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1篇
安全科学   3篇
综合类   3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灾害及防治   18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芦山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生态破坏,导致了生态系统发生退化,尤其是地形条件极其复杂的山地生态系统退化更加严重。由于地震而引发的次生灾害对于山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也非常显著。生态系统及其服务的可持续性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约束因素,震后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环境面临威胁。因此,修复生态系统,实施生态补偿是震后保护生态环境问题的迫切需要。文章分析了芦山地震对灾区生态环境及自然保护区的影响,提出了震后生态补偿的思路、重难点和对策建议,以供雅安灾后生态重建借鉴。  相似文献   
12.
针对318国道雅安市政府路段向西一直到二郎山隧道东端沿线两侧的芦山地震震害特征进行总结,并按照《中国地震烈度表》进行地震烈度区划,确定不同地震烈度圈的分界线。同时,将调查结果和中国地震局发布的四川省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烈度图进行比较。研究表明:318国道沿线地震烈度全部低于Ⅸ度,Ⅷ度区的边界以天全县始阳镇为界即往东约偏移3 km,Ⅶ度区的边界以天全县紫石乡为界即往东偏移约2 km,Ⅵ度区的边界以二郎山隧道东端为界即往东偏移约8 km。同时,根据不同地震烈度圈的分界线,结合微观震中的位置,采用椭圆拟合芦山地震各烈度的等值线,探讨不同地震烈度圈的长半轴、短半轴和面积等。  相似文献   
13.
2013年4月20日,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四川芦山附近发生7.0级地震,造成较严重地震灾害及其次生灾害。为研究地震区域地壳变形特征,利用芦山地震震中周边陆态网GPS连续站2010-2013年的观测资料,得到发震区域水平运动速度场和垂直形变场,获得距震中较近站点的同震位移;利用站间基线时间序列和应变参数时间序列得到了区域应变积累背景,并结合块体运动信息分离方法,进一步分析了震前可能存在的异常形变信息。从中得知:芦山地震发震区域处于块体挤出的"分流"地带,地壳水平变形量较小。站间基线QHBM-SCSN和QHBM-SCXJ在2012年下半年均出现偏离原有运动速率的趋势。SCXJ站时间序列信息分离结果显示,其N向和E向应变贡献分量在2012年也有曲线转折现象。  相似文献   
14.
黄敏  王健  袁一凡  陈薇伶 《灾害学》2015,(1):171-174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地震对工业产业链产生连锁反应,灾害损失颇大,因此工业企业的间接损失评估研究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可以为灾后经济复苏预测提供参考。该文首先简要回顾了现有的地震灾害间接经济损失评估方法,再依据地震工程属性,综合考虑工业企业在地震灾害受损影响程度,确定停减产时间,以行政区域作为评估基本单位,提出了工业企业停减产损失评估方法。该方法得到行政区域的工业企业停减产损失值,可以为恢复重建资金的分配提供依据。最后以芦山7.0级地震为例评估其工业企业停减产损失值约为125.7亿元。  相似文献   
15.
刘艳  贾林颖  邵舒羽  高晗  王佩爽 《灾害学》2023,(4):150-155+178
紧急救援过程中,灾民转运和物资分配等救援活动的时效性会影响灾民的心理状况及救援效率,而灾民的负面心理又会影响救援活动的顺利开展。针对该问题,以救援效率最大和灾民心理成本最小为目标,构建同时考虑灾民转运和物资分配的集成优化模型,以芦山7.0级地震为案例背景,采用遗传算法对模型求解和参数分析,得到帕累托最优选择方案。结果表明,灾害初期灾民心理成本对救援效率影响较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逐渐减弱;灾民等待物资分配的心理成本远大于等待转运的心理成本;灾情严重时,为减少心理成本,物资分配应优先选择按比例分配方式。  相似文献   
16.
芦山地震是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一次破裂,其性质为角度较低的逆断层,破裂未通到地表,没有形成连续而规模显著的地震断层,但存在断续的地表形变,如公路10~20 cm的垂直位移等,显示地壳缩短及次级构造的微弱变形。本次地震形成了滑坡、崩塌、地裂缝、砂土液化等地震地质灾害。除了同震形成的滑坡和崩塌,震动和变形造成岩土体的松动和不稳定,震后地质灾害成为灾区潜在的威胁。  相似文献   
17.
在四川省城乡布局和经济分区的基础上,通过308个房屋数据抽样点(1 km×1 km)并结合土地利用数据,建立分类的房屋数据空间化模型。将其结果应用到芦山7.0级地震震例中,得到以下结论:灾区毁坏与严重破坏房屋数量591 077间,误差为4.1%;房屋直接经济损失估算259.6~300亿元,误差为4.5%~10.2%;死亡人数误差为26.0%~71.9%;受伤人数误差12.7%~22.3%。结果表明:提出的房屋空间化方法较好地体现了实际房屋分布情况,为建立大区域的房屋空间数据提供了途径。用该数据评估得到的灾区房屋倒损、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数据有较高的可信度。在此基础上以房屋倒损结构类型和面积为指标划分救援区域,为救援力量的合理部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防灾博览》2013,(2):6-9,1,2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13年4月20日08时02分,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北纬30.3度,东经103.0度)发生7.0级地震,震中距离雅安市约35千米,距成都市约110千米,震源深度约13千米。四川、贵州、云南、重庆等省(区、市)普遍有震感。此次地震最大烈度达Ⅺ度,地震造成部分山体滑坡、大量房屋倒塌使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截至24日14时30分,地震已造成196人死亡,失踪21人,11470人受伤。截至2013年4月24日10时,共发生余震4045次,3级以  相似文献   
19.
芦山地震是2008年汶川地震后在龙门山断裂带发生的又一次强烈地震。两次地震均诱发了大量次生地质灾害,但由于地震震级、持续时间以及地质环境条件等的差异,两次地震诱发次生地质灾害的发育规律、类型和特征既有相似性,又有一定的差异性。通过对比分析两次地震诱发次生地质灾害的环境背景条件、分布发育规律以及次生地质灾害类型和特征等,充分把握龙门山断裂带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发育规律及演化趋势,以期为地震灾区次生地质灾害的科学预测和及时防范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程强  郑同健 《灾害学》2014,(1):131-135
芦山7.0级地震诱发公路沿线大量地质灾害,通过调查掌握了350 km灾区公路沿线158处崩塌及滑坡灾害点数据,统计分析表明庐山地震区高陡边坡崩塌落石问题突出,陡坡硬岩段是地震崩塌灾害高发区。芦山地震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白垩系-第三系巨厚层状砾岩,二叠系、泥盆系灰岩,以及澄江-晋宁期闪长岩、花岗岩边坡上。实测剖面统计表明边坡失稳区坡度在40°以上的占总数量的95.3%。根据震后崩塌对公路通行的危害程度,划分了严重、大、中、小四个危害等级,考虑崩塌灾害发生可能性、崩塌失稳形式及规模、坡高、坡面形态及坡度、公路位置及构造物形式,进行震后崩塌灾害危害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