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9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59篇
安全科学   9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46篇
综合类   189篇
基础理论   53篇
污染及防治   10篇
评价与监测   17篇
社会与环境   73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4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大庆龙凤湿地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调查,大庆龙凤湿地有脊椎动物207种,其中兽类13种,鸟类142种,两栖、爬行类共7种,鱼类45种,占黑龙江省动物总数的38.2%左右.区系成分以古北界种占绝对优势,广布种亦混杂其中.湿地有珍稀濒危动物43种,其中国家Ⅰ级和Ⅱ级保护动物有24种,湿地经济动物种类较多,在本区域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102.
塔玛亚历山大藻对鲈鱼幼鱼毒性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ATHK)藻液能对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幼鱼(2.5cm)的存活有明显的影响,96h的半致死浓度为4000cells/mL。根据该藻PSP产毒量37.48fmol/cell(毒性为11pg(STX eq)/cell)计算,鲈鱼幼鱼的96h半致死藻毒素浓度相当于149.92fmol/L(毒性为44pg(STX eq)/L)。通过对塔玛亚历山大藻藻液各组分(都相当于8000cells/mL):藻细胞悬浮液、去藻过滤液、细胞内容物以及细胞碎片的毒性大小比较研究,发现藻细胞的毒性作用很强,与藻液相近,细胞内容物也有显著影响,其他组分无显著的毒性作用,结果表明幼鱼摄入PS旨幼鱼致死的原因。较大的幼鱼(12cm)对有毒藻不敏感,暴露在1000cells/mL 10d后,存活率为100%。探讨了塔玛亚历山大藻的致毒机制和途径。  相似文献   
103.
随着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的持续使用与排放,世界各地的地表水、海水、地下水、污水厂进出水中均已频繁检测到该类药物,这对生态系统中各种非靶标生物造成了一定威胁.本研究评价了两种典型的非甾体抗炎药-双氯芬酸(Diclofenac)和醋氨酚(Acetaminophen)对中国特有物种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早期生活阶段的毒性效应.实验结果显示,醋氨酚的毒性较弱,当浓度达到48.4 mg·L-1(NOEC)时,稀有鮈鲫的孵化率、死亡率、异常率、全长和干重均未表现出明显的中毒症状;而双氯酚酸的毒性则较强,当浓度达17.8 mg·L-1(LC10)时,即可导致稀有鮈鲫孵化率下降,当浓度达到10.2 mg·L-1(LOEC)时,即可造成幼鱼外观和行为的显著异常,表明双氯芬酸对稀有鮈鲫的孵化和生长均产生了一定的致毒效应.同时,根据稀有鮈鲫和几种常用模式生物之间的孵化率、孵化后存活率、体长和双氯芬酸敏感性的比较结果,可认为稀有鮈鲫适用于污染物对鱼类早期生活阶段毒性效应的评估.  相似文献   
104.
滦河流域鱼类群落结构空间异质性与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掌握鱼类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是河流鱼类多样性保护与恢复的基础.基于2016年10月对滦河流域58个采样点的调查数据,通过聚类分析法及NMS(非度量多维标度法,non-matric multidimentionalscaling)分析了滦河鱼类群落空间格局特征,并采用典范对应分析(CCA,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探讨了影响鱼类群落结构的环境因子.调查期间共采集鱼类15科41属49种,鲤科鱼类最多,为23种.研究表明:①聚类分析发现鱼类空间分布可分为3组,第1组集中在滦河干流中下游及支流汇入干流附近河段,第2组集中在冀东部独流入海的河流,第3组集中在滦河干支流的中上游河段.②NMS结果也证明3组在空间分布上差异明显,第2组与第3组之间没有重叠.③物种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在第1组与第3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而Simpson多样性在第2组与第3组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④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显示,第1组与第2组、第3组相比,水温与两组之间都有显著性差异,第2组与第1组、第3组之间在电导率、TDS(总溶解固体)、栖境复杂性、速度-深度结合、堤岸稳定性和河水水量状况有显著性差异.⑤典范对应分析发现,影响滦河流域的环境因子包括TDS、浊度、pH与水温等4个水体理化参数以及底质与堤岸稳定性2个栖息地质量参数.研究显示,基于对滦河流域鱼类空间异质性和相关环境影响因子的理解,可为该流域鱼类多样性保护及管理对策制订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105.
江玮 《环境》2011,(8):32-35
当长江水域物种灭绝的多米诺骨牌纷纷倒下的时候,作为其中一张牌的人类,也绝不会幸免!长江,是地球上最重要的淡水水生生物基因库,它对地球上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维护,对满足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这条大河生存的鱼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  相似文献   
106.
每年2至5月是海豹繁育季节,也是加拿大海豹的猎杀季,每年有35至40万只海豹被猎杀,其中有95%是还没学会游泳的小海豹。在北大西洋巨大的浮冰上,聚集着许多新生的小海豹,它们浑身长满白色绒毛,眨巴着又大又圆的黑眼睛望着这雪白的世界。然而,这些温顺可爱的动物不知道,一场躲避不了的杀戮正在步步靠近……棍棒如林,匕首如雨。一只又一只小海豹遭棍棒直击头颅,铁钩刺入身体,在意识清醒情况下被活活剥下皮毛,雄性海  相似文献   
107.
高峰 《世界环境》2014,(5):72-73
<正>很多人喜欢把地球称为"水球",因为地球表面71%的面积被海洋覆盖着。千百年来,海洋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鱼类资源和矿物资源。可是,我们并没有充分地利用海洋。究竟海洋还能怎样造福人类呢?也许某一天,你将看到这样的图景:海洋中分布着各种各样的城市,人像鱼一样在海洋里游来游去……不要大惊小怪,在未来的100年中,人类将会逐步实现这样的梦想。现在,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奇妙无比的未来海洋生活吧!  相似文献   
108.
黄海常见鱼类体内汞含量的种内和种间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海洋鱼类体内的汞含量及其影响因素是研究汞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生物放大效应的关键问题.为探明黄海鱼类体内汞含量的种内差异和种间差异,于2012年8~10月采集了9种共164条常见经济野生鱼类,用直接测汞仪测定了鱼体肌肉中的汞含量(总汞),同时测量了每个样品的体长、体重,并分析了不同种鱼类的食性和营养级.164条鱼类样品肌肉中汞含量(以干重计)变化范围为0.025~0.526μg·g-1,平均值为(0.124±0.096)μg·g-1.同一种鱼类,汞含量与体长、体重显著正相关.营养级大于2.8的捕食性鱼类体内汞含量高于营养级小于2.8的滤食性鱼类.此外,体重增长快的鱼类在生长稀释作用下,肌肉中的汞含量也较低.结果表明,体长、体重是影响黄海常见鱼类体内汞含量种内差异的重要因素,食性、营养级水平和体重增长速率的差异是影响黄海常见鱼类汞生物累积种间差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9.
王莎莎  高丽荣  田益玲  朱帅  张芹 《环境科学》2014,35(6):2281-2286
多氯联苯(PCBs)具有高毒性和生物蓄积性,是列入公约优先控制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之一.多氯联苯在水生食物链中蓄积,同时人类食用鱼肉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一定影响.近渤海地区具有焚烧、钢铁冶炼及水泥等PCBs非故意潜在排放源,而对此区域PCBs产生的环境污染及造成的人体健康效应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利用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HRGC/HRMS)首次对近渤海地区10种不同鱼类中的二噁英类多氯联苯(dl-PCBs)和指示性PCBs进行了分析.12种dl-PCBs的含量(以湿重计)为28.9~1067.6 pg·g-1,其中PCB-118和PCB-105是主要贡献单体,贡献率分别是41%~56%和15%~21%.指示性PCBs的浓度范围是185.5~8371.7 pg·g-1,其中PCB-153和PCB-138是主要的贡献单体,贡献率分别是27%和22%.与国内外其他海域的研究相比,近渤海区海水鱼中PCBs残留量处于较低水平,对人体产生健康风险比较小.  相似文献   
110.
Long-term changes of fish biotic integrity in the Sanmenxia Wetland,North China,since the 1950 s were assessed using the fish index of biological integrity(FIBI). The water and sediment quality was evaluated by the water quality index(WQI) and sediment pollution index(SPI).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IBI continuously decreased from 46 to 20 during the past 5 decades,which indicated that the fish community state shifted from fair to very poor conditions,and damming by itself did not affect the fish biotic integrity. At the same time,WQI fell from 83 to 44.1,and SPI increased from 0.99 to 2.14 since the 1960 s,resulting from fast regional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nsufficient wastewater treatment. Correlation analysis suggested that water quality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iotic integrity(r = 0.867,p 〈 0.05) through direct effects on the fish community. As a representative example of many wetlands in North China,our study clearly demonstrated that the biological integrity was degraded,induced both by water quality deterioration and sediment pollution,further driven by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rapi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and lagging development of sewage treatment facilities,which were thought to be the main factor responsible for the degradation of biological integr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