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688篇 |
免费 | 340篇 |
国内免费 | 407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879篇 |
废物处理 | 119篇 |
环保管理 | 1119篇 |
综合类 | 3358篇 |
基础理论 | 170篇 |
污染及防治 | 526篇 |
评价与监测 | 107篇 |
社会与环境 | 72篇 |
灾害及防治 | 85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57篇 |
2023年 | 106篇 |
2022年 | 136篇 |
2021年 | 154篇 |
2020年 | 167篇 |
2019年 | 159篇 |
2018年 | 86篇 |
2017年 | 100篇 |
2016年 | 180篇 |
2015年 | 186篇 |
2014年 | 544篇 |
2013年 | 331篇 |
2012年 | 383篇 |
2011年 | 441篇 |
2010年 | 383篇 |
2009年 | 412篇 |
2008年 | 406篇 |
2007年 | 328篇 |
2006年 | 331篇 |
2005年 | 314篇 |
2004年 | 264篇 |
2003年 | 228篇 |
2002年 | 172篇 |
2001年 | 100篇 |
2000年 | 135篇 |
1999年 | 76篇 |
1998年 | 45篇 |
1997年 | 42篇 |
1996年 | 38篇 |
1995年 | 44篇 |
1994年 | 23篇 |
1993年 | 19篇 |
1992年 | 12篇 |
1991年 | 9篇 |
1990年 | 12篇 |
1989年 | 1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4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城市生活垃圾的收集是城市环境卫生工作的重要一环。实行垃圾分类收集是城市生活垃圾收集的必然选择。文章在对比了国内外垃圾分类收集状况基础上,提出了2000 年后广州市市区居民生活垃圾的分类类别,并对实施分类收集的具体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22.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现状及处理对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论述了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排放量,生活垃圾的组成以及生活垃圾的处理技术,并针对我国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对策。 相似文献
223.
224.
依据华罗庚先生的优选法来确定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中的BOD5测定时的稀释倍数。本方法简单易懂,不需要更多的计算因子,在耗氧率为40-70%内分析结果具有真实性 相似文献
225.
<正>1 概况黄山是我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1990年又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近年来每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左右.由于游客日趋增多,景区内兴建了大量的宾旅馆及公厕,据统计,主要景区每年排放的生活污水达30万t左右,严重污染了黄山的水体环境.据八十年代末期的监测结果表明,部分河段的地表水中的细菌总数、大肠菌群、BOD_5、高锰酸钾指数等指标已超过《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BG3838—88的标准. 相似文献
226.
利用自制的新型混凝剂ASDⅡ,采用絮凝沉淀法处理城市生活污水的新方法。试验结果表明,该法的处理效果优于氧化沟法。CODcr去除率高达70~80%以上,处理水CODcr约20~40mg/L,pH值呈中性,SS几无,为城市生活污水的处理开辟了一条新路子 相似文献
227.
分析讨论了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和成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削减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的建议,主要包括:改变民用燃料结构,尽力回收利用废品,提倡净菜进城,推行食品净包装和“励行节约,反对浪费”等。 相似文献
228.
229.
家庭产生的危险废物因产生量少、分布广泛、难以管理等原因,尚未纳入危险废物管理体系。家庭危险废物混同生活垃圾进行管理、处置,对地下水、大气、地表水、土壤产生污染。文章对美国及欧洲的家庭危险废物管理方法进行了系统分析,其管理措施为:在法律管理体系下,以分类收集为主,宣传教育为辅,采取无害化处置方式。我国目前对于家庭危险废物的管理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处理处置设施也不完善。文章基于对国外管理特点的分析,针对我国国情对家庭危险废物管理提出以下建议: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收集、运输和处置系统;通过教育宣传等方法提高全民对家庭危险废物的认识。 相似文献
230.
上海市生活垃圾处置规划模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上海市人口增长过快,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能力严重不足,如不能妥善规划,将会制约上海的经济发展,并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根据上海的地理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特点,提供了2种技术方案成熟的生活垃圾处置规划模式,进行了技术经济指标的比较研究.着重从环境空气质量、水环境安全、声环境质量、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对这2种规划模式的环境影响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从环境影响的角度,就近模式对空气质量和声环境质量的影响比集中模式大,集中模式对水环境安全所造成的风险比就近模式大,而就近模式在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可能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