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5篇
  免费   80篇
  国内免费   238篇
安全科学   56篇
废物处理   29篇
环保管理   166篇
综合类   513篇
基础理论   160篇
污染及防治   111篇
评价与监测   40篇
社会与环境   58篇
灾害及防治   3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80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411.
从养殖场废水中筛选出1株1,4-雄烯二酮(ADD)高效降解菌株ADD3,经过16S 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鉴定该菌株为芽孢杆菌(Bacillus sp.).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了不同实验条件对菌株ADD3降解特性的影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UPLC-MS/MS)和高效液相色谱与四级杆飞行时间高分辨率质谱联用技术(UPLC-QTof-MS)鉴定转化产物.结果表明:菌株ADD3通过共代谢方式转化ADD,在MH肉汤培养基中降解500 μg·L-1 ADD的半衰期为3.6 h;葡萄糖、乙酸钠、蔗糖和淀粉对菌株ADD3降解ADD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中,最佳碳源为淀粉,最佳浓度为1000 mg·L-1;最佳pH和温度分别为7和40℃.实验中共鉴定出5种产物,降解机理主要包括加氢还原、脱氢氧化和羟基化,TP1(雄烯二酮)为主要产物.研究结果可为探索微生物转化ADD的机理、优化去除ADD的研究提供参考,并为构造相关工程菌提供一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412.
杨皓然  吴群 《自然资源学报》2017,32(10):1718-1730
生态效率关乎经济与生态之间的双重问题,要保证在实现社会经济正常发展的同时将环境影响控制到最小程度。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作为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产物,成为改善全球环境问题的焦点。土地利用转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土地生态,并从土地的投入和产出方面影响土地生态效应,分析其影响机理将有助于最小化土地利用成本,最大化土地生态价值。论文运用混合方向性距离函数模型和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GML)指数,将CO2排放量作为生态效率的非期望产出指标,构建土地利用转型投入和产出指标体系,测算2006—2014年江苏省13个城市在土地利用转型背景下的生态效率及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状况,并对全要素生产率变动进行分解,以期缓解经济快速增进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研究结果表明:CO2过度排放以及能源过度消耗,使得很多城市普遍存在生态低效率;2006—2014年江苏省总体平均生态效率值为0.827,若能够充分利用当前技术水平,资源强度和污染排放强度在平均意义上可以提高17%;江苏省生态效率变化区域差异明显,生态效率存在空间关联性和集聚效应;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呈现地域不均衡性,纯技术进步是影响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变动的重要影响因素;技术规模变化的区域差异幅度最大,是构成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差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13.
藻源型溶解性有机氮的产生及不同时期藻类有机物的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铜绿微囊藻藻细胞全生命周期中氮的转化过程以及藻类有机物的性质,结果表明:溶解性有机氮(DON)在藻类生长周期中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藻细胞在其生长初期释放量小于0.05mgDON/107cells,衰亡期释放能力约为0.40mgDON/107cells;胞外有机物(EOM)中分子量分布在对数期和衰亡期以100kDa为主,稳定期以100kDa范围内.三维荧光光谱分析表明,EOM中荧光物质主要为类腐植酸和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而IOM主要由类芳香蛋白和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组成.  相似文献   
414.
随着国家节能减排工作的不断深入,火电厂需进行多项环保改造,烟气系统阻力增加,锅炉引风机需要改造。通过对多种引风机改造策略进行研究,得出"引增合一"改造策略具有较多优势,而引风机型式的选择需根据电厂的场地、改造工期、投资及运行经济性等进行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415.
同时产甲烷化反硝化系统中丙酸转化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厌氧丙酸积累造成的酸败问题一直是制约厌氧反应器稳定运行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建立同时产甲烷反硝化功能的厌氧反应系统,来研究该系统对丙酸转化的能力。试验结果表明:在同时产甲烷化反硝化功能的厌氧反应器中加入10 mmol/L丙酸,该系统能够继续保持稳定运行,COD去除率可达95.5%左右,丙酸去除率达96%以上;而加入丙酸的对照组中,出水COD去除率下降到10%以下,对于丙酸几乎没有任何降解。同时,在实际的UASB厌氧"酸败"反应器中,以ρ(COD)/ρ(NO3-N)=12.5∶1投加硝酸盐能较快降低水中VFA的浓度,使反应器得到快速恢复。  相似文献   
416.
地下水中铵态氮的迁移转化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铵态氮进入地下水的主要途径是土壤淋失,通过室内土柱淋滤实验研究铵态氮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过程,测定不同时间和不同深度土壤中铵态氮及其转化物硝态氮和亚硝态氮的浓度变化,分析了影响铵态氮迁移转化的因素。实验表明:在土壤饱和、持续淋滤条件下,土柱中随采样深度的增加,铵态氮穿透时间延长,依次滞后;通过硝化能力分析,土柱上层发生了轻微的硝化反应,土柱底部发生了反硝化反应,导致硝态氮的浓度衰减。研究认为在铵态氮的迁移转化过程中,当入渗铵态氮浓度较低时,影响铵态氮迁移转化的显著因素是土壤对铵态氮的吸附;当入渗铵态氮浓度较大时,影响铵态氮迁移转化的显著因素是生物作用导致的铵态氮的硝化,以及土壤的渗透系数、弥散度等因素。  相似文献   
417.
铊的环境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铊(Tl)作为一种高毒害性的元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大量含Tl矿物的开采和冶炼、化石燃料的燃烧等人类活动,导致Tl及其化合物进入环境,进而通过食物链进入生物体,从而对动植物特别是人类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文章对铊在各环境介质中的存在、迁移、转化,以及Tl的生物效应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Tl在岩石中的平均质量分数为0.5~10 mg.kg-1,在大气中的平均质量浓度为0.22~1.0 ng.m-3,在天然水体中的平均质量浓度为0.001~1.264μg.L-1,在土壤中的平均质量分数为0.01~3.0 mg.kg-1,在植物中的平均质量分数为0.02~0.25 mg.kg-1。大气中的铊可随大气迁移,导致全球Tl污染;土壤中Tl的迁移主要受pH影响,pH越小其迁移能力越强,而水中溶解态的铊迁移能力最强。植物对Tl具有较强的富集能力,而动物实验则表明Tl具有一定的致畸性,可能存在一定的致癌性,并且职业暴露是人体Tl中毒的主要原因。尽管有关有Tl的地球化学以及生态毒理学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有关Tl在环境介质之间的界面化学机理、Tl在分子水平上吸附机理、不同形态的Tl在生物体中的致毒代谢机理以及铊的同位素在环境介质中的变化等方面仍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418.
在中温[(35±2)℃]、高氨氮[(459.98±36.98)mg/L]浓度下启动基于亚硝化的全程自养脱氮(CANON)型人工快速渗滤(CRI)系统,而后使其在低温[(10±2)℃]下处理生活污水,探究了排水速率(vd)对系统氮素转化性能及微生物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对vd的合理设置可修复并优化CRI系统中的限氧微环境...  相似文献   
419.
Conservation biology is a mission-driven discipline that must navigate a new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servation and science. Because conservation is a social and political as well as an ecological project, conservation biologists must practice interdisciplinarity and collaboration. In a comparative study of 7 cases (Jaguars in the Chaco, Grevy's zebra in Kenya, Beekeeping in Tanzania, Andean cats in Argentina, Jaguars in Mexico, Lobster fishing, and Black bears in Mexico), we examined motivations for collaboration in conservation, who can collaborate in conservation, and how conservation professionals can work well together. In 5 case studies, successful conservation outcomes were prioritized over livelihood benefits. In the other 2 cases, livelihoods were prioritized. All case studies employed participatory approaches. There were multiple external actors, including local and Indigenous communities,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gencies, regional and national governments,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which enhanced conservation and wider sustainability outcomes. Key collaboration aspects considered across the case studies were time (mismatch between relationship building and project schedules), trust required for meaningful partnerships, tools employed, and transformative potential for people, nature, and the discipline of conservation biology. We developed guidelines for successful collaboration, including long-term commitment, knowledge integration, multiscalar and plural approaches, cultivation of trust, appropriate engagement, evaluation, supporting students, and efforts for transformation.  相似文献   
420.
The Common Agricultural Policy (CAP) is the European Union's main instrument for agricultural planning, with a new reform approved for 2023–2027. The CAP intends to align with the European Green Deal (EGD), a set of policy initiatives underpinn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climate neutrality in the European Union (EU), but several flaws cast doubts about the compatibility of the objectives of these 2 policies. We reviewed recent literature on the potential of CAP environmental objectives for integration with the EGD: protection of biodiversity,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and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natural resources. The CAP lacks appropriate planning measures, furthering instead risks to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ervices driven by landscape and biotic homogenization. Funding allocation mechanisms are not tailored to mitigate agricultural emissions, decreasing the efficiency of climate mitigation actions. The legislation subsidies farmers making extensive use of synthetic inputs without adequately supporting organic production, hindering the transition toward sustainable practices. We recommend proper control mechanisms be introduced in CAP Strategic Plans from each member state to ensure the EU is set on a sustainabl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path. These include proportional assignment of funds to each CAP objective, quantitative targets to set goals and evidence-based interventions, and relevant indicators to facilitate effective monitoring of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Both the CAP and the EGD should maintain ambitious environmental commitments in the face of crisis to avoid further degradation of the natural resources on which production systems stan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