,资源承载力为三级(中度负载)及以下...  相似文献   
666.
乡村可持续发展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目标与愿景,也是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构建可持续城乡融合系统的落脚点,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剧背景下,明确乡村发展阶段与状态、测度发展潜力对有效识别乡村未来发展方向和模式、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地处淮海经济区核心区的苏北地区为研究对象,以7980个行政村为评价单元研究村域单元的乡村发展状态,通过县域尺度上对城乡发展阶段进行约束,以"差异化+一致性"的思路进行乡村发展潜力的综合测度。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区乡村可分为"城镇主导""城乡联动"和"乡村主导"三类发展阶段,数量占比分别为15.38%、46.15%和38.46%;(2)研究区乡村发展状态指数最大值和平均值分别为6.209和1.714,具有高值区、低值区集聚的特征;(3)研究区乡村发展潜力最大值和平均值分别为2.827和0.923,发展潜力为低、较低、中等、较高和高的评价单元占比分别为4.45%、15.20%、23.22%、35.39%和21.74%;(4)依据乡村发展潜力可将研究区分为"重点挖潜区""权衡挖潜区""适度挖潜区"及"重要维护区"四类,建议分别采用"激发隐性活力,缩小区内...  相似文献   
667.
精简"双评价"流程、融合评价机制,基于生态文明视角构建具有喀斯特地区特色的指标体系,刻画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格局特征,对于生态敏感脆弱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分别从生态、农业与建设三个视角构建指标体系,将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整合,从国土的用途功能出发,提供一个全新的评价思路,测算宁远县国土对于不同功能的适宜程度。结果表明:(1)宁远县生态保护重要性总体较高,不同等级、地区空间集聚和分异特征明显,呈南北两侧高、中部和西部偏低的分布格局,需重点加强南北两侧生态空间的保护力度,满足国家提倡的生态文明建设要求;(2)农业生产适宜性总体较低,适宜生产区域主要以城区中心分割线为轴带,呈东、西两侧对称分布格局,和生态保护空间存在一定冲突,需合理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保障区域粮食和生态的"双安全";(3)建设开发适宜性总体上较低,中心外围分布格局特征显著,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递减,需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适当调整和转变发展利用方式,协调"三生空间"关系;(4)以中心县城为核心,"三环带放射式"的国土开发与保护空间格局特征明显,建设—农业—生态空间呈"同心圆"圈层结构...  相似文献   
668.
惠州农业土壤、灌溉水和农产品中有机氯农药的残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气相色谱法(GC-ECD)对惠州市51个农业土壤样品、12个灌溉水样品和21个农产品样品中的HCHs和DDTs残留量进行了测定.HCHs平均含量分别为土壤1.66μg/kg、灌溉水5.86ng/L、农产品24.74μg/kg;DDTs平均含量分别为土壤4.98μg/kg、灌溉水2.06ng/L、农产品41.72μg/kg,土壤中有机氯农药通过多种方式进入到水体及农产品中.从HCHs和DDTs异构体组成可以看出,环境中绝大多数农药残留是由于历史上使用造成的,个别地区可能还有新的污染输入.同其它地区相比,惠州农业土壤和灌溉水中的有机氯农药残留水平较低,但农产品尤其是蔬菜中DDTs富集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669.
长江下游典型滨海地区农业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长江下游滨海地区农业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以滨江临海的南通市为例,网格化布点,采集表层农业土壤样品共计334个,对其重金属Cu、Pb、Cr、As、Hg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表层农业土壤中各重金属含量均已超过其背景值,且以Pb污染最为严重;区域性差异较大,以滨海的如东、海门、启东污染最为严重,且以海门、启东As含量最高;各重金属间相关性不显著,来源途径不止一种.从而提出南通市农业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防治应立足于防重于治的方针,着重滨海地区,以Pb、As污染源为主,并对污染土壤进行修复.  相似文献   
670.
基于嵌套网格空气质量预报模式(NAQPMS)及耦合的污染来源追踪模块模拟2017年12月16日至2018年1月3日成渝地区一次区域重污染过程,定量解析成渝地区主要城市PM2.5来源,评估过程中应急减排的成效。结果表明,天气静稳和风向辐合是造成此次重污染过程的重要因素,污染峰值阶段,成渝地区多个城市PM2.5日均质量浓度超过150μg/m3,达到重度污染级别。污染过程中,成都市PM2.5本地排放的贡献率为42%,眉山和德阳贡献率将近30%;重庆市PM2.5本地排放的贡献率为60%,外来输送以湖北、湖南和其他地区为主,贡献率为24%,成都和重庆市的工业源和交通源的贡献最大。区域联防联控应急减排对成渝各城市空气质量改善效果显著,成渝地区PM2.5浓度降低率为5%~11%,对于未实施应急预警方案的地区(如眉山市)受周边城市减排影响,浓度降低可达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