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7篇
  免费   78篇
  国内免费   230篇
安全科学   85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130篇
综合类   1080篇
基础理论   166篇
污染及防治   38篇
评价与监测   98篇
社会与环境   67篇
灾害及防治   48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60篇
  2021年   86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63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113篇
  2013年   93篇
  2012年   88篇
  2011年   100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76篇
  2007年   78篇
  2006年   64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621.
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华北夏玉米生产体系中,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撂荒、翻耕、免耕和旋耕4种耕作方式下,玉米4个生育期(苗期、拔节期、灌浆期、成熟期)耕层(0~20 cm)土壤总有机碳质量分数、活性有机碳质量分数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观测期间,玉米不同生育期(0~20 cm)土层有机碳质量分数和活性有机碳质量分数均呈明显的动态变化,就3种耕作方式来讲,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均表现为免耕最高,翻耕和旋耕次之;成熟期免耕、旋耕、翻耕3种处理的土壤碳库管理指数比撂荒分别提高了47.38%、30.43%、27.00%;土壤活性有机碳与总有机碳、碳库管理指数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玉米产量与土壤总有机碳质量分数存在显著相关性,与土壤活性有机碳质量分数和土壤碳库管理指数无明显相关性.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免耕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和土壤碳库管理指数,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622.
镉污染应急处置含镉絮体稳定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广西龙江河镉污染应急处置过程中产生的含镉絮体为研究对象,在探讨扰动及pH对絮体稳定性影响的基础上,考察了絮体在模拟静态水库和酸性洪水中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扰动及pH对絮体稳定性的影响较大,扰动条件下,Cd2+浓度随河水初始pH变化规律为:pH 5.0>>pH 6.0>pH 7.0≈pH 8.0>pH 9.0,当pH为5.0时,Cd2+浓度较高,超标19~58倍;当pH为6.0、7.0、8.0和9.0时,Cd2+浓度不超标至超标11倍.含镉絮体在扰动水环境中释镉量较大,大部分样品的Cd2+浓度高于5.0μg.L-1,最大超标1倍;而在模拟静态水库中的释镉量较小,所有样品中Cd2+浓度均低于5.0μg.L-1,未超标,可见含镉絮体在模拟静态水库中稳定性较好.含镉絮体在模拟酸性洪水中释镉量大,Cd2+浓度超标14~25倍,稳定性差.因此,在龙江河的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估工作中应加强洪水期的监测.  相似文献   
623.
窟野河流域煤炭开采对水循环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河流域煤炭开采对水资源的赋存和循环条件产生严重影响,并影响入黄径流量,研究煤炭开采对水循环的影响,揭示河川径流变化机理,这对于研究黄河水沙变化机理及维持黄河健康生命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以黄河中游窟野河为研究对象,运用数理统计和建立YRWBM模型(Yellow River Water Balance Model,简称YRWBM模型)的方法,研究了窟野河流域煤炭开采对水循环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煤炭开采是窟野河径流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1997—2006年,窟野河煤炭资源开采量为5 500×104t/a,减少水资源量为2.9×108m3/a,占这阶段径流变化的54.8%。吨煤对径流开采的影响量约为5.27 m3。  相似文献   
624.
水源区河流非点源污染物入河量计算的水质方程反演方法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以水质一维流方程为基础,建立了水源地区非点源污染物入河量计算的反演模型;计算了浙江省湖州市老虎潭水库水源地区各条支流的非点源污染物入河量;并通过对实测水文水质参数的统计,采用Monte Carlo模拟方法,分析了模型各输入参数的敏感性.由于该模型所有敏感参数都可以实测获得,避免了关键参数取值的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保证了非点源污染过程定量分析的客观性;该模型在计算非点源污染物入河量时不受时间的限制,可以根据研究区域的水文水质监测频率计算任意时段内的非点源污染物入河量.结果表明,该水源区所有溪流中的氮、磷污染物负荷量都与溪流流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90,p0.01),因此,丰水期是非点源污染物入河的集中期;对输入参数的敏感性分析显示,对模型输出结果影响最大的是溪流的流量,其次是段末浓度和背景浓度,综合降解系数和流速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625.
为了解钦州湾入海口邻苯二甲酸酯(PAEs)污染情况,以钦州湾入海口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对其中5种PAEs进行浓度及分布特征研究,并探讨PAEs与总有机碳(TOC)相关性,进行了PAEs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钦州湾入海口沉积物中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丁苄脂(BBP)和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脂(DEHP)均有检出,检出率为100%,PAEs总质量浓度(以干质量计)为4.158~8.455mg/kg,平均值为7.011mg/kg。钦州湾入海口沉积物中PAEs以DEHP与DEP为主,PAEs浓度表现为DEHPDEPDBPBBPDMP,平均值分别为3.932、2.212、0.580、0.241、0.047mg/kg。钦州湾入海口沉积物中PAEs主要分布在钦江、金鼓江和龙门港。钦州湾入海口沉积物中TOC质量浓度为0.912~19.305mg/g,平均值为7.162mg/g,TOC与PAEs总浓度的相关系数为0.609,无显著相关性(p0.05)。与国内外其他区域沉积物中PAEs浓度相比,钦州湾入海口沉积物中PAEs总浓度低于国内外大部分流域,但DBP、DEP和DMP浓度超过美国土壤PAEs控制限值,存在着一定的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626.
湿地是具有多功能的独特的生态系统,对其生态服务功能进行评价,可为管理和保护湿地提供科学的依据。以乐清湾湿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市场价值法、替代费用法、碳税法与工业制氧影子法、机会成本法、权变估算法及专家评估法对该湿地生态服务功能进行了价值测算。经计算,乐清湾湿地生态服务功能总价值为67.63亿元/年。其中直接使用价值为47.75亿元/年,间接使用价值为19.06亿元/年,非使用价值为0.83亿元/年。该项研究可为湿地资源的开发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27.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乐清湾湿地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湿地生态安全的相关理论,以2007年的Landsat TM遥感影像为基础,结合实地调查数据,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和熵值赋权法,从结构功能、可持续利用能力和动态变化3方面着手,构建了湿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探讨了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湿地生态安全评价方法,并对温州乐清湾湿地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乐清湾湿地生态系统在整体上属于亚健康状态,分析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人口增长快、大面积围垦湿地、地质灾害频发及环境污染等方面。该项研究可为湿地资源的开发规划与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28.
基于遥感与GIS的西藏帕里河滑坡动态监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4年6月下旬以来,中国西藏自治区的帕里河因暴雨导致山体滑坡,致使河道堵塞,最终形成了一个危湖。利用多时相、多平台的卫星遥感数据,确定了帕里河滑坡发生的具体位置,监测了滑坡发生后河道水体的变化情况,快速获取了各时相的积水面积;并结合DEM数据,计算各时相的蓄水量,模拟了各时相的遥感监测三维图像。  相似文献   
629.
入河排污口在总量控制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入河排污口在污染源与水环境间起桥梁作用,入河排污口的入河量是对水环境影响大小的最直接贡献值,作好入河排污口的监测工作,既可对污染源的排污起监督作用,也可得到某区域相对最为可靠的排污总量和河流纳污量,因此,入河排污口是目前总量管理的基础  相似文献   
630.
<正>1《生态环境学报》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正式学术期刊,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期刊、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4年版、2008年版和2011年版);荣获广东省优秀期刊称号、广东省优秀科技期刊一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