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42篇
安全科学   1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20篇
综合类   157篇
基础理论   48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7篇
灾害及防治   2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71.
<正>沙尘暴天气主要发生在春末夏初季节。在人们的印象里,沙尘暴是个名声很不好的"坏家伙",给人类带来了很大危害。然而,研究沙尘暴的专家却为其做了适当的平反,让人们知道它也有善良的一面。实际上,沙尘暴也不是尽做坏事。有关专家指出,沙尘对于人类生存环境来说既有害也有利。关键是需要科学地评价和认识沙尘暴,引导人们正确地面对,积极地趋利避害。  相似文献   
72.
针对长庆油田在黄土高原较为脆弱的生态环境下,建设西部大庆过程中所面临的油田快速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运用工业生态学原理,总结探讨了长庆油田以企业文化、数字化油田、集约用地、研究配套实用勘探开发技术、体制机制改革、发展循环经济及管理创新等手段对建设生态化油田进行探索,实现企业发展、生态保护、企地和谐,通过油田的开发改善和促进黄土高原的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73.
基于ArcGIS的陕西山洪灾害易发程度区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永红 《灾害学》2008,23(1):37-42
以ArcGIS为工作平台,利用1:25万数字地形地质图,以小流域为单元,对陕西全省山洪灾害,包括溪河洪水、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在陕北风沙高原和黄土高原与陕南秦巴山地二个一级区划的基础上进行灾害易发程度二级区划,分为高易发、中易发和低易发三种级别18个区。  相似文献   
74.
论文以典型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安塞县为例,运用市场价值法、替代工程法、影子价格法、机会成本法等方法对其境内7种不同类型农业生态系统的保持土壤(Es)、涵养水分(Ew)、固定CO2和释放O2(Ea)、维持营养物质循环(En)、净化环境(Ee)等服务功能进行了价值核算,初步估算出安塞县生态系统各服务功能的价值总量为3169870.46×104元,是其农林产品服务价值(Vp)的170倍。这一方面表明脆弱生态系统依然担当了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其经济生产力提供了巨大的生态服务。各种服务价值的大小依次为En(占89.85%)、Ew(占4.39%)、Ea(占4.18%)、Vp(占0.58%)、Es(占0.81%)、Ee(占0.18%)。另一方面也充分反映出在该地区“生态生产力”与“经济生产力”严重失衡。  相似文献   
75.
陕北黄土高原土壤性质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的纬度变化特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为了研究不同纬度下土壤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为黄土高原退化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依据,通过采集黄土高原陕北地区不同纬度下5 个典型植被区的34 个典型土样,测定并分析土壤养分及生态化学计量指标随纬度和植被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从南到北土壤碱性逐渐增强;土壤容重逐渐增大;土壤速效钾、硝态氮、铵态氮等速效养分逐渐降低,纬度变异性较大;土壤速效磷纬度变异性小。土壤有机碳、土壤全氮、土壤全磷表现出一致的变化规律,随着纬度的增加逐渐降低,变异性较大,表层土壤大于下层土壤。土壤速效养分也表现出表层土壤大于下层土壤,而土壤容重及土壤pH值表现出下层土壤大于表层土壤。0~5 cm土层土壤的碳氮比(C:N)、碳磷比(C:P)、氮磷比(N:P)分别为8.79~22.00、9.91~35.92、1.06~3.25,5~20 cm土层土壤的分别为8.02~21.03、7.36~24.01、0.82~2.22。土壤的C:N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小,在黄土高原陕北地区随纬度的升高无明显的变化;而土壤C:P、N:P变异性较大,随着纬度的升高显著下降。随着植被的恢复土壤碳氮磷等养分逐渐累积,森林植被明显高于荒漠植被及沙区植被。土壤有机碳与全氮、全磷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C:N 与N:P 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与C:P 存在显著的负相关,C:P 与N:P 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黄土高原土壤C:N较为稳定,不随纬度变化;随着植被的恢复,相对于高纬度地区,低纬度地区更容易缺磷;高纬度地区的植被更容易受到N含量的限制,因此对于该区域应该更加注重N肥的施用。  相似文献   
76.
黄土高原地区森林植被生态需水研究   总被引:41,自引:1,他引:41  
水土流失是黄土高原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而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植被是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必然选择.但黄土高原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匮乏是影响该地区植被生态建设的根本因子.因此,植被生态需水研究对于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最新遥感图像资料,在GIS支持下,计算了黄土高原地区现有林地生长季的最小生态需水量和适宜生态需水量,其结果分别为262.49×108 m3和421.34×108 m3.除去降雨对林地耗水的补给外,以最小生态需水量为标准,则黄土高原地区在生长季发生水分亏缺的林地面积为7 639.09 km2,占现有林地总面积的9.1%,亏缺水量为4.77×108 m3;以适宜生态需水量为标准,则有57.7%的现有林地在生长季中发生水分亏缺,亏缺水量为58.55×108 m3.  相似文献   
77.
基于灰关联的坝地分层淤积量与侵蚀性降雨响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论文在全面调查陕北黄土高原淤地坝的基础上,选取典型淤地坝挖取剖面,进行分层测量取样,利用库容曲线和实测各淤积层的厚度求得各层泥沙淤积量,根据黄土高原暴雨产沙过程原理及淤积过程降雨资料,反演各淤积层所对应的侵蚀性降雨。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计算了坝地泥沙淤积量和侵蚀性降雨的4个指标(降雨侵蚀力R、降雨量P、最大30分钟降雨强度I30、平均降雨强度I)之间的关联度。研究结果表明:侵蚀性降雨4个指标中,降雨侵蚀力R和坝地泥沙淤积量的关系最为密切,降雨量P对淤积量的影响次之,最大30分钟降雨强度I30和平均降雨强度I对淤积量的影响最小;并且建立了坝地泥沙淤积量与降雨侵蚀力R和降雨量P的二元线性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78.
本文讨论了四个问题。第一,黄土高原的面积为 39.1×104km2,不是 56×104或43×104km2,其中黄河中游黄土高原的面积是 31.9×104km2。第二,应将黄土高原的治理和开发紧密结合,在治理中搞开发,以开发促治理。片面地强调二者中之一,都是不正确的。第三,首先要努力防止水的流失以减少土的流失,保水的方法又主要是改土,提高土的蓄水能力。第四,1971年至1983年黄河泥沙较前减少了36%,其中水土保持的减沙量占48%,由此证明“水土保持是治黄基础”的观点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79.
黄土高原典型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碳分布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以阐明黄土高原典型区域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和储量及微生物碳(Mc)含量随土壤类型、土层和土地利用方式变异规律为目的,研究了从北向南依次分布的干润砂质新成土(神木)、黄土正常新成土(延安)和土垫旱耕人为土(杨凌)等典型土壤的SOC含量和储量及Mc含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土壤类型、不同土层SOC和Mc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同一土壤类型SOC和Mc含量在0~60cm随土层深度增加下降很明显,60~120cm土层有轻微下降,120cm土层以下低而稳定,同层次土壤从南到北,SOC、Mc和SOC储量含量显著下降,均以土垫旱耕人为土最高,黄土正常新成土次之,干润砂质新成土最低,且差异显著(P<0.05);0~200cm土层SOC总储量也沿土垫旱耕人为土(102.23±30.12t/hm2)、黄土正常新成土(67.78±9.23t/hm2)、干润砂质新成土(27.07±4.59t/hm2)依次下降;土垫旱耕人为土、黄土正常新成土和干润砂质新成土在100~200cm土层SOC累积量分别是0~100cm土层的65%、74%和58%,因此在研究黄土高原SOC贮量时必需考虑深层贮量的贡献。Mc随土壤类型的变化趋势与SOC基本相同,与SOC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土壤Mc/SOC比值范围为0.005~0.05,土地利用仅对干润砂质新成土和土垫旱耕人为土SOC含量和储量影响显著(P>0.05),但对3种土壤Mc和Mc/SOC比值均产生显著影响;与农田土壤相比,草地土壤Mc和Mc/SOC比值均明显增加,这一结果说明用Mc和Mc/SOC比值更能有效反映土壤质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80.
为了分析陇东黄土高原地区石油污泥在原位修复过程中土壤主要肥力指标的变化情况,对长庆油田第二采油厂的石油污泥进行为期105 d的原位修复,采用常规方法测定了土壤有机质、pH、总石油烃含量(TPHs)、含盐率、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土壤脲酶、脱氢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氢酶等土壤肥力指标;通过PCR-DGGE技术分析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多样性,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供试石油污泥的土壤肥力进行评价.结果显示:随着原位修复的时间的延长,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呈显著增加趋势;有机质、pH、含盐率、TPHs含量显著降低,而速效钾含量呈逐步增加趋势.土壤脲酶及脱氢酶活性增加,多酚氧化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土壤微生物群落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atrick丰富度指数及Pielou均匀度指数均呈增加的趋势.经过105 d的原位修复土壤肥力显著提升,各阶段土壤肥力得分为105 d80 d60 d45 d25 d.上述实验结果有助于掌握石油污泥原位修复中土壤肥力动态变化趋势,并为土壤石油烃污染的综合治理提供基础依据和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