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41篇 |
免费 | 111篇 |
国内免费 | 349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50篇 |
废物处理 | 2篇 |
环保管理 | 49篇 |
综合类 | 803篇 |
基础理论 | 155篇 |
污染及防治 | 99篇 |
评价与监测 | 37篇 |
社会与环境 | 107篇 |
灾害及防治 | 9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篇 |
2023年 | 59篇 |
2022年 | 61篇 |
2021年 | 47篇 |
2020年 | 68篇 |
2019年 | 71篇 |
2018年 | 42篇 |
2017年 | 48篇 |
2016年 | 56篇 |
2015年 | 70篇 |
2014年 | 90篇 |
2013年 | 71篇 |
2012年 | 93篇 |
2011年 | 83篇 |
2010年 | 63篇 |
2009年 | 69篇 |
2008年 | 69篇 |
2007年 | 56篇 |
2006年 | 49篇 |
2005年 | 36篇 |
2004年 | 20篇 |
2003年 | 22篇 |
2002年 | 17篇 |
2001年 | 27篇 |
2000年 | 11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10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13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14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养分流失是造成喀斯特坡耕地土地生产力下降和面源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采用室内模拟降雨,结合模拟喀斯特坡耕地地表、地下二元水文结构,探索在不同降雨强度(30、50、70和90 mm·h-1)和坡度(5°、10°、15°、20°和25°)下喀斯特地区坡耕地土壤氮、磷流失特征.结果表明:在30 mm·h-1降雨强度条件下,喀斯特坡耕地产生的径流主要为地下孔(裂)隙径流.随径流从地下孔(裂)隙向下漏失的全氮和全磷流失通量分别为43.36~95.88 mg·m-2·h-1和2.24~6.45 mg·m-2·h-1.当降雨强度≥50 mm·h-1时,地表产生径流,在径流的驱动作用下,全氮和全磷从地表发生流失.降雨强度在50~90 mm·h-1时,随径流从地表流失的全氮和全磷养分流失通量分别为35.86~201.04 mg·m-2·h-1和2.26~16.80 mg·m... 相似文献
52.
53.
降雨──产流过程与氮、磷流失特征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以于桥水库流域为例,通过人工降雨模拟实验与天然降雨径流过程监测,对所获主要营养盐物质──氮、磷的监测数据进行归纳、分析、验证,得出氮、磷随径流过程的输出特征,变化趋势、共性与差异,以及主要影响因子对氮、磷流失的影响过程与原因分析,为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4.
连续性降雨PH值变化规律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大气污染状况日益严重,酸雨出现的频率增加。我国把酸雨研究列入了“八五”科研工作重点,并已取得了一些成果。本文以上海市南市区1985年至1994年的降雨资料,对连续性降雨pH值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与讨论。1 时间、地点及方法 于1985年至1994年间,用国家环境保护局编写的《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测定了上海市南市区降雨的pH值及降雨 相似文献
55.
56.
57.
延河沉积物的石油污染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对延河干流和两条支流受石油污染河段的沉积物的取样分析结果表明 ,研究河段内的沉积物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石油污染。干流河段沉积物的石油污染负荷一般为 40~ 80mg/kg ,上游河段和污染支流汇入段负荷较高 ,平均为390mg/kg,最高可达 784mg/kg ;支流上的坪桥川和杏子河河段沉积物污染负荷为 6 0~ 2 5 0mg/kg。干流中下游及杏子河支流河段的污染沉积物主要来源于雨期流域表层污染土壤径流入河后的沿程沉积 ,而非雨期岸边油井的直接排污则是造成干流上游和坪桥川支流沉积物石油污染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8.
国内外众多研究表明,城市不透水表面沉积物是雨水径流中污染物的重要来源。以北京市某道路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对城市道路沉积物的粒径分布进行了分析,并通过批量实验,研究了不同粒径道路沉积物中氮、磷营养物及有机物(COD)的溶出特性。实验结果表明,粒径较大的沉积物中氮含量较高,而粒径较小的沉积物中磷含量较高;虽然TP、PO3-4、TN、NO-3、NH+4、COD的溶出浓度、溶出速率变化特征各不相同,但总体趋势是粒径越小氮、磷及COD溶出浓度和溶出速率越大,且最大溶出速率都出现在前5 min。因此,为实现对城市雨水径流污染的有效控制,应采用源头控制措施对小粒径道路沉积物和初期雨水进行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59.
路面径流的大肠菌群污染及其雨水花园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了上海市区路面径流中大肠菌群的污染状况,分析了径流中大肠菌群含量的主要影响因素,采用雨水花园模拟柱,考察雨水花园对城市路面径流中大肠菌群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上海市区地面道路径流中总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的均值分别为2.28×106、9.48×105 cfu/100 mL,污染较严重,径流中大肠菌群含量与气温呈正相关;雨水花园对径流中大肠菌群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不同模拟柱平均去除率范围在92.4%~99.5%。填料深度和水力停留时间是影响雨水花园对大肠菌群去除效果的主要因素。长期运行后,填料中没有大肠菌群的积累,雨水花园对大肠菌群的去除效果可保持长期稳定。 相似文献
60.
镇江城市径流颗粒粒径分布及其与污染物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为了解城市中不同粒径颗粒物对于径流中污染物的影响,2006年3月在镇江城市不同功能区地表采集了沉积物样品和径流样品,分析了颗粒物的粒径分布和污染物浓度.结果表明,晴天条件下道路沉积物主要由粒径<250μm的颗粒组成;降雨初期主要为<5μm的颗粒物随径流迁移,随降雨历时的延长较大颗粒开始随径流迁移,降雨期间随地表径流迁移主要为小于150μm的颗粒物,特别是5~40μm粒径段的颗粒要特别予以关注;同时污染物浓度也由降雨初期的高浓度逐渐下降并趋于稳定.明确了径流中污染物的主要输出形态,并通过分析不同降雨历时污染物与固体悬浮物和颗粒粒径的相关性探明了径流污染物形态输出的原因,从而为城市非点源污染的管理以及控制方法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