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88篇 |
免费 | 92篇 |
国内免费 | 108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589篇 |
废物处理 | 64篇 |
环保管理 | 60篇 |
综合类 | 531篇 |
基础理论 | 43篇 |
污染及防治 | 58篇 |
评价与监测 | 22篇 |
社会与环境 | 5篇 |
灾害及防治 | 1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22篇 |
2022年 | 38篇 |
2021年 | 39篇 |
2020年 | 23篇 |
2019年 | 33篇 |
2018年 | 37篇 |
2017年 | 50篇 |
2016年 | 37篇 |
2015年 | 53篇 |
2014年 | 106篇 |
2013年 | 64篇 |
2012年 | 48篇 |
2011年 | 57篇 |
2010年 | 41篇 |
2009年 | 50篇 |
2008年 | 48篇 |
2007年 | 53篇 |
2006年 | 53篇 |
2005年 | 41篇 |
2004年 | 40篇 |
2003年 | 51篇 |
2002年 | 27篇 |
2001年 | 33篇 |
2000年 | 36篇 |
1999年 | 42篇 |
1998年 | 40篇 |
1997年 | 51篇 |
1996年 | 39篇 |
1995年 | 34篇 |
1994年 | 24篇 |
1993年 | 22篇 |
1992年 | 22篇 |
1991年 | 9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9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针对磨料气体射流,基于气固两相流理论分析影响磨料速度的因素,在一定喷嘴结构基础上,通过实验研究磨料特性对破煤效果的影响。通过理论分析发现,影响磨料速度的主要因素有磨料密度和磨料粒径。实验结果表明:在射流压力一定条件下,石英砂、石榴石和棕刚玉3种磨料中棕刚玉破煤深度最大,在80,120,200和280目4种不同目数磨料中,120目磨料破煤效果最优。通过分析磨料特性的影响,得出磨料硬度对破煤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磨料密度。开展磨料气体射流破煤实验,确定了磨料气体射流中最优射流靶距为70 mm,最佳破煤磨料为120目的棕刚玉磨料。 相似文献
992.
电厂配煤是一项通过混合多种不同品质的原煤来最终达到锅炉燃烧要求的一项技术,动力配煤往往是世界上很多电厂运行过程中一个复杂的优化问题,而优化过程中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往往困扰着电厂的运营者,这篇文章中建立了一种区间模糊模型来解决配煤中的模糊不确定性问题,同时也解决了不同脱硫效率对煤质要求的影响的问题。这种方法可以有效的使电厂充分利用多种煤资源尤其是高硫煤资源,高硫煤不仅价格便宜.而且在很多煤矿中储量很大,在满足环境要求的同时,既降低成本,又充分利用了国家有限的自然资源。 相似文献
993.
994.
995.
996.
煤中微量有害元素的挥发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3 种热解反应装置(密闭模拟下落床、流动气氛模拟下落床和固定床)研究了 6种煤中 As、Pb、Cr、Cd 和 Mn等微量有害元素的挥发性随温度(300~1000℃)的变化规律,同时考察了热解装置的影响.结果表明,这 5 种元素的挥发性均随热解温度的升高而升高;6 种煤中 As、Pb、Cd均表现出与Cr 和 Mn相比具有较强的挥发性,但它们的挥发温度不同,其中 As 的挥发主要发生在 300~700℃,Cd 主要在 500℃以上挥发,Pb 主要在 800℃以上挥发.热解过程中,微量元素在半焦孔道内扩散时产生的反应是影响元素析出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97.
燃煤过程中微量元素的分布及逸散规律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本文在采用仪器中子活化(INAA)和原子吸收法系统测定炉前煤,人工灰化灰,飞灰,底灰中微量元素浓度的基础上,通过对微量元素质量平衡率的计算,进一步研究了燃煤过程中微量元素的分布分配状况和逸散规律,依逸散程度将微量元素分为四类,同时指出某些有毒元素如Hg,Se,Mo,Cu,Pb等散失量较大,值得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998.
利用电化学阻抗谱(EIS)测试技术,研究储油罐起防护作用的环氧煤沥青涂层逐渐被破坏后的阻抗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涂层上孔洞面积增大到一定程度时,10mHz频率处10^3Ω数量级的总阻抗值是判定环氧煤沥青涂层防护性能失效的量值。 相似文献
999.
煤炭在燃烧过程中,污染严重。加大煤炭的深加工,发展煤的转化利用技术,提高煤炭的燃烧率,是解决大气污染的必经途径。 相似文献
1000.
为提高风化煤对Ni2+的吸附性能,以XWC(新疆风化煤)为基体,TETA(三乙烯四胺)为改性剂,采用交联反应联合超声波振荡制备ACA(胺化煤基吸附剂),利用SEM(扫描电镜)等手段对其进行表征,并考察了体系pH、吸附剂用量、反应时间及溶液初始ρ(Ni2+)对吸附过程的影响,通过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模型对吸附机制进行描述.结果表明,TETA中的多乙烯多胺基成功接枝到煤粉表面使风化煤的表面颗粒增多,比表面积由6.875 m2/g减至3.440 m2/g,孔容由0.011 cm3/g减至0.005 cm3/g.在pH为8.0、ACA用量为0.4 g时吸附效果最好.ACA和XWC对Ni2+的吸附过程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及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拟合得ACA的饱和吸附量为188.68 mg/g,较改性前提高了5.1倍.研究显示,ACA处理ρ(Ni2+)范围为200~1 000 mg/L的废水时,对Ni2+的去除率稳定在95%以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