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49篇 |
免费 | 316篇 |
国内免费 | 178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92篇 |
废物处理 | 30篇 |
环保管理 | 230篇 |
综合类 | 1315篇 |
基础理论 | 198篇 |
污染及防治 | 176篇 |
评价与监测 | 62篇 |
社会与环境 | 204篇 |
灾害及防治 | 3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9篇 |
2023年 | 183篇 |
2022年 | 127篇 |
2021年 | 98篇 |
2020年 | 107篇 |
2019年 | 91篇 |
2018年 | 64篇 |
2017年 | 104篇 |
2016年 | 101篇 |
2015年 | 125篇 |
2014年 | 218篇 |
2013年 | 138篇 |
2012年 | 150篇 |
2011年 | 160篇 |
2010年 | 93篇 |
2009年 | 75篇 |
2008年 | 87篇 |
2007年 | 82篇 |
2006年 | 57篇 |
2005年 | 64篇 |
2004年 | 26篇 |
2003年 | 37篇 |
2002年 | 24篇 |
2001年 | 29篇 |
2000年 | 31篇 |
1999年 | 26篇 |
1998年 | 19篇 |
1997年 | 20篇 |
1996年 | 15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13篇 |
1993年 | 9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5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31.
在环境污染治理领域,被誉为"生态型工程师"的蚯蚓在污水/污泥资源化处理与处置,以及土壤的生态修复中备受关注。蚯蚓通过掘洞、摄食、分泌黏液和排泄蚓粪等方式调控系统中微生物的数量、活性及群落结构,与微生物协同互作强化了生物系统中物质转化与能量流动关系。蚯蚓-微生物协同共生的相互依存关系是此类技术展现低耗高效和生态友好特点的关键。通过综述经人工强化的蚯蚓-微生物互作生态系统中,蚯蚓对微生物的量、活性、群落结构以及食物网的影响,探讨了该生态系统中物质转化和能量流动的特点,并展望了蚯蚓-微生物互作技术研究及应用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2.
采用猪粪厌氧消化的消化污泥为接种物,在中温(37℃)条件下,以连续进料的方式对餐厨垃圾的湿式厌氧消化进行了启动以及运行试验,监测整个实验过程中产气量、pH、VFA、碱度等能够反映厌氧消化的系统指标。结果表明:本实验中系统最佳有机负荷为2.8 kg/(m~3·d)(以VS计),超过此负荷后,依靠系统自身恢复和人工调节,pH很难恢复正常运行状态。正常运行过程中,pH稳定在7.5~8.0,VFA稳定在2 000 mg/L左右,碱度在6 000~9 000 mg/L,氨氮在1 500~2 000 mg/L,底物含水率为96%~98%。系统超负荷运行后,产气量和pH下降,VFA浓度上升,碱度、氨氮、含水率基本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33.
利用1980—2013年间的城镇人口与碳排放数据,选取城镇化进程中影响碳排放的城镇化水平、城镇建设用地面积、第三产业增加值、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人均绿化面积等因素,实证分析了城镇化对我国碳排放的影响程度,并利用格兰杰夫因果关系与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了二者的因果关系与时间效应。最后,从降低工业碳排放、加快低碳城镇化试点建设、推进低碳社区发展,促进新能源发展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4.
基于新疆1995—2014年农业生产碳排放源,建立碳排放关系数据库。应用广义神经网络(generalized regression neural network,GRNN)构建了排放量预测模型,结合平均影响值(mean impact value,MIV)方法对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量化。结果表明:1)GRNN模型预测碳排放的平均绝对百分误差和拟合优度分别为2.7860%和0.8720;2)新疆人口、人均GDP、农业贡献值、农机总动力和农户固定资产投资等因素对农业生产碳排放的影响程度分别为0.6210、0.2377、0.3698、0.8500和0.1000。该成果可为新疆碳排放总量分析和影响因素量化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5.
基于LMDI模型的湖南省农业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农业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逐年增加。在此背景下,开展农业碳排放研究意义重大。基于1999-2014年湖南省农业总产值、耕地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农药化肥施用量等统计数据测算了15年来湖南省农业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并运用LMDI模型分析了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1999-2014年,湖南省农业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均呈现逐年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25%和0.52%;(2)湖南省农业碳排放各构成要素中,占比由高至低依次是化肥(50.28%)、灌溉(19.10%)、农药(13.83%)和农膜(8.48%),四者累计占比91.70%,为湖南省农业碳排放的主要来源;(3)农业生产效率和劳动力规模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湖南省农业碳排放量的增加,而农业经济水平和产业结构是湖南省农业碳排放量增加的主导因素,应成为未来农业碳减排工作的主要突破口。湖南省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为"十三五"时期湖南省农业碳减排工作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36.
在国家十三五规划政策的指引下,减少碳排放是当今社会的大势所趋。以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为目的,就河北省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变化趋势进行研究,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促进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在研究碳排放时,运用STIRPAT模型,根据河北省实际情况,将影响碳排放的因素分为城市化水平、人口数量、富裕度和能源强度,并选取了河北省2003-2014年碳排放及其相关数据作为研究样本,经过对能源消耗量的转换计算得到比较精确的碳排放数据。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碳排放灰色GM(1,1)预测模型和碳排放影响因素灰色GM(1,1)预测模型来预测2015-2020年对应的数据变化。并分析各个影响因素的变化趋势及其对碳排放的影响。经过分析发现,富裕度对碳排放影响最大,所以政府等相关部门应加大对该方面的监督与管理,从而从整体上达到低碳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7.
不同粒径垃圾焚烧飞灰重金属分布和浸出性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对烟气净化系统飞灰(以下简称飞灰)按粒径进行分级,研究了飞灰重金属含量、形态分布和浸出毒性随粒径的变化,讨论了不同粒径的飞灰对重金属总量和浸出总量的贡献率.结果表明:飞灰中粒径>154 μm和<30 μm的颗粒较少,粒径为38.5~74 μm的颗粒约占总量的50%.除Ni和Cr外,重金属含量随飞灰粒径的减小呈增加趋势,且主要表现在酸溶态Cd,Zn,Pb,Cu和有机结合态Pb以及晶形氧化铁态Pb,Zn含量的增加.随着飞灰粒径的减小,Cr,Ni,Zn,Hg和Pb的浸出量也呈逐渐增加趋势,其中Zn,Hg和Pb的表现尤为突出.尽管细颗粒上的重金属对飞灰的重金属总量贡献不大,但高浸出率使细颗粒飞灰对重金属浸出总量仍具有较大贡献,尤其是Pb,Zn和Hg,在占飞灰质量8%的粒径<30 μm的飞灰中,富集了约40%的水溶性Pb,Zn和Hg. 相似文献
138.
139.
140.
提出用与碳排放“同步变化程度”来衡量配额指标重要性的思想,对中国各省份碳排放配额进行再分配.首先在公平和效率原则基础上选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作为分配指标,其次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别测算出各地区各指标与碳排放量的同步变动程度,以得到各地区各指标在配额分配中的比重.最后测算出我国29个省区2020~2030年的碳排放配额与排放空间.结果表明,人口基数及经济发展指标对各地碳排放有较强的同步变动关联性,因此应该被赋予更高的权重;配额最多的地区包括广东、北京、江苏、山东、上海,最少的地区则包括宁夏、贵州、青海、吉林、新疆.盈余分析发现,北京地区的碳排放空间有较多盈余;浙江等5个省区已达较饱和状态;山东等4个省区则处于较严重的溢出状态,在未来10年内需承担较重的减排压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