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9篇
  免费   81篇
  国内免费   75篇
安全科学   80篇
废物处理   10篇
环保管理   39篇
综合类   291篇
基础理论   173篇
污染及防治   39篇
评价与监测   14篇
社会与环境   28篇
灾害及防治   21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81.
基于链式理论的单灾种向多灾种演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涛  肖盛燮 《灾害学》2012,27(3):19-21
从灾变链角度出发,以灾变链式理论的八种链式形态为依托,基于耗散结构理论,指出自然灾害系统链式响应行为是外部环境复杂输入和自身内部结构关系变化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构建系统的单灾种模型,并推演出多灾种模型,反映各灾种之间的耦合关系和相互影响,探讨单灾种向多灾种的演化机理.研究表明各灾变链致灾因子所具有的能量是灾变链式阶段的关键,在此基础上提出防灾减灾策略,为单灾种和多灾种灾害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82.
胡怡  宋永会  钱锋 《环境工程学报》2012,6(9):3019-3024
以赤泥为晶种,研究不同工艺条件对磷酸铵镁(MAP)结晶法回收模拟废水中磷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投加赤泥(60~80目)8 g/L,搅拌速度为180 r/min,搅拌时间30 min,沉淀时间30 min,N∶Mg∶P=1∶1∶1的条件下磷酸根离子的回收率随初始磷酸盐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初始磷酸盐浓度小于90 mg/L时增幅较大,初始磷酸盐浓度大于90 mg/L后增幅减小;pH值对磷酸根离子的回收率影响显著,结合铵根离子、镁离子的回收率变化,pH值为9.5时最优;磷酸根离子的回收率随着Mg∶P摩尔比和N∶P摩尔比增大而呈上升趋势,当Mg∶P摩尔比为1.4∶1、N∶P摩尔比为4∶1时,磷酸盐的回收率可达97.9%。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能谱仪(EDS)和X射线衍射仪(XRD)对最优工艺条件下的结晶产物进行了表征,表明磷主要以磷酸铵镁形态回收。  相似文献   
483.
胶东调水工程是山东省远距离、跨流域、跨区域的大型水资源调配工程,实行长江水、黄河水和当地湖库水多水源联合调度,是胶东地区重要的水资源保障和配置工程。该研究以胶东调水工程水源地(峡山水库)和受水水库(棘洪滩水库)为典型代表,共布设5个样点进行浮游植物全年月度监测和加密监测,对调水过程中2个水库的浮游植物物种组成、丰度、群落结构、优势种、共有物种及多样性进行了比较分析,以评估水库间调水可能产生的水质风险。结果显示:峡山水库调水到棘洪滩水库,导致2个水库的浮游植物趋于同质化,以假鱼腥藻(Pseudanabaena sp.)为首的多个优势蓝藻在棘洪滩水库中具有很好的适应性,使棘洪滩水库浮游植物多样性降低,群落结构受到严重影响;棘洪滩水库水质随调水从清洁型或寡污型快速向重污染型过渡。调水管理部门应密切关注水源地和受水水库的浮游植物及水质状况变化,尽可能选择合适的水源、合适的季节和合适的调水量进行生态调水,确保受水水库水质安全。  相似文献   
484.
西湖引水治理后的底栖动物群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5年1月-1996年12月对西湖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进行了连续监测与研究,共发现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26种,其中寡毛类6种,多毛类1种,水生昆虫9种,蛭类,线虫和无节蠕虫各1种。  相似文献   
485.
应用高梯度磁分离技术处理糖蜜酒精废水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采用投磁种的方法进行强化,高梯度磁分离技术可以有效地用于处理有机工业废水,废水经处理后其浊度、色度和COD都大大降低.系统地研究了这一新方法应用于处理糖蜜酒精废水以及磁种再生的全过程,探讨了磁种的活性、处理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废水磁种强化磁分离处理过程主要是一个pH控制过程,最佳处理pH值为5左右,磁种再生pH值为11左右.  相似文献   
486.
<正>2014年5月1日来源:中国化工报4月28日,工信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出通知,为加快实施汞削减、铅削减和高毒农药替代清洁生产重点工程,从源头减少汞、铅和高毒农药等高风险污染物产生和排放,降低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安全的影响,组织编制了《高风险污染物削减行动计划》,要求全国各地及中央企业遵照执行。中央财政清洁生产专项资金对实施效果显著的项目予以奖励。  相似文献   
487.
为探究纳米氧化镁(MgO)对微藻的毒性效应及致毒机制, 以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为实验材料, 测定了纳米MgO对斜生栅藻细胞形态、生长、叶绿素含量及SOD和POD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低浓度的纳米MgO(>0.8 mg·L-1)即可对斜生栅藻的生长及叶绿素的合成有抑制作用, 说明纳米MgO对斜生栅藻具有明显的毒性.100 mg·L-1纳米MgO处理时, 完全抑制了栅藻的生长和叶绿素的合成, 藻细胞在4 d内死亡.通过亚甲基蓝还原法测定培养体系中活性氧(ROS)含量发现, 随着纳米MgO浓度的升高, ROS大量增加;且纳米MgO暴露条件下, POD酶活性相比于对照组显著增强, 但不同浓度纳米MgO处理组之间POD酶活性无明显差异.纳米MgO处理96 h后, 当其浓度高于0.8 mg·L-1时, SOD酶活性随浓度升高而降低, 表明长时间暴露于纳米MgO后, SOD酶活性受高浓度纳米MgO抑制, 而POD酶则作为主要的抗氧化酶清除产生的各种自由基.扫描电镜观察发现, 纳米MgO(>20 mg·L-1)处理时, 斜生栅藻细胞变形, 甚至裂解.纳米MgO发生团聚, 附着在栅藻细胞表面;团聚的纳米MgO对藻细胞鞭毛有缠绕作用, 使细胞聚集成团, 限制了藻细胞的游动, 并导致细胞间相互遮弊, 不利于藻细胞吸收光能.透射电镜观察发现, 纳米MgO没有进入藻细胞内部.通过测定纳米MgO解离出的Mg2+的含量和对藻细胞部分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发现, 其对藻细胞没有毒性效应.因此, 纳米MgO对斜生栅藻的致毒机理可归纳为:通过释放大量ROS对藻细胞产生氧化胁迫抑制其生长;高浓度的纳米MgO引起藻细胞的接触性物理损伤, 导致藻细胞质壁分离, 裂解;同时纳米MgO团聚并覆盖在藻细胞表面, 通过与藻细胞鞭毛的相互作用使细胞聚集成团, 影响细胞的正常游动及其对光能、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和气体的交换.  相似文献   
488.
苦卤-鸟粪石沉淀法预处理垃圾渗滤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商平  刘涛利  刘彦博 《环境化学》2010,29(6):1111-1115
以苦卤为新型镁沉淀剂,改性沸石为晶种,对鸟粪石沉淀法预处理高浓度氨氮垃圾渗滤液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当n(Mg):n(N):n(P)=1.3:1.0:1.1,氨氮去除率为96.2%;铁沸石晶种在3.5g/150ml时氨氮的去除率增加到了97.88%.对新型镁沉淀剂成本分析表明,苦卤和改性沸石作鸟粪石沉淀剂和晶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89.
着生藻类是河流水生生物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栖境水环境因子有着紧密的关联性。国内外关于着生藻类群落与栖息地环境因子关系的研究多是通过多元统计分析,评价影响着生藻类群落时空分布的环境要素,这种定性分析仅能判断环境驱动因子,而无法精确定量着生藻类群落与环境因子(如氮、磷)的响应关系。本研究以辽宁省太子河为范例,基于3次全流域的水生态调查所获得的141个站位的生态数据,运用临界指示物种分析法(TITAN)和加权平均回归分析(WA),定量评价着生藻类群落与河流水环境中氮、磷营养盐的定量响应关系(最适值和阈值)。结果表明,采用TITAN在太子河共确定了22种总氮(TN)指示物种,其中,13种为负响应物种,9种为正响应物种。TN负响应指示种中,普通等片藻(Diatoma vulgare)为出现频数较高的物种;TN正响应指示种中,小片菱形藻(Nitzschia frustulum)出现的频数最高。TITAN确定的太子河流域总磷(TP)指示物种为19种,其中,9种为负响应物种,10种为正响应物种。TP指示种中,负响应种近缘桥弯藻(Cymbella affinis)出现频数最高,TP指示种所对应的正响应突变点中,小片菱形藻和急尖舟形藻(Navicula cuspidata)出现频数最高。总体上看,太子河TN和TP对着生藻类最适值范围分别为0.025~0.47 mg·L-1和0.65~12.14 mg·L-1,直链藻属(Melosira)和菱形藻属(Nitzschia)的种类,适宜栖息于TP较高的水环境中;异极藻属(Gomphonema)和桥弯藻属(Cymbella)适宜栖息于TP较低的水环境中;裸藻属(Euglena)和菱形藻属(Nitzschia)适宜栖息于TN较高的水环境中;而桥弯藻属和舟形藻属(Navicula)适宜栖息于TN较低的水环境中。通过定量分析水环境因子氮、磷对着生藻类群落的最适值和阈值,可以相对准确地评估着生藻类群落与河流营养盐含量的定量响应关系,对于在太子河开展对氮、磷等典型营养物的流域“污染物”排放的总量控制等流域生态管理决策和环境保护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90.
赵峰侠  张瑞  徐明  郑云普 《自然资源学报》2019,34(11):2415-2426
自然生态系统生产力同生物多样性、优势种功能性状和土壤性质等多因素紧密关联,因此,受到多变量过程的综合调控。利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了山西历山山地草甸物种多样性、功能多样性、优势种功能性状和土壤等多变量因素对群落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除了物种多样性外(γ=0.10,P=0.69),优势种功能性状(γ=0.61,P=0.00)、功能多样性(γ=0.47,P=0.04)和土壤因素(γ=0.34,P=0.02)直接影响群落生产力,并且土壤因素还通过改变优势种功能性状和功能多样性的方式间接影响群落生产力(间接影响系数分别为0.35、0.27)。优势种功能性状是预测群落生产力变化的最佳变量,其次是功能多样性和土壤因素。因此,理解自然生态系统生产力变化应在引入多元方法的前提下,重点考虑优势种功能性状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