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70篇
  免费   303篇
  国内免费   214篇
安全科学   899篇
废物处理   22篇
环保管理   305篇
综合类   1603篇
基础理论   193篇
污染及防治   64篇
评价与监测   116篇
社会与环境   164篇
灾害及防治   421篇
  2024年   50篇
  2023年   156篇
  2022年   160篇
  2021年   177篇
  2020年   157篇
  2019年   135篇
  2018年   92篇
  2017年   107篇
  2016年   151篇
  2015年   150篇
  2014年   314篇
  2013年   176篇
  2012年   241篇
  2011年   223篇
  2010年   173篇
  2009年   185篇
  2008年   169篇
  2007年   163篇
  2006年   119篇
  2005年   112篇
  2004年   95篇
  2003年   81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66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21.
对中国目前在水稻上登记的所有毒死蜱单剂进行梳理统计,利用Top-Rice模型对不同剂型毒死蜱产品及其代谢物进行水生态风险评估.结果显示,截止2019年5月,我国在水稻上所登记的毒死蜱单剂共292种,分为6种剂型.乳油占比最大,为82.5%,其次为水乳剂,占12.0%,可湿性粉剂、微乳剂、微囊悬浮剂、颗粒剂分别占0.3%、4.1%、0.7%、0.3%.基于风险评估保守性原则,归纳出适用模型分析的不同剂型毒死蜱产品的施用方法模式,对其在水稻田使用进行暴露分析.结果显示6种不同剂型毒死蜱在不同场景、不同季节的水稻上施用后,其母体预测环境浓度(PEC)范围0.7~1628.6μg/L,其代谢物的PEC范围为0.7~1705.9μg/L.风险表征结果显示,在现有登记施用条件下,对初级急性风险而言,毒死蜱产品对鱼类、无脊椎动物风险组(RQ > 1)分别占总模拟组的76.0%、90.6%;对于初级慢性风险而言,毒死蜱对初级生产者的风险组占总模拟组的72.9%,而高级分析评估结果显示毒死蜱产品对鱼类、无脊椎动物及水生中宇宙组RQ值均大于1,对水生生态系统存在风险.综合以上结果,目前在我国水稻上登记的毒死蜱产品使用后对水生生态系统的风险不容忽视.需注意的是,为综合分析所有登记毒死蜱产品剂型的可能风险,本研究针对其施药方法模式的分析偏保守,且所用模型未考虑到毒死蜱在土壤表面光解等影响因素,使得评价结果具有一定保守性.  相似文献   
822.
陈大扬  张娜  陈科 《环境工程》2020,38(3):105-109
针对南海区广佛跨界区域的水系分布特点划分控制单元,通过对2018年区域内治水工程的调研分析,定量分析治水工程效果。跨界区域各控制单元中,水口水道的COD和NH3-N削减量最大,占比分别为42.9%和62.9%;西南涌的TP削减量最大,占比为60.1%;按行政区划分析大沥镇对COD和NH3-N的削减贡献最大,占比分别为29.8%和35.4%;狮山镇对TP的削减贡献最大,占比为62.9%。通过建立污染物削减量与水质指标的响应关系,对控制单元合理性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污染防治对策,可为管理部门制定水污染防治计划及环境整治工程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23.
王诗婧 《环境工程》2020,38(4):108-113
基于综合流域排水系统模型(Infoworks ICM),将海绵城市、排水管网系统及城市河网、排涝泵站系统相互耦合,形成了全过程内涝防治系统模型。此耦合模型将内涝产生的源头、过程、末端三个阶段进行耦合评估,弥补了传统内涝防治措施中单一模拟管网或雨水控制系统的不足之处。分别通过模拟现状、完善管网系统、增加雨水控制设施、完善排涝泵站系统4种情景,分析了建立全过程内涝防治系统的优势。模拟结果表明,3种耦合措施在现状系统基础上对城市内涝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管道排水能力逐步增强,内涝风险区面积分别降低了13.5%、39.4%和86.9%。研究结果表明,单一内涝防治措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内涝风险,建立完整的全过程内涝防治体系在实践层面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24.
荣易  秦成新  孙傅  杜鹏飞 《环境科学研究》2020,33(11):2571-2580
模型评估验证是模型开发和应用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管控模型应用于管理决策风险的重要手段.近年来,以SWAT模型为代表的流域水环境模型在我国流域水环境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模型评估验证过程尚缺乏规范性指导.结合SWAT模型建模过程和模型评估验证的基本步骤,梳理总结SWAT模型评估验证过程的评价方法,针对确定研究或决策目标、获取输入数据、构建模型、模型率定验证、展示模型结果等5个阶段分别设计评价指标.筛选中国知网收录的2015—2017年发表的以SWAT模型为主题的428篇学术论文作为研究对象,评价现有研究的模型评估验证过程,分析我国SWAT模型评估验证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评价结果表明,我国现有的SWAT模型应用研究总体比较重视模型评估验证过程,能够清晰定义研究区域、建模目标和期望产出,说明输入数据来源和质量以及模型概化、参数灵敏度分析、参数识别、不确定性分析的方法和结果,模型模拟效果较好.但是,针对SWAT模型评估验证方法的研究较少,在模型参数识别方面还存在参数选取未考虑研究区域特征、参数识别结果不合理等问题.建议在SWAT模型应用研究中关注参数灵敏度分析和参数识别,结合研究区域特征建立本地化应用数据库,加强模型评估验证方法研究.当模型应用于流域水环境管理决策时,应完整地开展模型评估验证,并分析模型不确定性对决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825.
截至2019年底,全国共有2913座城镇污水处理厂执行GB 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一级A标准,占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厂总数的53.2%,一级A标准已成为目前国内城镇污水处理厂执行最广泛的排放标准。通过对近6年太湖流域204座执行一级A标准污水处理厂的深入调研,结合全国100多座污水处理厂的全流程分析工作成果,首先系统评估了执行一级A标准的城镇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成效,其中太湖流域城镇污水处理厂在一级A提标改造后由于进水量的不断增加和出水浓度的不断降低,污染物削减总量显著提高,对太湖流域有机物、氮、磷减排及太湖富营养化控制做出了积极贡献。然后总结了城镇污水处理厂在运行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在进水水质、工艺设计、设备设施选择和维护以及活性污泥功能菌群性能调控等方面仍有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空间,并提出了针对性的优化运行措施。最后重点探讨新一轮提标改造工作的重难点和对策,提出在新一轮提标改造中,应当重视污水收集系统的提质增效,提高管网质量和输送效率,并建议提标改造前先开展现有工艺的全流程分析,再在此基础上确定采取工艺优化或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826.
827.
《浙江省生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在改善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宏观引领作用。为查找规划实施薄弱环节、发现问题、提出建议,本研究采取定量评估与定性结合的方式,开展规划中期评估研究。结论表明:该规划的约束性指标和预期性指标均完成较好,"三大战役"进展明显,制度改革不断突破,"三大工程"扎实推进。针对管理制度、环境质量、基础能力等六方面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严格调度考核、打赢蓝天保卫战、实施碧水行动等八项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28.
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与层次分析法(AHP)相结合,建立以环境、经济和技术为一级指标的3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初步筛选出的双布袋活性炭吸附技术、硫及硫化合物抑制技术和硫及硫化合物抑制技术+活性炭固定床反应器技术等10项垃圾焚烧烟气中二(口恶)英控制技术或技术组合进行了综合评估.结果表明,硫及硫化合物抑制技术+活性炭固定床反应器技术组合综合得分最高(0.4831),为目前垃圾焚烧烟气中二(口恶)英最佳控制技术.鉴于目前我国部分农村生活垃圾焚烧炉烟气中二(口恶)英排放不达标的情况,建议分布于农村的小型垃圾焚烧炉优先考虑采用此技术组合.我国各地区的垃圾焚烧企业可根据本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企业规模、炉型和工艺等实际情况,采用本文建立的指标评价体系和评估方法进行控制技术评估,筛选出适合本企业的最佳二(口恶)英控制技术,以有效控制我国垃圾焚烧二(口恶)英排放.  相似文献   
829.
张梅  吴永涛  石磊  马中  周楷 《环境保护》2020,48(16):56-60
环境绩效评估是目前国内外应用广泛的一项环境管理工具。国家高度重视农村环境治理与改善,却尚未建立起统一的农村环境绩效评估机制。本文针对我国农村环境现状和特点,初步建立了农村环境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并以N县S镇为例进行了农村环境绩效评估案例研究,以期为我国农村环境绩效评估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830.
河流陆域环境交互区域风险评估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河流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陆域的生产生活活动也给河流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研究两者交互区域的风险评估并确定优先保护区域,对于促进两个系统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系统论角度出发,充分考虑了河流与陆域两个系统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分别对两个系统选取不同指标,河流环境系统主要考虑水体的水文、水质、生物、河岸带状况及压力等指标,陆域环境系统主要考虑社会压力指标、现有状态指标和恢复潜力指标,并将两个系统的评价结果带入风险评估矩阵对交互区域所处风险等级进行评价,并对云南省昆明市市内盘龙江河段和老运粮河河段进行了实例验证与分析,得到较为符合实际的评估结果,为今后该地区水体污染治理方向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