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8篇
安全科学   1篇
环保管理   65篇
综合类   75篇
基础理论   10篇
评价与监测   9篇
社会与环境   30篇
灾害及防治   35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安徽地区近45年蒸发皿蒸发量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线性倾向性估计和Mann Kendal检验方法,研究了过去的45年(1963~2007年)安徽地区32个代表站 20 cm 口径蒸发皿蒸发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安徽地区蒸发皿蒸发量呈现明显下降趋势(-65.3 mm/10 a,信度001),年蒸发总量在1976年发生突变,1982年显著减少,夏季突变最为明显;(2)32个代表台站中24个台站蒸发皿蒸发量表现为显著下降趋势,仅1个表现为上升趋势(信度005),在空间上减少趋势基本呈现“北多南少”的态势。结合其它气候要素研究发现:气温显著升高,蒸发量明显减少,即安徽地区存在“蒸发悖论”规律,但气温与蒸发量之间相关性不明显;日照,日较差和风速存在显著减少趋势,相关性〖JP+1〗分析表明它们是影响蒸发皿蒸发量减少的最重要因子;低云量,降水量和相对湿度等要素本身没有明显变化趋势但对蒸发皿蒸发量的减少作用也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82.
在对中国大陆东部与银川地震带及安徽地区地震活动周期进行划分与研究的基础上 ,将安徽与周边特定地区每周期的地震活动 ,划分为 2 4个时空序次。分析研究安徽 4个地震与周边特定地区 2 0个地震时空序次的关系 ,预测未来几年内安徽中西部地区可能发生MS5 .0~ 5 .75地震  相似文献   
83.
城市化是与地区经济发展相关的最引人注目的结构性变化之一。阐述了城市化的内涵,构建了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体系,将城市化划分为5种类型:人口城市化、产业城市化、空间城市化、生活方式城市化、人居环境城市化,并且按照此标准将安徽省城市化现状与我国部分省市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安徽省的城市化水平较低,针对该情况从5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84.
皖西大别山区生态足迹实证分析-以金寨县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简要介绍生态足迹模型的基础上,以皖西大别山区金寨县为例,对该地区2002年的经济发展的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金寨县2002年的经济发展是可持续的,其中在生态承载力中,林地贡献率最大,其次为草地,分别占77.0%和19.2%;耕地和水域贡献率最低,分别为1.5%和1.3%;在所需的生态足迹中,耕地足迹最大,其次为化石燃料,分别占47.7%和42.0%,草地、建筑用地、水域、林地足迹较小.  相似文献   
85.
安徽省沿江地区生态功能分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部崛起"战略和安徽省"沿江开发"战略的指引下,安徽沿江地区得以快速发展。合理划定区域生态功能区,确保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GIS技术为支撑,从自然生态约束分区评价着手,以安徽沿江41个县市为基本单元,选择山地、水网、湿地、水环境容量等指标进行生态功能差异评价,经聚类归并以及兼顾功能区的完整连片,将安徽沿江地区划分为4个一级生态功能区1、4个二级生态功能区。安徽沿江地区生态功能分区对科学有效地管理安徽沿江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地实施保护和治理策略,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合理开发安徽沿江地区提供了研究支撑。  相似文献   
86.
通过1:25万区调工作,对变质岩区采用了构造一地(岩)层法填图,区域性标志层的追索与对比,以及所获得的同位素年龄成果,对研究区长期存在的同物异名及同名异物的现象得到了较好的理顺。根据溪口岩群的岩石组合、沉积构造、变质变形特征,将其划分为佛子坑、板桥、木坑、郑家坞四个岩组。溪口岩群和双桥山群、双溪坞群应属大致同时、但在不同大地构造背景下不同沉积环境的产物,溪口岩群与双桥山群、双溪坞群层位相当,但岩性组合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87.
安徽省农业灾害系统的灾度预评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区域灾害系统的概念出发,选用16项指标对安徽省农业灾害系统(79个县、市)进行了灾度的R型因子分析预评估,并探讨了灾度指数空间分异的基本格局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88.
皖南A型“庙西式”花岗岩初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庙西式”花岗岩系指分布在皖南殷家汇、宣城复问斜中的庙西、姚村、花园巩诸岩体。形成于燕山晚期(127—92Ma),呈岩基产出。岩石类型为钾长花岗岩、石英正长岩。主要矿物组合为条纹长石、更长石、石英(均有少量高温石英)、富铁黑云母、磁铁矿、榍石、磷灰石、锆石、碳硅石、钍石等。诸岩体富钾钠,贫钙镁,铝过饱和,镓、铷、锆、铌、钇、重稀土及氟氯等成分富集,是造山期后、在较高温度、较大氧逸度和少水的情况下成岩的,具有A型花岗岩的特征,可与澳大利亚加博、穆布拉A型花岗岩类比。  相似文献   
89.
安徽省沿淮地区梅雨特征及其时空分布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论文在探索安徽沿淮地区梅雨期(包括入梅期、出梅期和梅雨长度)、梅雨量和梅雨强度(包括梅期平均日雨量、雨量梅年比、梅期暴雨日数和梅雨强度指数)特征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安徽沿淮地区梅雨期、梅雨量和梅雨强度的年际变化以及安徽沿淮一带11站梅期雨量和雨强地域分布的差异性。结果发现:①安徽沿淮地区多年平均梅雨期为24d(6月16日入梅, 7月10日出梅),梅雨量为221.9mm,梅期日雨量为8.6mm,雨量梅年比为22.3%,暴雨日数为1.3d,梅雨强度指数为4.0;②沿淮历年梅雨特征量均呈明显的波动趋势;③沿淮梅期雨量和雨强年际变化的平均波动周期约为9年,但随年代推移具有振幅减小和频率加快的特点;④安徽沿淮自西向东各站梅期雨量和雨强均呈"升-降-升"S型分布趋势。这些发现对于沿淮各地气候研究和天气预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0.
对2018和2019年安徽省淮河以北、江淮之间和长江以南地区的农村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与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淮河以北、江淮之间和长江以南地区的农村环境、生态及环境质量综合状况均以优良为主,无较差和差的等级,江淮之间和长江以南地区均优于淮河以北地区。提出,在今后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应重视农村环境和生态保护工作,重点提高环境空气质量、饮用水水源地和地表水水质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