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60篇
安全科学   15篇
废物处理   12篇
环保管理   9篇
综合类   107篇
基础理论   13篇
污染及防治   50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进行了利用陶粒生物滤池工艺低温生物预处理黄河微污染水的研究,结果表明,温度的降低对陶粒生物滤池去除CODMn、UV254和氨氮的影响不明显,其平均去除率分别为11%、22.2%和61.2%。水温低于5℃时出水中亚硝酸氮浓度升高。此外,低水温条件下陶粒上生物膜脱氢酶活性仍然较高。  相似文献   
102.
以粉煤灰、作物秸秆、外加药剂为试验材料经多重工序制得秸秆-粉煤灰纤维陶粒(简称"纤维陶粒"),为考察其作为水处理滤料的安全性,以原灰作对比,测定了粉煤灰及纤维陶粒中8种重金属(Hg、As、Cd、Cr、Cu、Zn、Pb、Ni)质量比,并通过浸出试验分析其浸出特性。结果表明,纤维陶粒中8种重金属质量比均低于原灰,二者重金属质量比从大到小顺序均为Ni、Cr、Cu、Pb、Zn、As、Cd、Hg。除Zn外,原灰重金属浸出量随浸出时间总体呈增加趋势,浸出量从大到小依次为Pb、Ni、Cu、Zn、Cr、As、Cd、Hg;纤维陶粒重金属浸出量随浸出时间整体呈增大趋势,浸出量从大到小依次为Pb、Ni、Cd、Cu、Zn、Cr、As、Hg,与原灰相比增加量减少。纤维陶粒浸出液中各重金属浸出量均低于原灰,Hg、As、Cd、Cr、Cu、Zn、Pb、Ni平均浸出量分别占原灰的56.14%、55.92%、86.17%、64.17%、47.50%、99.51%、40.74%、58.93%。原灰重金属最大浸出率从大到小为Hg、Cd、Pb、As、Zn、Ni、Cu、Cr;纤维陶粒重金属最大浸出率从大到小为Hg、Cd、Pb、As、Ni、Zn、Cu、Cr,Hg和Cr分别为最易和最难浸出重金属。与原灰相比,纤维陶粒中8种重金属质量比、重金属浸出量和最大浸出率均有所降低,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重金属向水溶液中的浸出,提高了其作为水处理滤料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3.
城市污泥中含有大量硅、铝、铁等无机物质和部分有机物质,在添加辅料后可烧制生成强度高、吸附性能优良、耐腐蚀的轻质陶粒,因此近年来烧制污泥陶粒受到了广泛关注。在陶粒的烧制过程中,由于污泥成分不同,需加入不同比例的辅料以及设置不同的烧制条件来保证污泥陶粒具备良好的物理性能。传统的陶粒与活性炭相比,吸附性能存在一定差距,因此考虑将陶粒从改变内部结构、酸碱浸泡、引入其他离子等方面进行改性,改性后的污泥陶粒对特定污染物的吸附性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04.
针对传统微电解工艺存在的填料板结问题,烧制了一种新型微电解材料——Fe0/C/Clay陶粒,并将其应用于亚甲基蓝模拟废水的处理。单因素试验筛选的最佳试验参数为:亚甲基蓝浓度为1 000 mg/L,pH=5,A/L=1.5,HRT=4 h,此时色度去除率和COD去除率分别为90%和58%。紫外可见光谱扫描分析表明:可见光区的吸收明显减少。连续运行试验发现,出水水质稳定时间较长,运行中陶粒填料没有发生板结。  相似文献   
105.
通过理论及试验测试,研究陶粒级配、配比、水灰比等对以陶粒为吸声材料的声屏障吸声及隔声性能的影响,确定陶粒吸声材料声屏障声学性能的影响因素,旨在保证陶粒吸声材料声屏障面密度、吸隔声等性能符合《铁路声屏障工程设计规范》(TB 10505-2019)及《铁路声屏障声学构件》(TB/T 3122-2019)的要求.研究表明:陶...  相似文献   
106.
采用陶粒、沸石为滤料的曝气生物滤池对生物处理系统二级出水进行深度处理回用,研究了水力停留时间、气水体积比对污染物COD和NH3-N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力停留时间为8 h,气水体积比为3∶1的工况下,处理效果较好。稳定运行后,出水COD、BOD5、SS、NH3-N、TP和色度平均值分别为15.6 mg/L、3.2 mg/L、8.5 mg/L、1.24 mg/L、0.40mg/L和8度,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 18920-2002)标准,出水可用于道路清扫、绿化等。  相似文献   
107.
探讨以河道底泥、污水污泥、黏土为原料制作陶粒的最佳烧制工艺条件,利用单因素实验对陶粒性能进行比较分析,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微观结构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以河道底泥烧制陶粒是可行的,预热温度和时间的控制将影响陶粒的轻质化,烧结温度应接近陶粒低共熔点,通过改变烧结时间可获得不同类型陶粒。烧制高强陶粒时,在陶粒体系低共熔点温度环境下延长烧结时间比单纯提高烧结温度更恰当。以预热温度400℃、预热时间20min、烧结温度1 175℃、烧结时间25min为烧制条件制作的河道底泥陶粒具有良好的性能,堆积密度为620kg/m~3,表观密度为1 125kg/m~3,筒压强度约为0.7MPa,吸水率达36.27%。  相似文献   
108.
生物覆盖层基质对垃圾填埋场甲烷氧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物覆盖层甲烷氧化是填埋场甲烷减排的重要途径,覆盖层基质性能对其甲烷氧化能力影响较大。选用≤1mm堆肥物(1#基质)、≤1mm堆肥物+陶粒(2#基质)、≤1mm堆肥物+陶粒(3#基质)、1~2mm堆肥物(4#基质)、2~3.2mm堆肥物(5#基质)等5种不同类型的生物覆盖层基质,在实验室内模拟研究填埋场生物覆盖层的甲烷生物氧化状况,旨在为筛选垃圾填埋场甲烷高效氧化的生物覆盖材料提供科学依据。试验结果表明:粒径对基质氧气传输能力的影响不明显;不同基质的甲烷氧化能力存在显著差异,纯堆肥物基质(1#、4#和5#基质)几乎没有甲烷氧化能力,堆肥物+陶粒(1:1(V:V))的复合基质(2#、3#基质)的甲烷氧化效率高达100%。堆肥物-陶粒复合基质为甲烷氧化细菌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改善了生物覆盖层内的气体传输性能,是一种适宜的填埋场生物覆盖层基质材料。  相似文献   
109.
在轻骨料混凝土中掺入一定量的钢纤维,可有效抑制核心混凝土微裂缝的发展,改善轻骨料钢管混凝土柱的力学性能。但目前国内外对火灾后钢纤维增强轻骨料钢管混凝土柱的受力性能还缺乏研究。通过对15根受火后及3根未受火的钢纤维增强陶粒钢管混凝土短柱力学性能的对比试验研究,讨论了不同参数的钢纤维增强陶粒钢管混凝土短柱常温及火灾后的承载力与破坏形态。重点分析了试件的钢纤维掺量、含钢率及受火条件等因素对钢纤维增强陶粒钢管混凝土短柱相关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钢纤维的掺入对提高常温下及火灾后钢管陶粒混凝土短柱的承载力均有一定作用,且与试件含钢率有关。在0、39 kg/m3、78 kg/m3及117 kg/m3等各个钢纤维掺量中,39 kg/m3的掺量使700℃受火条件下火灾后试件承载力的提高幅度最高,为11%;当钢纤维掺量大于39 kg/m3时,随着钢纤维掺量的增加,试件的承载力则出现下降。  相似文献   
110.
An innovative advanced wastewater treatment process combining biologic aerated filter (BAF) and sulfur/ ceramisite-based autotrophic denitrification (SCAD) for reliable removal of nitrogen wa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In SCAD reactor, ceramisite was used as filter and Ca (HCO3)2 was used for supplying alkalinity and carbon source. The BAF-SCAD was used to treat the secondary treatment effluent. The performance of this process was investigated, and the impact of temperature on nitrogen removal was studied.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mbined system was effective in nitrogen removal even at low temperatures (8℃). Removal of total nitrogen (TN), NH4+ -N, NO3-N reached above 90% at room temperature. Nitrification was affected by the temperature and nitrification at low temperature (8℃) was a limiting factor for TN removal. However, denitrification was not impacted by the temperature and the removal of NO3 -N maintained 98% during the experimental period. The reason of effective denitrification at low temperature might be the use of easily dissolved Ca(HCO3)2 and high-flux ceramisite, which solved the problem of low mass transfer efficiency at low temperatures. Besides, vast surface area of sulfur with diameter of 2-6 mm enhanced the rate of microbial utilization. The removal of nitrate companied with the production of SO42-, and the average concentration of SO27 was about 240mg.L^-1. These findings would be beneficial for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process to nitrogen removal especially in the winter and cold reg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